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启示

2021-03-07 17: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观纪律干部

杨 瑞 琴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习近平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中尚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发挥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是新时代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在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中多次引经据典、借古鉴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和治理智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重构”“新构”传统文化的典范。基于此,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渊源

纵观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历史,我国始终坚持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了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先进文化。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厚植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共历代领导人的文化观的理论营养,为当前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历经历史长河涤荡而沉淀、延续、传承至今,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170其以隐性方式作用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想力量,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

对于个人而言,传统文化具有塑造个体德性、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古人将这种由日常生活实践经验中得来的、又用于指导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理念高度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对于社会而言,传统文化具有塑造社会核心价值、凝聚价值共识的功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164便是人们长期遵循的社会规范,对于维系社会平稳发展至关重要。在国家层面,传统文化有助于处理外交关系。古语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埋藏着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和平基因,指引着我国走和平发展之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延续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并根据时代要求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留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增添了时代特色,丰富了我国既有思想文化体系的内涵和意蕴。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工具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原材料,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工具对这些思想原材料进行分析、解剖和提纯,从而激发其时代魅力。

首先,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肯定了“传承”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来不反对传承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便是前人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对前人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吸收,进而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继承传统的重要性,并且以身作则,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其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加以区分的观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分支众多,对于其中意识形态性的内容和非意识形态性的内容、精华的内容和糟粕的内容、主流的内容和支流的内容等均要进行区分,从而确定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最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关于“批判地继承”的观点。对于精选出来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如何发扬都是切实的难题。习近平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当前,不仅要以新的时代语言重释古老的传统文化,更要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发展、增添新内涵,这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与“新构”。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以中共历代领导人的文化观为思想基础

党的历代领导人均肯定了文化事业在总体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观,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借鉴。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思想。”[2]毛泽东强调:“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3]707-708可见,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结合时代主题和我国国情,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他提出“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4]210,正确处理文化领域内的古今中西的关系,共同助力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综合平衡中实现创新发展。胡锦涛依据发展中凸显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以人为本、崇尚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均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和发展。

纵观党的历代领导人的文化观,始终将传承传统文化视为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时局和主要矛盾,确定了文化工作的不同侧重点。其中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许多转化、运用传统文化的典范如对民本思想、和合观念、天人同一思想的发展。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向前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观。根据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提出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且将传统文化充分运用于党的建设、青年教育、社会治理、大国外交等方面,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5]313在习近平的讲话、文章中,多次引用和化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诗词歌赋,通过吸收和借鉴古人的智慧,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观,包括国家观、信念观、人才观、民生观、纪律观、制度观等核心内容。

(一)忠诚爱国、天下为公的国家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思想,是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忠诚”的理念进行了合理的继承和吸收,并根据新的实践场域加以阐释,形成了忠诚爱国、天下为公的国家观。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爱国”“忠诚”的含义更为深刻、广泛,“爱国”不仅仅是对国家的一种朴素情感,也是对国家所走的道路、采用的理论、实施的制度的肯定与维护;“爱国”不仅仅是对太平盛世的期许,也是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忠诚”既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坚贞态度,也是对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坚定维护,是对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坚定维护。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并行,赋予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而奋斗,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二)昂霄耸壑、自强不息的信念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理想、志向以及为之而不懈奋斗的内容,倾注了华夏儿女崇高的志向愿景,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民族性格。无论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典故,还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都是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激励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为实现理想信念而奋勇拼搏,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毁家纾难。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广泛汲取了历史上关于理想信念的观点,并将其积极运用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塑造了昂霄耸壑、自强不息的信念观。理想信念是具体的、历史的,当前中国正处于全新的历史方位,个人的理想信念应当与“两个一百年目标”有机结合,凝结成历史的合力,助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此外,习近平还强调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将思想层面的信念观拓展到实践层面上,使其更加立体和完整。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曾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6]39这既是对传统的知行合一理念的创造性解读,也是对传统信念观的创新性发展。

