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后处理及变窗技术分析胃肠道急腹症患者临床特征

2021-03-07 14:05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01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管壁阑尾穿孔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100)

毛德茂* 秦 俭 修志刚罗 艺

胃肠道急腹症常见有胃窦穿孔、十二直肠球部穿孔等,需要在患者就诊时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为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利资料[1]。以往研究表示,早期胃肠道穿孔患者主要采用腹窗和宽窗成像[2]。但由于CT存在的容积效应对小气泡等细小病变无法检出,层厚较厚。而多层螺旋 CT的发展有效避免了上述弊端,该技术已趋于成熟,可为诊断胃肠道急腹症提供有利证据,但若不进行变窗技术,容易增加穿孔征象漏检率[3-4]。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结合变窗技术分析胃肠道急腹症患者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游离气体在不同窗宽窗位显示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12例胃肠道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患者因突发腹部疼痛就诊,且伴有腹膜刺激症状;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发病时间在30min~72h之间,手术时间在CT扫描38h之内;患者术后确诊为胃肠道穿孔;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患有严重肝、肾损伤或其他部位原发性肿瘤;患者患有血液等代谢性疾病;患者对造影剂过敏。其中,男82例,女30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53.24±7.35)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方法采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膈顶到耻骨联合。常规螺旋扫描层厚5mm,回顾性重组层厚1.5mm,层间距1.5mm,管电压130kV,管电流180mAs;CT增强血管造影: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20mgI/mL)]总量1.5mL/kg体重,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部表浅静注,速度3mL/s。将重组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通过薄层多平面重组:冠状面、矢状面、轴位,层厚2.0mm;曲面重组;不同窗宽窗位技术:肝窗:窗宽175HU、窗位55HU,腹窗:窗宽350HU、窗位40HU,宽窗:窗宽1500HU,窗位-500HU,脂肪窗:窗宽600HU,窗位-80HU。

图像评价:参照双盲法[5],由2名影像学专家(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进行阅片,所有图像后处理都分别应用冠状面、矢状面、轴位的薄层多平面重组及曲面重组,并采用不同窗技术进行观察。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协商确立最终结果。

1.3 观察指标观察病变位置,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在肝窗、腹窗、脂肪窗中分布游离气体在不同窗宽窗位中分布。管壁水肿增厚标准:胃壁超过10mm,若存在局限性增厚,胃壁低于10mm,判断为异常;小肠超过3mm,结肠超过5mm。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穿孔位置和病因分析穿孔位置发生在胃46.43%(52/112),十二指肠30.36%(34/112),小肠5.36%(6/112),阑尾8.93%(10/112),结肠、直肠8.93%(10/112);其中胃和十二指肠溃疡82例,胃癌4例,小肠外伤4例,小肠粘连梗阻2例,结肠癌8例,直肠坏死2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0例,见表1。

表1 穿孔位置[n(%)]

2.2 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在肝窗、腹窗、脂肪窗中分布阑尾与结肠、直肠穿孔部位的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在腹窗显示最好,且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直肠分别在肝窗、腹窗、脂肪窗中显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在肝窗、腹窗、脂肪窗中分布[n(%)]

2.3 游离气体在不同窗宽窗位中分布膈下的气腹征在宽窗显示最好,肝门、肝纵裂、胆囊窝在肝窗显示最好,肝肾隐窝、网膜囊、前腹壁(脐旁)、肠系膜内在脂肪窗显示最好,直肠、阑尾区在腹窗显示最好,游离气体在膈下、肝门、肝纵裂、胆囊窝、网膜囊、肝肾隐窝、前腹壁(脐旁)、肠系膜内、乙状结肠直肠、阑尾区的显示率在不同窗宽窗位上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游离气体在不同窗宽窗位中分布[n(%)]

2.4 CT 图像分析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伴有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升高,且模糊呈片状、条索状;腹腔内气腹征:气体主要呈新月形、小泡状影;不同窗宽窗位均能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见图1。

图1 -3 CT图像。1A-1C:胃窦穿孔,肝窗无明显异常;腹窗呈胃窦后壁水肿变厚,周围脂肪间隙呈条状(箭头);2A-2C:胃窦穿孔,腹窗、肝窗、脂肪窗膈下无明显异常;肝窗见肝门呈点状气体;3A-3C:十二直肠球部穿孔,常规5mm腹窗、宽窗、脂肪窗对胆囊窝处点状气体无法清晰观察。

3 讨 论

128层螺旋CT重组薄层多平面重组已有各向同性,但受到肠道弯曲的解剖结构特点,无法清楚地显示完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薄层多平面重组,但利用曲面重组可将弯曲及扭曲肠道处于同一平面党中,有效避免薄层多平面重组图像的问题[6-7]。同时阅片层厚统一为2.0mm可有效减少图像噪声,提高层厚分辨率[8]。本研究首先采用薄层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多角度、多平面观察,其次再根据肠管走向进行曲面重组,可更加清晰地显示穿孔部位周围脂肪间隙密度与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气腹征,有效放大横断面上局部图像,但曲面重组会受到肠管的中轴线影响,应注意曲面重组划线。薄层多平面重组结合曲面重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胃肠道急腹症征象显示[9]。

多层螺旋CT可准确显示肠壁、肠系膜及周围结构,灵活运用变窗技术,可有效显示管壁水肿增厚,正确鉴别周围脂肪间隙内系膜、血管与细微条索、絮状[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阑尾与结肠、直肠穿孔部位的原发病变段管壁水肿增厚在腹窗显示最好,且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直肠分别在肝窗、腹窗、脂肪窗中显示有明显差异,提示胃、十二指肠周围脂肪组织聚集与患者肥胖有关,脂肪窗对脂肪和内条索影、肠壁显示特异性较高;阑尾、结直肠旁系膜脂肪自然对比清楚,可能与结直肠内粪便干结有关。多层螺旋CT通过CT值可准确知晓气体,与气腹征患者气体密度差相对较大有关[13]。有研究表明,薄层螺旋CT对腹腔游离气体较敏感[14]。通过后处理及不同窗宽窗位均能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经薄层多平面重组可多方位对窗宽窗位进行调节,局部放大可疑部位小气泡并测量CT值[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膈下的气腹征在宽窗显示最好,肝门、肝纵裂、胆囊窝在肝窗显示最好,肝肾隐窝、网膜囊、前腹壁(脐旁)、肠系膜内在脂肪窗显示最好,直肠、阑尾区在腹窗显示最好;游离气体在膈下、肝门、肝纵裂、胆囊窝、网膜囊、肝肾隐窝、前腹壁(脐旁)、肠系膜内、乙状结肠直肠、阑尾区的显示率在不同窗宽窗位上显示差异显著,说明肺底和肝交界处解剖特征(脏器解剖间隙较小,脂肪少,气体呈小泡状,直径为2~8mm)有助图像分析,因此上腹部选择宽窗、肝窗,中腹部、盆腔选择腹窗、脂肪窗为最佳变窗技术。

综上所述,胃肠道急腹症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及变窗技术分析,有利于及早进行准确诊断。

猜你喜欢
管壁阑尾穿孔
阑尾真的无用吗?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大唐鲁北厂2号炉壁温超限及措施的探讨
穿孔瓷盘
电厂锅炉水冷管路泄漏的主要原因与相关措施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探讨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例临床观察
消痈解毒汤为主治疗阑尾脓肿180例
阑尾位置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