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跆拳道训练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

2021-03-07 00:46李天植吉爱岭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跆拳道教师应

李天植 吉爱岭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前言

少年跆拳道训练高质量开展对于培养学生坚韧品质、提高学生跆拳道运动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学生训练心理障碍会影响跆拳道训练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采用科学应对策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1、青少年跆拳道训练相关概述

1.1、内涵概述

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属于利用手脚技术开展格斗技击类运动,整体实战性相对较强。因跆拳道运动具有较强的健身性特点,可以培养运动员坚韧不拔品质,所以当前跆拳道运动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发展,青少年跆拳道训练主要指的是针对青少年开展跆拳道教学训练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受伤,进而出现恐惧心理等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帮助青少年消除心理障碍,完成疏导恢复工作,就会影响青少年技战术发展及能力提升。

1.2、技术特征

青少年跆拳道训练技术特征主要为:(1)拳脚并用。跆拳道技术包含防守体系技术、进攻体系技术两种类型,进攻技术集中在腿法上,具有力量大、范围广的特点,拳法只起到辅助作用,多用于防守;(2)实战性强。跆拳道各个招式均具有较强实用性,动作较为迅捷、刚猛,例如,跆拳道击碎木板训练就是跆拳道力度及实用性的表现,与此同时,跆拳道中躲闪防守技术相对较少,强调动作实战及进攻性;(3)强调气势。在跆拳道运动中,运动员需要合理运用个人气息,在实战中,一些技术动作常常会配合威慑呐喊,以营造运动声势,增强动作速度、力道。

2、青少年跆拳道训练的心理障碍分析

2.1、心理障碍危害

(1)影响心理健康发育。

在青少年跆拳道训练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心理障碍长期存在,就会阻碍其个体目标实现,降低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水平,影响其自我控制能力,进而产生消极行为,影响学生训练学习积极性及热情,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发展失调问题,产生压抑感、焦虑感。

(2)影响训练活动质量。

学生心理障碍会影响训练活动质量及训练活动目标实现效果,主要表现为:①在教师教授跆拳道动作、讲解跆拳道运动注意事项时,学生不愿对教师讲解内容做到认真倾听,存在态度不端正现象,影响师生互动;②在跆拳道训练中,学生不敢做标准的大幅度动作,无法让个人运动潜能得到全面发挥。之所以会出现此类表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产生训练心理障碍后,往往会过于担心个人受伤、受到指责,让训练行为受到心理影响。

(3)造成训练损伤事故。

因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对跆拳道训练出现抵触情绪,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跆拳道训练技能及运动问题处理方法,可能会因此产生严重运动损伤事故。其主要表现为:①学生运动方法不当,进而产生手、脚扭伤事故,保护措施不到位,还可能让学生在训练的撞击中产生骨裂、骨折事故;②学生因空腹运动、能量不足,可能会在运动中出现身体抽筋问题;③学生接受跆拳道训练内容强度过大,与个人能力不符,可能产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问题。

2.2、心理障碍原因

(1)教学因素。

教学因素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跆拳道训练心理障碍,可以归纳为①设施质量不佳。在跆拳道训练中,需要使用多种训练器材,同时还要使用专业的跆拳道运动场地,设施质量不佳可能会产生意外事故,让学生对跆拳道运动训练产生恐惧感,担心自身会不慎磕碰、扭伤,出现心理障碍;②运动氛围不足。良好的运动氛围可以让学生获得运动快乐,现阶段,运动氛围不佳的问题在少年跆拳道训练中依然存在,这会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跆拳道训练信心受到不利影响,对训练产生恐惧感、疏远感;③教学方法不当。不同的学生具有差异化的身体素质差异,如果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就可能因此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跆拳道训练产生畏难心理。

(2)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可能会让其产生训练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胆怯心理。青少年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存在意志不坚定问题,如果跆拳道训练存在一定难度,就会产生胆怯心理,不愿尝试参与训练活动,进而影响其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不佳会加深学生胆怯程度,形成恶性循环的心理障碍;②意志不足。一些青少年存在意志不足问题,缺乏挑战困难、应对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在面对跆拳道训练时会选择逃避,产生心理障碍;③阴影笼罩。一些青少年在运动中会因为一些意外闹出笑话,受到其他学生嘲笑,进而产生阴影,因担心被大家再次嘲笑而产生心理障碍。

3、青少年跆拳道训练的心理障碍应对策略

3.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其参与跆拳道训练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跆拳道训练心理障碍,保证训练效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训练潜能,培养学生求胜欲望。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可以得知学习掌握动机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儿童能力直觉、内部动机,并让其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利用青少年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可以提升其主观努力程度及训练效果,避免学生因训练效果不佳产生自卑感,出现心理障碍。学习兴趣会受到青少年自身态度、性格、成功欲望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及训练中,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情况予以高度关注,重视学生获得快乐、成功体验,应了解学生当前学习跆拳道的兴趣、原因及能力;其次,教师应针对分析结果,对各年龄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做到 “对症下药”,告知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好处,如针对十分在意个人形象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告知其跆拳道训练对于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如针对身体素质不佳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告知其跆拳道对于提升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处;最后,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如为个人、家庭、学校在跆拳道领域争夺荣誉等,以理想促进学生自主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体育训练。