(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

“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我国自古便有选贤举能、重视人才的传统。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延续了重视人才的传统观念,并且对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阐明了打造一支优良的人才队伍对于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作用。所谓“贤者”必定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过硬的专业能力,其中德性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习近平在吸收传统文化中“尚贤”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习近平曾引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回答了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打破唯票取人和论资排辈,才能真正做到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和放手使用人才。”[7]171可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的选人用人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发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更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有助于打造朝气蓬勃、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从而增强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

(四)黎元为先、利民为本的民生观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本思想,习近平结合党的初心和使命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化用,形成了黎元为先、利民为本的民生观。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有其体察民情、顺应民意的合理成分,但是在本质上仍是将人民置于被统治者、被管理者的地位,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将“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化用为“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将人民群众置于首要地位,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国家的主人,体现了党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种新时代的民生观,不仅“敬民”,而且“信民”“利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智慧和能力;体察民瘼所在、民忧所系,从而制定有利于满足群众切实需求的政策方针。此外,黎元为先、利民为本的民生观还将爱护人民与干部的德性修养结合起来,使这一民生观更加接地气、起实效。习近平曾引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来论述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仆关系,强调要克服“官本位”的封建习气,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创造性地将其与党的建设、国家治理结合起来,激发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五)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的纪律观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传统文化认为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需要遵守法令,维护清正的纪律和风气。这体现了一种令行禁止的规则意识,大到治国理政、小到个人修养,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章纪律,自觉接受一定的约束。习近平多次援引、化用传统文化中关于规章纪律的内容,并结合具体的实践要求,将其运用于各项工作之中。“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对于个人而言,需要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以锤炼品性。“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对于干部而言,需要遵纲守纪、匡正祛邪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对于治理国家而言,需要严格律法以维持社会秩序。“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对于党的建设而言,更需要以严明的纪律作为整顿作风、清除腐败的前提,明确公与私的界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8]189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放到重要位置,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作风纪律、学习纪律。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将传统文化中较为朴素的、零散的纪律观念进行了整合和发展,使其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实践紧密结合,与当前的廉政文化、法治文化互构共生,打造了既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又观照当前世情党情国情的纪律观。

(六)因时而制、法令必行的制度观

传统文化中对于制度、法令非常重视,并且以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制度、法令的稳定与变革进行了论述,以服务于“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仍有深刻的启示。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多次以古鉴今,结合当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深化制度改革的实践要求,形成了因时而制、法令必行的制度观。这一制度观首先强调了制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正所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衡量规章制度是否为“善法”,要看其是否符合时代发展大势、国家长远战略、人民切实需求,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制定。其次,指出了完善法规制度的重要性。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制度法规要不断革新。“法与时转则治”,不论是宪法和子法,还是党内的法规制度,都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需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进行健全和完善,以保持稳定的、有效的规则体系。最后,明确了实施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制度、法令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即使是最完善的规章制度,不加以严格执行,终会沦为一纸空文。必须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严厉地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9]143习近平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推进党的建设之中,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以国家观推动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党员把握政治方向,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首先,忠诚爱国、天下为公的国家观有利于强化党员的政治立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内的团结统一。忠诚始于思想,贯彻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先决条件。忠诚还体现在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1,以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其次,忠诚爱国、天下为公的国家观有利于提升党员的政治能力,使党员能够辨别各种错误思潮并自觉抵制其侵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从而锻造过硬的本领。再次,忠诚爱国、天下为公的国家观有利于强化党的政治原则,例如以“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坚定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以“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教育党员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秉德无私”的廉政准则巩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最后,忠诚爱国、天下为公的国家观有利于涵养党内的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体现在忠实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坚定的人民立场等方面,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补充和丰富,提升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感与辨识度。

