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的思考

2021-03-08 08:17刘敏轩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1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低碳格局

刘敏轩

摘 要:国土是发展的空间载体。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土空间治理处于被忽视或者规划体系混乱的局面。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统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共赢的重大战略。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构建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

关键词:低碳;国土空间;格局

1、引言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共识。如何更积极地发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作用,构建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践行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推进实现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是当前亟待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2、概述

国土是发展的空间载体,不同的国土空间承载不同的功能,而且只拥有一种主体功能。因主体功能而异的国土开发格局是空间治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包括低碳发展在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应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保持基本一致。与其他发展政策类似,目前的区域低碳发展政策仍沿袭以传统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差别化”政策,主体功能定位因素没有真正纳入决策考虑之中;同时由于缺乏基础数据支持,关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研究依然不能完全跳出传统行政区划的“窠臼”,难以真正从“主体功能”视角开展研究。

3、土地利用对于碳汇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兼具固碳/排碳功能。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及优化农业生产活动等自然资源管理措施或利用方式改进,增强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根据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发现:1990年到2010年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导致的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损失达14.5亿吨,年均0.732亿吨,相当于每年释放二氧化碳2.68亿吨,约为2010年时全国人为源二氧化碳排放的4%,显著削弱了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力。研究团队认为,按照现有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碳汇能力约抵消人为源排放6%,如果下一步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得当,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可达到抵消人为源排放10%的水平。另外,研究团队评估认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5-2020)》的碳减排贡献,即在2005年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对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減排40%~45%的目标有27.6%的贡献。

那么,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如何呢?南京大学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碳汇水平总体在5.133亿~5.537亿吨二氧化碳/年。从分类结构来看,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都呈现较强的碳汇功能。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森林的碳汇功能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作用举足轻重,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左右。空间格局来看,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碳汇效应比较显著,而东北和西南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而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碳汇(源)效应不甚显著。

4、构建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的路径

4.1、系统掌握国土空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碳源碳汇规律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国土空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式的碳源碳汇规律在区域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林地中人工灌木的碳汇受到气象、地形和土壤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不同的植被种类的碳储量也会随着树龄的变化而变化。针对生态破坏地区的植被恢复,不同的恢复模式、恢复年限和植被类型对恢复地区的碳储量有明显影响。因此,必须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区域特征,加强各类国土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式的碳源碳汇研究,探讨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碳源碳汇核算方式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的“国土空间碳源碳汇核算系统”,这是构建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的技术支撑,也可成为衡量我国各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4.2、把“降源增汇”纳入国土空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行为的评价体系中

推进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和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完成“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而评估指标作为国土空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指挥棒,把碳源碳汇考核纳入其中,就是要求各地在具体的国土空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充分考虑碳源碳汇结果,把“降源增汇”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决定着区域国土空间格局的“蓝图”。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将影响未来国土空间结构与形态,具有多层面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优势,能从城镇、工业、交通、能源、农业生产、自然保护等领域,多管齐下推动区域减少碳排放和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此,笔者建议,把“降源增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规划方案编制之中,为构建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奠定基础。

4.3、推进能源资源利用结构的转型升级

提升能源矿产资源保障,促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提升铀、锂、钴、氢等能源资源保障程度,促进核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和能源领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清洁能源发展,大力发展氢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光伏、风力、水力发电量,充分利用波浪能、潮汐能,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研发清洁煤炭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4、充分利用地质多样性和多功能性

充分利用碳捕集的多功能性和地圈存储的无上限性,加强直接接触空气捕获、二氧化碳矿化和配备碳捕获和封存的生物质能等基础方法推广应用。加强深部特殊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重视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科学评价深部咸水层、油田、气田和煤层等地质储存介质的潜力。创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方法体系,扩大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选址实践,积极开展典型地区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

5、结束语

国土空间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碳源碳汇的根本载体。国土空间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与“双碳”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构建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黄贤金.构建低碳国土空间格局体系[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04-02(003).

[2]高兵.依托国土空间载体推进低碳转型[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03-19(003).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低碳格局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分析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