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机制和模型研究

2021-03-07 10:34邓昭俊张淼滢唐晚桂张晋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共生梯度工匠精神

邓昭俊,张淼滢,唐晚桂,张晋荣

(1.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运管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机辆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在“中国制造2025”和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培养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领域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规范、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等关键问题。而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育主体,面临着如何培育出具有高素质的工匠人才、将职业教育落到实处的重大难题。因此,该文应用能量梯度理论探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模式和区间要素,研究和确定其梯度结构模型和梯度运行机制,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升级,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中国制造2025”[1]。

1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能量梯度区间要素分析

1.1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梯度知识模块

梯度知识模块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基础。高校学生自身知识模块与“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是必然相关的。当前,在高职院校推行“工匠精神”培育中,由于受教育程度、阅历认知等方面的复杂个性,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实践水平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呈现出“高、中、低”三阶能量梯度差异。随着“工匠精神”知识体量的日益增长,高职学生如何提取其中有用的知识,去除无意义的碎片信息,把无序的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依托能量梯度理论,高职学生应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兴趣、需求和特长等内在驱动力,针对性的学习、选择、分享与实践,量身打造系统性、网状性和可移植性的自身能量梯度型知识模块[2]。从而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清晰化和不断强化,为明确后续的方向和选择,做出更好的行动打好知识基础。

1.2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梯度素养模块

梯度素养模块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内核。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领域能力和综合素质,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借鉴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成果及经验,高职学生应基于能量梯度理论对自身梯度素养的层级结构进行划分,从自身的个性、特征、倾向出发,判断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职业契合,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将专业实践需要和素养层级跃迁规律相结合,充分发挥高素养排头学生的榜样力量,带动中素养学生,帮扶低素养学生,不断调适、提高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自身综合品质和核心素养。梯度素养模块具体涵盖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综合素养3 个方面基础性、生长性和关键性的“工匠精神”培育梯度素养模块。

1.3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梯度技能模块

梯度技能模块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外化。高职学生梯度技能模块是在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中循环中形成的,显现出梯度性和动态性特征。目前,在高职院校结构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处于高能量梯度的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最高,中能量梯度的学生次之,低能量梯度的学生最差,这不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高职学生应根据自身能量梯度差异,组建高低梯度学习小组,开展模块化技能学习,形成梯度流动式、开放式和交融式学习环境,使得高职学生之间能够互相探讨、钻研专业技能,找到自我提升的着力点。进而对学习任务、技能发展目标进行自我导向和自我检视,发展不受制于特定学习任务和固定模式的非结构化技能,获得参加实际工作的专业领域能力[3]。

2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能量梯度结构模型研究

2.1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竞争模型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竞争模型是高职学生个体之间进行竞争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动态不间断的周期性模型。一方面,“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各个高职学生个体的目标也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不同专业、不同能量梯度高职学生的专业侧重点和自身能量高低的不同,导致其发展所需的资源供给也是不平衡的。但这种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资源供给的不均衡所表现的动态性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打造自身硬核实力,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架构科学合理的梯度竞争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高职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在“工匠精神”培育总目标的指导下,高职学生个体应根据自身能量差异,充分发展自身个性,在资源分配的环节进行合理竞争,参加技能比武、专业知识竞赛、社团竞赛等,在竞争中不断学习提升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动态能力,最大提高学习效果,发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实现能力提高的梯度进阶变化。

2.2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共生模型

梯度共生模型是高职学生在梯度共生基质的基础上,通过梯度共生界面进行信息、知识等的互相传递与流动,产生和分配梯度共生能量的组织间关系模型。该模型由梯度共生单元、梯度共生基质、梯度共生界面、梯度共生环境和梯度共生能量五大基本元素组成。梯度共生单元是“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主体,即高职学生本体,包括“高、中、低”三阶能量梯度主体。梯度共生基质是高职学生之间知识、技能、阅历等的互补资源,是梯度共生模型的必要条件。梯度共生界面是高职学生间能量流动、信息交换、分工协作的媒介或通道,是梯度共生模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整个梯度共生模型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核心因素。共生界面越多,高职学生的接触面就越广,能量传递的阻力就越小。共生环境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生态环境,包括“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共生能量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生存与发展的具体表现,共生单元的共生度越大,产生的共生能量就越大。在高职教育中,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的梯度共生模型的引入,使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由无序向有序、由竞争向合作、由数量向质量发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成长性[4]。

