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成性策略

2021-03-07 07:13广东省深圳市北斗小学童威
家长 2021年33期
关键词:小数预设文本

□广东省深圳市北斗小学 童威

有人认为,生成性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中方才有效,其理由是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展开独立思考的基本条件,为教师开展生成性教学提供了可能。而低年级课程,尤其是数学课程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不适合采用这个方法,主张固守“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按照教师预设的内容,按部就班推进。实践证明,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生成性教学法同样适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开展生成性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做法。

一、以教材文本为源头,通过弹性预设铺展生成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数学学科基础知识是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基本载体和依托,离开了教材文本这一知识源头,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性教学。因此在备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文本知识“内核”为依托,从文本“内核”走向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从而铺展生成。为此,教师首先要总体把握、立足课程标准,在准确把握学情的情况下,内化知识逻辑,外化拓展知识,预判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点、难点,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其次,要基于教材文本,依据教材知识逻辑,科学预设,并使预设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水平,找到兴趣与知识的交汇处。第三,在教学上立足课堂教学,在文本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内隐知识激活知识的触发点,形成成长的气节点。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基本方法,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先要对齐,再按加减法进行笔算等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在这过程中进行科学预设,让学生真正理解“不进位”“不退位”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小数加减中比较复杂的计算进行延伸,让学生自己尝试进位与非进位计算,开展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进位与非进位计算的理解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对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进行展示,在师生互动中梳理这些观点形成的过程,对其中典型的正确与错误的观点进行评价、概括与提升,让学生体验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更高层次上理解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领悟预设知识与生成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之,预设和生成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科学的预设为精巧生成打下基础,而合乎情理的生成为科学预设起到拓展作用。

二、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通过具体情境促进生成

低年级学生虽然年纪较小,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但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充满疑问。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疑问如果只是简单地以事论事,学生往往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特别是他们无法正确解释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并把问题和课本的基本知识相结合,成为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真实环境同行同向,便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触发学生的体验。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以真实的情境促进生成。例如,在学习小数计算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情境一:李叔叔买苹果花了22.99元,还剩下68.71元,李叔叔一共有多少钱?情境二:在学校开展的校园歌手比赛中,3号和7号选手的得分最高,3号选手专业得分8.62,综合素质得分0.89分,总分9.51分。7号选手专业得分8.573分,综合素质得分0.43分。请你算算3号选手与7号选手谁的总分高,高出多少分?

这样的情境创设,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对话的场景,让学习主体与客观情境直接对话,利用情境的可感性,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其次,构建起学生自身经验和生活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堂生成教学中有话可说,在探究交流中有话要说,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而且学生在所学的课本知识和课堂创设问题情境中生成的认知发展矛盾冲突,能帮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释、认识新生成的问题,包括新观念、新方法等。

三、利用学生原思考力,以问题思辨滋养生成

课堂中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过程,是学生思考与教师演绎引领的统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处萌芽状态。这一时期,学生对感性、直观的东西比较敏感,但缺乏对问题深度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特别需要教师把课本内容转化为师生可以共同讨论、比较容易感知的问题,设计好问题的梯度,诱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避免学习表面化。在日常教学中,我十分注重通过具体问题促进生成。

例如,在学习小数计算时,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小曼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法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8看成了5,把减数百在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吗?问题二:小铭妈妈给他100元钱买文具,笔记本1本需要12.8元,水笔1支需要5.6元,他买了6本笔记本后,还能买几支水笔?买完笔记本和水笔后,还剩多少零钱?

这类问题有助于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学中问题设置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把握好三方面着力点:第一,问题的设计必须具备一定难度,体现了课程的学习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这里的难度主要是针对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以境引问,以问促思,以问启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不断质疑中提升认知。第二,要把握具体情境与学生的切身经验的关联度,在师生互动中有话可说,在交流中有话想说,从而诱导学生通过生成性教学,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第三,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生成性,在问题构思及解决方案的设计方面保有弹性,呈现多种可能,方法不唯一,从而引导学生进步,促进学生成长。

四、结语

学生的成长是在教师引领下,不断向未知领域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生成性教学能让学生发现意外的美景和特殊的体验,破除“一切按固定的路线走”的僵化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师生在平等对话、共频互动的思维中点燃智慧火花,培养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小数预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的认识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