MRI联合PET-CT诊断胶质瘤的价值分析

2021-03-07 14:05武汉市第六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14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胶质瘤敏感度准确度

武汉市第六医院放射科(湖北 武汉 430014)

曾 伟*

胶质瘤的特征性表现为广泛的中性粒细胞与肿瘤细胞浸润,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35%~60%[1-3]。目前CT和MRI是诊断胶质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传统的CT和MRI等只能显示解剖学结构,无法反映肿瘤的细胞代谢水平,因此,CT和MRI诊断脑胶质瘤有一定局限性。PET-CT将PET和CT两种影像技术结合,既可对病灶定位,又可定性,弥补了常规CT和MRI检查的不足。随着PET-CT技术的发展,其用于诊断胶质瘤也越来越普遍。有研究表明,PET-CT结合MRI检查可为胶质瘤诊治提供更具敏感性的依据[4]。本研究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标准,通过分析MRI联合PET-CT诊断胶质瘤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胶质瘤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疑为胶质瘤患者参加此次研究,共70例。胶质瘤的诊断标准参照2015年《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5]。7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9.27±4.76)岁;体重48~69kg,平均体重(55.21±6.53)kg;其中肿瘤位于额叶32例,顶叶18例,岛叶11例,岛叶+额叶5例,额叶+颞叶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

纳入标准:临床可疑胶质瘤患者均为初发者;入组前未接受治疗者;自愿配合检查者;两种检查时间间隔<1周;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等病症者;无法配合完成检查者;对造影剂过敏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磁共振成像设备(购自北京欧贝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进行MRI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10860001,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剂量维持在0.2mL/kg,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2mm,T2WI(TR/TE=5000ms/100ms);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TR/TE=5000ms/100ms)。PET-CT检查:所有患者取仰卧位,静脉注入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国药准字H20051183,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剂量为370~560MBq,40min后开始使用西门子Biograph64型PET-CT扫描仪扫描,扫描时间为15min。PET扫描参数:层厚3.7mm,矩阵128×128;CT扫描参数:管电压130kV,管电流为120mA,层厚3.7mm,矩阵512×512。将PET及CT图像传输到工作站融合成像。

检查结束后所有图像由2位核医学医师共同阅片,采用感兴趣区域方法分析,结论一致则采纳,不一致则协商统一后得出最终结论。

1.3 观察指标(1)统计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结果及病理确诊结果;(2)对比两种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3)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测在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使用Kappa值评估两种检查在诊断胶质瘤中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测在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检查诊断胶质瘤结果比较两组检查诊断胶质瘤结果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见表1。MRI检查胶质瘤的敏感度为90.48%,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88.57%,Kappa值为0.494;MRI联合PET-CT检查胶质瘤的敏感度为98.41%,特异度为85.71%,准确度为97.14%,Kappa值为0.841。MRI联合PET-CT诊断胶质瘤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于MRI检查(P<0.05),见表2。

表1 两组检查诊断胶质瘤结果与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统计

表2 两组检查诊断胶质瘤结果比较(%)

2.2 两组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ROC曲线分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图1),MRI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625,敏感性68.31%,特异性50.42%;MRI联合PET-CT组的AUC为0.734,敏感性93.51%,特异性52.86%。MRI联合PET-CT预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RI(P<0.05)。

图1 两种检查预测胶质瘤的ROC曲线分析比较

2.3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2和图3,其中,图2为临床病理确诊为胶质瘤患者,男,21岁;图3为临床病理确诊为星形细胞瘤患者,男,30岁。

3 讨 论

目前肿瘤研究已发展到活体病理和生化改变的分子影像阶段,而常规MRI检查主要依据增强后病灶的强化程度来判断病变性质,不代表肿瘤侵袭范围,并存在着图像失真等问题,临床确诊常需要穿刺活检,用于诊断胶质瘤有较高的误诊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MRI单纯依赖形态学改变难以准确辨别肿瘤组织的变化[6-8]。PET-CT是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通过融合PET的功能显象和CT的结构显像来提高诊断准确性。有研究表明,对于疑为胶质瘤的患者采用以肿瘤代谢为成像基础的PET-CT检查可提高准确度[9-11]。

本研究结果表明,MRI联合PET-CT检查胶质瘤的敏感度为98.41%,特异度为85.71%,准确度为97.14%,Kappa值为0.841,提示MRI联合PET-CT检查诊断胶质瘤与病理结果保持较高的一致性。PET-CT检查使用的18F-FDG显像剂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转运至细胞内,具有和葡萄糖类似的细胞内代谢,如可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生成磷酸盐,从而反映出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状况,多数恶性肿瘤细胞葡萄糖消耗会大量增加,肿瘤细胞对18F-FDG的摄取会随之大大增加,因此,PET可从分子水平判断活体生理及代谢等变化。有研究表明,18F-FDG的摄取程度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9,12-13]。而同时 CT所成图像又可为PET提供高质量的解剖结构图像,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大量研究结果表明,PET-CT检查通过提供准确可靠的图像从而准确定位定性病灶[14-15]。此外,本研究中ROC曲线分析显示,MRI联合PETCT检查预测胶质瘤的敏感度较高,说明MRI联合PET-CT检查可敏感预测胶质瘤。这与杨亦寒等[16]的研究结果类似,采用MRI联合PET-CT检查胶质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图2 胶质瘤患者影像图。图2A MRI显示T2WI呈稍高信号;图2B PET-CT显像呈阳性;

图3 星形细胞瘤患者影像图。图3A MRI显示T2WI呈稍高信号;图3B为PET-CT显像呈阳性。

综上所述,MRI联合PET-CT诊断胶质瘤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胶质瘤敏感度准确度
长链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准确度的因素分析
POU3F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BRIP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提高装备故障预测准确度的方法途径
Word中“邮件合并”功能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