(二)以信念观推动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昂霄耸壑、自强不息的信念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关于追求理想、志向的坚韧精神,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有一定的裨益。首先,昂霄耸壑的信念观有助于树立远大的、宏伟的理想信念,以此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对于党员而言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牢记初心与使命,以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不断前行的动力与检验实践的尺规。当然,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方位要求我们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员干部要自觉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其次,自强不息的信念观鼓励人们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迎难而上、激流勇进,而不可半途而废,甚至误入歧途。党员要始终从严要求自己,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面对诱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在一次次的认知和实践中寻求平衡,方能勇攀真理的高峰。此外,这一信念观启示党员、干部在践行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党员在思想层面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在实践层面要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实事、细事,从而达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三)以人才观推动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与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对于当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1]412这三个问题。首先,好干部的标准和传统文化中的“尚贤”思想有相通之处,即要重视党员干部的德性和德行,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拔干部。基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实践需求,好干部的标准也会有所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412。这些标准实则是对人才的德性和德行提出更高层次的、更全方位的要求,也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有利于党员成长为人民的好干部。一方面,党员要通过内在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努力达到德才兼备的标准;另一方面,好干部也需要组织的发掘和培养,其中道德建设是组织培养的重要方面。最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有助于用好干部,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陋习。使用干部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德性与才智,健全党的组织。

(四)以民生观推动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要求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黎元为先、利民为本的民生观既是检验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优良的“试金石”,也是改进诸般不良作风的“药引子”。首先,黎元为先、利民为本的民生观有助于党员、干部夯实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从而在“标”“本”两个层面解决“四风”问题。从治标的角度而言,践行这一民生观有利于纠正“四风”问题的日常化、表面化的种种表现,督促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廉洁奉公。从治本的角度而言,这一民生观有利于强化党员、干部的人民立场,坚定其理想信念,提升其思想境界,从思想源头上遏制“四风”之势。“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唯有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提升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黎元为先、利民为本的民生观有助于检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成效。作风建设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推进,党员、干部要深学、细照、笃行,巩固成效需要抓常、抓细、抓长。而检验作风建设的标准便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即是否解决其切身困难、提升其生活品质、维护其合法权益。党员、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处处以人民为先,时时为人民谋利,便能持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永葆党的生命力和力量源泉。

(五)以纪律观推动党的纪律建设

党的纪律建设要求以党的各项纪律约束党内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始终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习近平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规则意识与当前治党治国的实践需求,提出了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的纪律观,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的纪律观有助于党内开展纪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我国自古便有遵守规章制度的文化传统,以及许多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奉行法令、严于律己的典范,这可以为开展纪律教育提供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素材,促使党员、干部遵守党的纪律、规矩。其次,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的纪律观有助于党内狠抓执纪监督,保证纪律建设的实效。“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纪律需要执行,执纪需要监督。执纪监督是促使党员、干部令行禁止的外在约束力,若“法令未行、纪律不正”便会受到严厉的惩戒,以此维护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此外,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的纪律观有助于党员、干部养成纪律自觉,按照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严格要求自己,将他律转化为自律,使纪律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六)以制度观推动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要求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健全党内规则体系。因时而制、法令必行的制度观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关于制度制定、完善、实施的优秀成果,对于当前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党的制度是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经验教训的系统性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员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首先,党的制度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管党治党的具体要求“因时而制”。一方面,要对党内规章制度进行延伸和完善,从而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党内规章制度进行深化和细化,提升制度的可操作性,便于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其次,制度建设还包括“法令必行”,制定制度和实施制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再好的制度也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方能彰显其生命力和鲜活性。因此,树立因时而制、法令必行的制度观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从而学好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各方面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并且将各方面建设的成果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需要结合其他建设联动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内的优良传统。

综上,习近平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以及管党治党的实践需求,在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创造性地引用、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服务。在理论上,丰富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推动了党的各个方面的综合建设。

猜你喜欢
文化观纪律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纪律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