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蓼及其近缘植物本草考证

2021-03-07 07:05罗露香黄嘉欢程轩轩
中成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近缘中水性味

罗露香,岳 玲,黄嘉欢,程轩轩,杨 全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药材生产与开发重点研究室,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广东省南药规范化种植与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

水蓼为蓼科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L.的全草,亦称辣蓼,分布于全国南北各地。具有消肿解毒、利尿、止痢等功效,古代也作为常用调味剂[1]。历代本草典籍中“蓼”项下所载大多为水蓼及其近缘植物荭草、马蓼、毛蓼等。我国有蓼属植物113 种26 变种,地域分布广泛,其中与水蓼形态相似的植物有数十种。关于水蓼植物形态和功效的本草考证已有报道[2],但是针对水蓼近缘植物的本草考证资料缺乏。为探明自古以来有关水蓼及其近缘植物的药用历史,本文从名称、植物形态、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用法五个方面对历代本草古籍所载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考证。以期为水蓼及其近缘植物资源的扩大利用和开发提供本草学依据。

1 名称考证

蓼始载于《诗经》[3],曰,“……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尔雅》[4]记载,“蔷,虞蓼”。《说文》[5]曰,“辛菜,蔷虞也”。《尔雅注疏》[6]云,“蔷,一名虞蓼,即蓼之生水泽者也”。“蓼实”一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7],列为中品。《吴普本草》[8]曰,“蓼实,一名天蓼,一名野蓼,一名泽蓼”。《新修本草》[9]首载“水蓼”。《本草衍义》[10]云:“蓼实,水蓼之子也”。《救荒本草》[11]载有“蓼芽菜”;《东医宝鉴》[12]载有“水蓼子”;《本草纲目》[13]云,“水蓼,释名虞蓼、泽蓼”。《生草药性备要》[14]载有“辣蓼”;《本草求原》[15]记载“辣蓼草”;《诗草木今释》[16]载有“辛蓼”。综上,古籍所载的蔷、虞蓼、野蓼、泽蓼、辛菜、蓼芽菜、水蓼、辣蓼为同一种植物,推测为今之水蓼。

在本草古籍中,除水蓼外,还较多记载荭草。《诗经》[3]曰,“山有乔松,隰有游龙”。《尔雅》[4]曰,“荭,茏古,其大者,归”。《广雅》[17]云,“荭,笼,马蓼也”。《图经本草》[18]曰,“荭草,即水红也,云生水旁”。《救荒本草》[11]曰,“白水荭苗,本草名荭草,一名鸿”。《本草蒙筌》[19]曰,“水荭草,即天蓼”;《滇南本草》[20]将水红花子与荭草列于同一项下,并注明“荭草即蓼草”。《本草纲目》[13]曰,“荭草,释名游龙、石龙、天蓼、大蓼”。综上,古籍中所载的游龙、石龙、荭、荭草、白水荭苗、水红等为同一种植物,推测为水红花子的原植物,即今之红蓼。

马蓼一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蓼实”项下,后在《新修本草》[9]、《名医别录》[21]、《本草发明》[22]、《植物名实图考》[23]中均有记载,在《本草纲目》[13]中被称为“大蓼”与“墨记草”。此外,本草著作[24]中还提到有毛蓼、青蓼、香蓼、紫蓼、赤蓼、木蓼,上述植物品种下文继续考证。

2 原植物考证

2.1 植物形态考证 历代本草对水蓼的描述见表1,可概括其特征为生于水旁;茎赤;叶似水荭而稍狭、短小,具黑点;花赤色;子青黑,与《中国植物志》[1]中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L.的生境和形态特征基本符合。

古代本草中所载荭草的特征可概括为茎高,粗如拇指,有毛,茎赤;叶长大,有涩毛;花红白,成穗,子扁如酸枣仁而小,色赤黑,不甚辛,符合《中国植物志》[1]中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L.的形态特征。

古籍中对于马蓼的记载主要为“生下湿地,高四五尺,茎斑,叶大有黑点,花红白,亦有两三种……”,根据生境和形态特征推测,可能为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L.、绵毛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folium Sihbth.、伏毛蓼Polygonum pubescensBlume.或春蓼(桃叶蓼)Polygonum persicariaL.等植物。关于毛蓼的描述较少,仅见“冬根不死”“似马蓼,叶上有毛”“生于山麓”,对比今之毛蓼Polygonum barbatumL.的特征(多年生草本,叶边缘具缘毛,两面疏被短柔毛;叶柄和托叶鞘密被细刚毛),基本符合。

此外,《本草经集注》[25]云,“此类多人所食。有3 种,一是青蓼,人家常用,其叶有圆有尖,以圆者为胜;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相似而香,并不甚辛,好食”。《蜀本草》[24]曰,“蓼类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马蓼、紫蓼、赤蓼、木蓼7 种:紫赤二蓼,叶小狭而厚;青、香二蓼,叶亦相似而俱薄;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木蓼一名天蓼,蔓生,叶似柘叶。六蓼花皆红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惟木蓼花黄白,子皮青滑。诸蓼并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可为生菜”。由此可知,古代常用之蓼有7 种,根据紫蓼的描述推测其为《中国植物志》[1]所载的紫脉蓼Polygonum purpureonervosumA.J.Li:“茎紫红色,叶革质,茎生叶较小,叶脉紫红色,叶柄紫色”。香蓼因其“味香,不甚辛”推测为今之香蓼Polygonum viscosumBuch.-Ham.ex D.Don。木蓼因“蔓生,叶似柘叶,花黄白,子皮青滑”,可知其非蓼属植物,推测其为猕猴桃科藤本植物木天蓼(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Sieb.et Zucc.)Maxim.。

