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构建生本创新的数学课堂研究

2021-03-07 07:1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张艳艳
家长 2021年33期
关键词:应用题探究数学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 张艳艳

教师要依据让学引思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中担任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创设课堂情境,提升解题能力

应用题在数学课程中占了“半壁江山”,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指导,发挥让学引思理念,提升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数学应用题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户外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升实践应用和问题求解的能力。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巧妙结合有趣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这是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问题求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四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为例,在教学完第1 课时“小数加减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让他们在参与购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用法及意义。例如,教师将书本、黑板擦、三角板当作活动道具,并将它们的价格分别标为5.5元、2.1元、6.2元。接着,教师可以让两位学生上台扮演“商家”以及“顾客”。随后,教师让扮演“顾客”的学生随意挑选两件商品,并且让另一位学生算出价格。在此之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出这位‘顾客’买东西花的钱?”通过组织课堂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时的应用题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以及运算方法。总之,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可以灵活结合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令教学活动顺利推进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核心素养

根据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对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教师如果想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深入认识,就需要把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更加注重学生于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运用,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实现让学引思的目的和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进行合理选择,借助一些特殊的教学素材,如七巧板等简单的工具,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益智玩具带入课堂,运用其中的各种图形对于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一个从兴趣到探究,再由探究到积极学习不断循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地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时,更加需要用新颖的方式,将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要想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完善与优化,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中实际的教学内容,在教案设计中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思考。

三、明晰教学任务,优化教学目标

让学引思的概念重点在于解释清楚“学”和“教”。“学”是需要学生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去学。而“教”则是教师点拨知识点的过程,并不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的主角要从教师逐渐迁移到学生身上,每一节课并不需要教师大篇幅地讲解,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不盲目,不会因为学生不会学习而耽误了教学进程。其中,明确教学任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才能达到课堂效果。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提前指出,任务一定要具体到每一个步骤,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足够充实。比如开始的自由学习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熟读数学教材,寻找不会的知识点,对例题进行研究,这一步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整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和小组成员讨论的阶段,教学目的则是解决第一阶段遇到的难题,并学会探究学习。最后教师进行知识点拨,这阶段的教学任务则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将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更能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学习。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回忆什么是“整数”,“整数”的定义是什么,“混合运算”有哪些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自学之后在小组内进行进一步讨论。当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以上问题的升华,比如如何得到四则运算的原则和规律,教会学生使用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师逐步推进,提问学生“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比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这些都是易错点可以提醒学生特别注意。最后让学生试着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简单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四、加强数形结合,引导自主探究

小学生来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较低。若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教学,将一些生硬、晦涩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甚至产生厌学心态。因此,数学教师将“数形结合”的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例子,将形与数联合起来,让学引思,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新知识,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教师问:“某农户家有鸡和兔子若干只,仔细数一数,共有头16 个,腿42 条,你能算出鸡和兔子分别有多少只吗?”

方法一:列表法

鸡兔腿0 16 64 3 13 58 5 11 54 7 9 5 0 9 7 4 6 11 5 42………

列表法可以直观、清晰地得出答案,这也是小学生喜欢用的方法,也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便于理解。

方法二:画图法

可以以一个圆圈代表一只动物的身体,一条直线为一只腿,兔子是一个圆圈四条直线,鸡是一个圆圈两条腿,将鸡和兔子用简单的图形代替画出来,方便学生思考问题。列表法和画图法是小学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数形结合方法,把抽象的题目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表格和图画,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也会更加喜欢应用这种方式解题。这也就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在一步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对之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有助于让学引思,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欲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引思理念,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师需不断打破常规理念,找寻传统教育中的优势所在,摒弃不足之处,在让学引思理念指引下,找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作用和价值,方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将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应用题探究数学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