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技术用于中央型肺癌诊断的临床研究*

2021-03-07 14:05琼海市中医院放射科海南琼海5714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管径肺动脉供血

琼海市中医院放射科(海南 琼海 571400)

符传刚* 黄世豪 陈垂文 黄良盛

肺癌居恶性肿瘤致患者死亡的首位,目前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数据显示,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8%左右[1]。肺癌血供对介入治疗的给药方式与栓塞靶血管的确定均有关,成为介入放射中的重要研究课题[2]。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具有高分辨率,但操作会造成较大创伤,且对操作者技术依赖性强,图像缺乏三维立体表现,加之费用高、医师及患者会受到X线辐射等,导致临床应用受到限制[3]。随着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已可快速、无创、立体地显示支气管动脉,逐渐在肺癌血供的检查中得到应用[4]。本研究以6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为例,分析128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技术诊断中央型肺癌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中央型或隔型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65.02±10.25)岁。肿瘤部位:左侧肺33例、右侧肺27例。入选患者均临床资料完整,且将相关检查排除支气管扩张征象及肺结核。本研究内容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 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所用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型128层螺旋CT机。容积扫描范围:锁骨上窝上3cm左右至肺底。参数:螺距0.984,层厚1.25mm,显示野350mm,矩阵512×512,重建层厚1.0mm。经右肘静脉或快速注入碘海醇[(350mgI/mL)],使用剂量按照2.0mL/kg体重计算,流速约6.0mL/s。于气管分叉水平降主动脉层面触发扫描技术,触发值200HU,一次屏气完整扫描。将扫描所得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结合旋转图像功能等充分观察支气管动脉(BA)开口、数量、走形、管径粗细及分支情况,重点观察病灶侧支气管动脉。采取双盲法,由2名经验丰富的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分析图像并给出诊断结果。

1.2.2 支气管动脉DSA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DSA和X线检查。用单弯导管和5F导管经股静脉和股动脉穿刺插管,透视下把导管插至支气管动脉部位,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行DSA造影,曝光延迟至毛细血管部位。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A及DSA对支气管动脉显示情况的对比由表1可知,CTA检出60例患者中46例为单支BA,14例患者为2支BA,共检出BA 74支;DSA共检出39例患者为单支BA,21例患者为2支BA,共检出BA 81支。60例患者支气管动脉的CTA与DSA诊断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A 及DSA对不同直径BA的显示情况对比由表2可知,CTA检出的74支BA管径在0.92~7.94mm,平均管径(2.34±0.84)mm;DSA检出的81支BA管径在0.61~7.85mm,平均(2.26±0.6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4,P=0.501);在管径分布方面,CTA仅对≤1mm的BA漏诊7支,1mm以上的BA管径分布情况与DSA完全相符,管径分布符合率为91.36%(74/81)。

表1 CTA 及DSA对支气管动脉显示情况的对比[n(%)]

表2 CTA 及DSA对不同直径BA的显示情况对比(例)

典型病例病灶分析:患者右肺门软组织肿块(前后径约42.5mm),CPR及MIP、VR重建显示,肿块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BA略增粗约2.5mm,瘤体内见紊乱新生瘤体滋养血管(图1A-1E)。经治疗后,肿块变小、收缩(前后径约38.6mm),局部液化坏死,滋养血管BA管径略有变小,瘤体滋养血管减少,异染情况有所缓解(图1F-1J)。

3 讨 论

临床早期多认为,肺癌均由支气管供血,与肺动脉无关[5]。但也有学者提出[6-7],肺癌具有肺动脉与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的特点,且支气管动脉为中央型肺癌的主要血供来源。随着认识的不同,肺癌的介入性治疗也不一致,明确肺癌的血供来源对于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共纳入6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均予以128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结果显示,6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中,DSA共发现81支BA,单支BA 39例,2支BA 21例;而CTA则检出74例,其中单支BA 46例,2支BA 14例,检出率为91.36%(74/81),与DSA诊断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CTA在中央型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检测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CT可横断成像,具有较高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可分辨出0.1~0.5%的吸收系数差异,根据CT指数变化明确组织密度[8-9]。CTA技术是CT与血管造影的结合,最早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10]。CT机具有较快扫描速度,尤其高速、多排螺旋CT机具有高速团注、足造影剂剂量、螺距恰当、细致三维重建等优势,可使CTA充分显示肿瘤血管构型、供血来源等,这是128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技术用于中央型肺癌诊断的理论基础[11-12]。

中央型肺癌患者的CTA主要表现为瘤灶大小不同的小片状或斑片状,呈不均匀性增强,中心部位未见增强[13]。大部分肿块大部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对血支气管动脉的显示较为清晰,其起源、开口、形态、走向的辨识率较高[14]。此外还观察到,肺动脉CTA中部分中央型肺癌的肺门侧出现更明显增强。虽然目前认为,肺动脉主要为周边部位供血,但也可深入到病灶内部,证实支气管主动脉及肺动脉均参与肺癌供血,且中央型肺癌血供以支气管动脉为主[15-16]。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CTA及DSA对不同管径BA的检出情况存在差异,CTA检出的74支BA管径为(2.34±0.84)mm;DSA检出的81支BA管径平均(2.26±0.63)mm,结果较为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A对1mm以上管径的BA检出情况与DSA完全相符,但管径1mm以内的BA易造成漏诊。本研究中,DSA检出≤1mm的BA共8支,而CTA仅检出1支。支气管动脉开口细小,管腔纤细,而CTA无法像经导管选择性血管造影那样确保足够压力及流量使对比剂充分进入支气管动脉,加之支气管动脉走行纡曲、分支纤细,增加了影像重建难度[17-18]。且CTA也无法单独显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与肺静脉的同时显示有时可能会导致纤细的支气管动脉被粗大肺动脉影像重叠和覆盖,这是CTA对1mm以内的BA易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中央型肺癌存在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的可能,与DSA相比,CTA对中央型肺癌的BA同样有良好显示,且可同时显示是否存在肺动脉供血,对肿瘤供血的观察更为全面,且操作简单,扫描快速,是一种无创检查方式,更易被患者接受,可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依据。

图1 典型病例影像图

猜你喜欢
管径肺动脉供血
肺动脉肉瘤1例报告
某660MW电厂主蒸汽及再热蒸汽管道管径选择分析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肺动脉异位起源于升主动脉一例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1例单纯性肺动脉异常起源胎儿孕中期心脏超声漏诊分析
辣语
市政室外给水管道工程的设计研究
肺动脉高压可怕的“隐形”杀手
城市污水管网优化设计及计算方法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