2.3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互助模型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互助模型是基于高职学生能量梯度差异构建的以高职学生为主导,以同伴互助学习为方法,以有机互助、灵活互助、适度互助为原则的培育模型。主要涵盖同伴互助指导、同伴互助示范、同伴互助教育、同伴互助咨询、同伴互助监督和评价等互助活动,以及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等互助行为。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为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一种有别于师生互动的互惠互利的学习体验,为彼此学习和互相帮助提供机会。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中学生同伴学习者之间往往存在参与度不平衡、交互质量不高、知识建构水平较低等问题。而梯度互助模型中多样化的互助活动和充分化的互助行为,能够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使得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关注,学生可以自己把握学习节奏,对学生自身社交技巧、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推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从“自然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服务和发展,因而将梯度互助模型应用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5]。

3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能量梯度运行机制构建

3.1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扩散机制

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组织结构中,依据能量梯度理论把高职学生“能量”视为学生自身携带的“活力与能力”,通常以精神能量的形态存在,是高能量梯度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素养、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性外溢力量,表现为对中、低能量梯度学生所产生的综合性影响力。作为一种外溢性力量,具有放射性、不守恒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等特征。放射性是在其所能辐射的范围内任何同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不守恒性是高能量梯度学生的能量作为一种精神能量,其扩散过程不遵循物质能量守恒定律,它扩散到中、低能量梯度学生后,本身并未减弱,甚至可能在扩散过程中因受体的反作用,激发生成新的能量;主观能动性是高能量梯度学生作为理性的人,在能量扩散过程中具体释放多少能量、选择何种渠道扩散都会受其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使得能量的传递最终达到能量均衡。因此,梯度扩散机制有利于高职学生能量的互相流动、扩散与传播,有效确保“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整体均衡提升。

3.2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协调机制

建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多元化梯度协调机制是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学生交流合作的桥梁。通过加强高职学生间的交流协作,提升“工匠精神” 培育的创新力和凝聚力。运用高职学生在“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中的协同作用,在相互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明确“高、中、低”三阶能量梯度学生在协同作用中的表现形式是矛盾统一、相互依赖、不可替代。一是建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学生彼此的信息互动和有效沟通,及时准确地收集“高、中、低”三阶能量梯度学生所需求的信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服务。二是建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多维评价体系,对高能量梯度学生贡献度与中低能量梯度满意度进行科学评价与激励。三是要注重“高、中、低”三阶能量梯度学生的进阶式发展,实现从重数量与规模发展向重质量与内涵发展转变。因此,构建系统性的梯度协调机制,有利于将能量梯度理论渗透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内生发展[6]。

3.3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保障机制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保障机制需要多方主体联动,共同保障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一是优秀教师团队的教学保障。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效用,培养具有专业核心技能的骨干教师,提升高职教师在该专业领域技能技术,再进一步打造以老带新的优秀教研团队培养模式,形成教研团队合力。二是学校教育体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纳入“工匠精神”要素,从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变为注重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三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平台保障。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工匠精神“铸魂工程”,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基于能量梯度理论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和产业、行业、企业无缝对接。切实发挥师傅带学徒的作用,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指导和行为示范实现工匠精神能量的传递,让工匠精神形象化、具体化,让顶岗实习生、专业见习生和学徒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4 结语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必要条件。该文从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工匠人才需求出发,基于能量梯度理论划分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区间范围,分析了梯度变化区间内各要素的作用和关系,构建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梯度结构模型和梯度运行机制。本文研究结果具有多重启示。一是将“工匠精神”培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强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整体效果;二是科学构建“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统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考核标准;三是建立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保证机制,实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精细化管理。

猜你喜欢
共生梯度工匠精神
一个带重启步的改进PRP型谱共轭梯度法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