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让“严慈相济”绽光芒

2021-03-07 08:17王治明
家长 2021年34期
关键词:和善常规规则

□王治明

“严慈相济”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思想,也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繁若星辰的成功案例。所以,新时代很多家庭也自然而然地继承着这种教育思想。只是在实践过程中,诸多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所以,我们有必要多一些科学的指导,让传统与科学更好地交融。那么,在科学指导下的“严慈相济”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情要定

情定是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情感的温度。不能因孩子的“突发行为”而情绪失控,不能严而出格、慈而无序。如何才能做到“情定”呢?

和善与坚定并行!这是简·尼尔森《正面管教》中提到的两大原则之一。“和善”而“坚定”,其本质就是“坚定地和善”,这是做到“情定”的法宝。

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在试错,家长也在试错。因为孩子的每一步对他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空白,父母也是在前所未有地做着家庭教育工作。这个过程中,“坚定地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错误”和“坚定和善”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家长明白以下两点。

要尊重孩子的年龄和天性。例如2 岁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凡事都喜欢说“不”,此时不尊重年龄地“严”可能是对孩子的伤害。

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如果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不是孩子了。所以,很多孩子的“出格”行为,与习惯和品行无关,只是特殊情况下的情绪呈现而已,是特殊情况下的“即时”需要。此时,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而不能用“严”来约束。

上述两种“尊重”如果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得到很好落实,才是真正的“慈”。如此,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和善”,而且是坚定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因素。

规要宽

这里所谓的“规”,指常规。很多家长并不明白“常规”和“规则”的区别,总是把二者混为一谈,笼统地把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和生活习惯合而为一。孩子一生中需要尊重的规则和需要培养的习惯有很多,倘如此,孩子就会感觉到一直被要求、被管束,“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人“生而自由”。“生而自由”的向往和“无往不在”的枷锁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就会让“严”变成没有底限的束缚,势必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所以,有必要明确“常规”和“规则”的区别。“常规”是指日常行为中应该具有的行为基准。“应该”是其基本性质,是日常习惯的阶段代名词。它不是需要严格遵守的,而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拿“吃饭之前要洗手”来说,这就是一条常规,它需要对孩子进行反复提醒和训练,直到形成习惯为止。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一种习惯的完全形成至少需要90天时间,且这90天是不间断地训练同一种技能,这就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此时家长非要用“严”来要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处于一直被管束之中,渐渐地会造成心理的不健康。所以,对于要养成习惯的“常规”,家长一定要“宽”。“宽”是明确规则与常规之后的选择性培养,是明确科学教育之后的耐心与坚定。唯有如此,孩子才既能形成好习惯,又不至于在过严的环境里扭曲自己,从而培养出懂规矩又心理健康的孩子。

则要严

则,即规则。与上文提到“常规”和“规则”不同。那么,“规则”有什么特点呢?规则是规定和调节相对严重的不当行为,其目的是防止孩子的严重过失。一旦规则打破,就必须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所以,在规则制订之后,一定要附上比较详细的违反这一规则的相应惩罚措施。但是,这些规则和相应的惩罚措施,不应该是家长制订后强加给孩子单方面遵守的。“正面管教”第二条原则就是“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来”。只有孩子参与决策了,才会在心理上感受到被尊重,才愿意遵守。具体而言,规则制订需要尊重几个原则。

共同决策。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参与家庭规则制订,是家庭成员平等的体现,是孩子归属感的体现;而决策结果也是孩子意志的体现,是其价值感的满足。“两感”满足是家庭和谐孩子健康的重要保障。何况如上文所提到,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孩子在试错,家长也在试错,而参与家庭规则制订的过程就是自我明确发展方向和成长目标的过程。

按节奏出炉。不少家庭制订家庭规则时,会制订很多条。殊不知正是因为“很多条”的存在,才导致了规则成摆设。如俗语所说“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一样,规则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科学的规则呈现方式应该是按节奏出炉,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节奏逐次出炉。假设您的家庭规则有10条,最好不要10条一下子出炉。您可以选择先出炉1—2 两条。如果其中一条,比如第2 条得到了落实,就可以出炉第3 条规则了。这样呈现在家庭成员面前的依然是两条,只不过变成了1、3两条。如此,按照节奏出炉,最后总数还是10 条,但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来说就是两条,从而容易遵守,也就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落实,从而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育人”效果。

共同遵守。规则的建立需要父母和孩子都能遵守,父母要以身作则。

行要对

不少朋友会反问:严慈相济,按此施行不对吗?不能说不对,如果我们尊重了科学,效果会更好而已。因为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中,“严慈相济”一般与“父严母慈”相当。一般而言,父亲担负的是“严”的角色,而母亲担负的是“慈”的角色。但这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分配模式。日本经济学家中室牧子在大数据统计背景下写就的《学力经济学》一书中,关于父母陪孩子学习这一问题上有这样两个图表:

如果我们把对孩子的态度划分成“严”“严+”“慈”“慈+”四个等级的话,上表中四个调查项目约等于下表:

严 确认孩子是否在学习。严+ 催促孩子学习。慈 帮助孩子制订并严守学习时间。慈+ 在一旁陪孩子学习。

再分析中室牧子的图表,会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严”方面,母“严”比父“严”效果明显,且父亲“严”对男孩几乎不起作用。

2.在“严+”方面,父亲作用比较明显,尤其对男孩,但母亲对女孩严厉会起反作用。

3.在“慈”方面,母亲的作用要优于父亲。

4.在“慈+”方面,父亲的作用明显优于母亲,尤其对男孩。

从上述结论中,相信朋友们能感受到:父母的分工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父严母慈”,而是和“严”“慈”程度以及孩子的性别相关。所以,要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尊重科学,“行对”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和善常规规则
班主任:养成和善之品的育人德性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常规之外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黄希川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学校的校训与德育工作
破常规 获巧解
与人和善宜安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