2.2 图例考证 在历代本草中仅发现水蓼和荭草的附图。《大观本草》[28]《图经本草》[18]《救荒本草》[11]《本草原始》[29]均绘有水蓼墨线图(图1A~1D),将其与现代中草药著作中水蓼图片(图1E~1G)比较,可知图1A~1D 所绘均为草本植物,茎直立,具分支。叶柄短,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全缘。其中图1C 的花序稀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因此进一步推断《大观本草》 《图经本草》 《本草原始》 《救荒本草》 所载为今之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L.。

图1 本草著作中水蓼的墨线图

表1 本草著作中水蓼及近缘植物的形态描述

将《大观本草》[28]《图经本草》[18]《绍兴本草所有注》[30]以及《野菜博录》[31]中的荭草墨线图(图2A~2D)与现代中草药著作中的红蓼图片(图2E~2G)比较,可知图2A~2D 所绘均为草本植物,茎直立,粗壮,上部多分枝,叶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微下延,全缘。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花紧密,微下垂。因此判断《大观本草》 《图经本草》 《绍兴本草所有注》 所载荭草为今之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L.。

图2 本草著作中红蓼的墨线图

3 性味归经与功效考证

历代本草著作对水蓼性味的认识稍有不同,多见味辛,偶见味苦、涩。药性多为温,偶见冷[32]、平[15]。本草古籍记载,水蓼具有明目、温中、下水气、除大小肠邪气、利中、止蛇毒、消气肿等功效,与《中华本草》[34]中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L.功效基本一致。见表2。

历代本草对荭草性味归经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味咸,气微寒,仅在《药性论》[34]中提及天蓼子,味苦,辛,微热,这与现代对红蓼“咸,微寒,归肝胃经”的认识相符,其中《名医别录》[21]《本草蒙筌》[19]《食疗本草》[35]《本草纲目》[13]均提及“荭草茎叶有毒”。古代医家认为,荭草茎叶可治恶疮、去痺气,子能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花可散血消积止痛,根用治水气脚气,这与2020 年版《中国药典》[36]水红花子项下所载功效基本一致。由此进一步证实,古之荭草为今之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L.。见表2。

古籍中对于马蓼与毛蓼的性味归经较少提及,仅见于《本草纲目》[13],二者均“辛,温”,“马蓼无毒,毛蓼有毒”。历代本草所载马蓼功效均为“主肠中虫蛭轻身”[19],结合“2.1”项下的植物形态考证及《中华本草》 中桃叶蓼的功能主治(“杀虫,主治肠道寄生虫病”),可知古之马蓼为今之桃叶蓼(春蓼)Polygonum persicariaL.。古代毛蓼“主瘰疬痈疽,引脓长肉”,与今之毛蓼PolygonumpubescensBlume 功效“排脓生肌”一致。见表2。

表2 本草著作中水蓼及近缘种植物的性味及功效

4 用法考证

历代本草中仅见水蓼和荭草的用法记载,见表3。水蓼内服一般“煎汤、煮汤”,主治痃癖。绞汁服用,可止蛇毒。水蓼还可制酒曲。外用可治小儿头疮、止蛇毒治狐刺疮、气肿、霍乱转筋、脚疮、皮癣;水煎液可用于汗蒸,治疗水蛊黄肿腹部膨胀。荭草多以酒送服。

水蓼及其近缘植物除了有药用价值外,古代民间常将其作为蔬菜食用。尽管扁鹊曾云,“蓼,久食令人寒热,损骨髓,杀丈夫阴气,少精”。但是唐代以前“种蓼为蔬,收子入药”[13]。自唐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本草著作中提及蓼的副作用,如《千金·食治》[37],“蓼食过多有毒,发心痛。和生鱼食之令人脱气,阴核疼痛求死。妇人月事来,不用食蓼及蒜,喜为血淋、带下。二月勿食蓼,伤人肾。”张寿颐曰,“蓼实,破瘀消积,力量甚峻,最易堕胎,妊妇必不可犯;亦有血气素虚,而月事涩少,非因于瘀滞者,亦不可误与。”《食疗本草》[35]曰,“蓼子(蓼实)多食令人吐水。亦通五藏拥气,损阳气”。《药性论》[34],“……又云食之多发心痛,令人寒热,损胸髓”。李时珍[13]云,“后世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

5 讨论

经考证发现,古人常用之蓼有七种,其中紫蓼、香蓼、红蓼、青蓼曾家种,作酒曲、菜食和酱;水蓼、马蓼、毛蓼多为野生。古代所用的水蓼与现代文献所载的水蓼P.hydropiper一致;古代荭草的基原为今之红蓼P.orientale;现代文献中的桃叶蓼(春蓼)P.persicaria应为古代马蓼的一种。古代的紫蓼、香蓼和木蓼分别推测为今之紫脉蓼P.purpureonervosum、香蓼P.viscosum和木天蓼(葛枣猕猴桃)A.polygama。古籍中对于水蓼和荭草的记载较为详尽,就用药部位来说,宋代以前水蓼多以茎叶入药,宋代以后多以果实入药,现代则以全草入药。自古以来荭草的茎叶及果实均入药。唐代以前,民间习惯“种蓼为蔬,收子入药”,但自唐开始,医家发现过食蓼“有毒、伤人肾、损阳气、损胸髓……”,因此蓼不再被栽种或作菜蔬食用。

表3 本草著作中水蓼及近缘种植物的用法

猜你喜欢
近缘中水性味
谷子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MBR工艺在中水回用中的应用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造纸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实例
高校中水回用与跨层节排水联用设计研究分析
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叶片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石灰法中水深度处理工程实例
检疫性杂草假高粱与近缘植物种子的波谱鉴别方法
HPLC测定滇紫草及其两个近缘种中乙酰紫草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