3.2、培养学生坚强品质

培养学生坚强品质可以避免学生因自我怀疑、心理畏惧产生跆拳道训练心理障碍,可以保证学生在跆拳道学习中对个人能力做出正确评价,推动个人积极发展。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拥有比他人更高的心理承受水平、生理承受能力,以适应训练中成功和失败、社会环境刺激,减少个人存在的心理情绪波动,让个人具有良好心理状态。为培养学生坚强品质,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无畏精神,帮助其正确认知个人运动能力、跆拳道学习能力,并明确“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掌握正确方法,敢于尝试,就能更接近成功;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阳光心情,引导学生充分享受跆拳道训练运动,一方面,教师应采用目的性教学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布置训练学习任务目标,帮助学生在一个个目标实现中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教师应调整个人教学心态,以平等的态度、阳光的心情开展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3.3、加强心理技能训练

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可以直接提升学生个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与心理障碍克服能力,与此同时,心理技能训练还可以为学生高质量开展跆拳道训练起到基石性作用。首先,青少年跆拳道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评价活动,增强学生自我认同;其次,教师应积极在训练中采用比赛方法,培养学生自信心;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比赛录像、训练录像,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导学生认清个人不足,以制定自主训练计划;然后,教师应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如学生自主发明了某种训练方法,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表扬,并分析学生发明方法特点,进行合理调整;最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自我心理暗示法,让学生在产生心理障碍时想想自身过去成功的经历。利用此类方法,结合正确评价、科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失利阴影中以积极态度走出来,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以过往成功体验产生愉快心理感受,进而全面克服训练心理障碍。

3.4、革新日常交往方式

青少年跆拳道学生年龄多为9-17岁,其心理具有不成熟特点,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执教理念、执教方法会对学生训练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而教师、学生沟通方法、交往方式会影响学生运动水平及学习顺利性,进而影响学生心理障碍应对效果。在日常教学训练中,首先,教师应去除“唯我”思想意识,主动和学生进行接触,既要对其提出符合最近发展区的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实施关心爱护,在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苗头时,于第一时间对其给予关照,帮助学生解决现存问题;其次,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心理氛围,给予青少年积极鼓励、正面引导,在学生失败时给予及时安慰,以朋友角色进行交流沟通。

3.5、调整体育训练难度

调整体育训练难度可以提高学生跆拳道训练活动参与度,降低学生训练活动中产生安全风险概率。首先,教师在组织训练活动时,应在动作结构不改变的前提条件下,考量项目特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对练习难度进行合理调整,在循序渐进原则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跆拳道训练中承受最佳运动负荷,与此同时,在层次划分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布置差异化训练任务,例如,在疫情期间,教师为学生布置差异化训练任务就可以保证学生在家进行持续训练效果,保证学生跆拳道技能得到巩固、提升。

3.6、提升运动保护力度

在跆拳道训练中,受伤风险会让学生产生运动心理障碍,提升运动保护力度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运动恐惧心理。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跆拳道训练内容制定热身训练内容,组织学生充分开展热身训练活动,避免学生直接参与训练导致身体受伤;其次,教师应在训练中关注学生表现,在学生出现训练动作不标准时,应为其提供及时指导,纠正学生动作;再次,教师应定期检查跆拳道训练中的运动设施、运动器材,避免因设施器材造成学生运动损伤;最后,教师应传授学生自我保护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可以自主调整训练方法,减少运动损伤,且可以在运动风险出现时进行自我救助、自我保护。

3.7、改进具体教学方法

在跆拳道训练中,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进、合理调整,首先,教师应保证训练方法对于学生的吸引性,如构建游戏情境、竞赛情境,就可以提高学生训练活动氛围愉悦性;其次,教师需要对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教法进行灵活组织,保证学生可以在完成一个个训练内容中获得学习成长;再次,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差异训练运动量,明确学生存在运动素质差异;然后,教师应在学生群体中营造互相尊重氛围,让学生之间互相鼓励,减少学生训练学习压力;最后,教师应对心理障碍学生予以正确对待,对训练要求进行适当降低,对学生行为进行积极引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教学因素、自身因素影响,学生可能产生跆拳道训练心理障碍,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强品质、加强心理技能训练、调整体育训练难度、提升运动保护力度以及改进具体教学方法的主要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障碍。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跆拳道教师应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嘻哈跆拳道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嘻哈跆拳道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