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军人才培养的“天津模式”

2021-03-08 14:27徐德明
天津教育·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天津市校长人才

徐德明

创造千秋伟业,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向2035,我国教育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曾走出了韦力、杜蕴珍等一批在全国较有威望的津门教育家。他们是天津教育发展史上有创新、有实践、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校长、教师队伍的天津风格和天津气派。

近年来,为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人才队伍,天津探索出一套具有天津特色的优秀教师、校长培养模式,持续涌现出一批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突出、管理思想、教学风格渐成体系的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坚持高站位“创新型”培养

——打造杰出人才“领头雁”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天津教育的创新人才高地,是十几年精心打造、培育的成果。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早在2008年底,天津市政府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以下简称“奠基工程”)。该工程每期培养周期是3年,四期累计培养396名学员。可以说,该工程是国内较早实施的旨在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训。诚如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指出的,天津市实施的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是国内较早启动的以培养未来教育家为指向的工程,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造就一批教育家”之前实施的培养工程。

“奠基工程”在培养基础教育高端领军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在中小学阶段天津有4人,均系其学员;又如,天津从2016年开始中小学教师评审正高级教师职称,至2020年共有253人评上正高级教师职称,其中学员占154人。

天津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以下简称“市教育两委”)等领导对学员发展更是给予充分肯定。时任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在“奠基工程”一期学员结业上的讲话中指出:“走过三年的艰辛之路,经过三年的研修与历练,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成长了,成熟了。你们的思想更新,思路更明,基础更实,脚步更稳。”

“教育家是个体自主发展与国家、社会、科研机构等培养相结合造就的,两者缺一不可。”作为“奠基工程”的组织者之一、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振京研究员对组织学员参研培训的场景,始终历历在目。他介绍说:“杜蕴珍等本市一批教育专家亲自担任工程指导专家。特别是结业时,市领导为学员逐一颁发结业证书,我想,每个学员都不会忘记那令人激动的时刻。一直以来,我也不断见证并分享着学员们的成功与快乐。”

正高级教师、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是一位从“奠基工程”中成长起来的校长代表,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褚新红率领学校团队创造性地提出“融慧”办学思想,构建“融慧”文化体系。教育部“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班为其专门挂牌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为天津首个国家级小学校长工作室。去年,她入选首届杰出津门校长。

可以说,杰出津门校长、杰出津门班主任、杰出津门教师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三杰”支持计划),是自“奠基工程”以来,天津市启动的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旨在努力打造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积极发挥辐射作用的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助力天津基础教育再攀高峰。

9月28日,酝酿已久的“三杰”支持计划学员开班典礼在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自该项目启动以来,已遴选出两期119名学员。

作为农村小学校长,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尧舜小学校长朱静华跻身首届杰出津门校长行列。她自言,自己的成长得益于一系列培养深造,参加市中小学“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市中小学“千名农村校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市中小学“优秀教学校长培养工程”、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培训工程”、市中小学“优秀青年校长助推计划”培训工程、教育部小学校长“第七十五期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等。

朱静华说,尽管我任职的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并非很优越,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如同一棵“蔓草”努力扎根、汲取营养,终于欣喜“见罗裙”啦!

坚持高起点“协同性”培养

——打好人才强教“组合拳”

“天津师范大学立足天津市,面向京津冀,辐射中西部,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深化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新体系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云龙在10月24日召开的第二届“天津·长江教育论坛”暨天津师范大学2021年基础教育论坛上,通过视频高度评价了天津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作为。

今年的论坛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瞄准党中央和天津市对“双减”工作的部署要求,确定了“落实‘双减’与五育并举,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特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专家分别作主题报告。

据了解,在市教育两委的关心和指导下,一年一度的天津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论坛自2013年开始举办,迄今已历九届。多年来,论坛汇聚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韩震、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家、教授。

作为天津市的一项品牌性学术盛会,基础教育论坛如今已发展成为传播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研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发布科研成果,凝聚决策咨询建议的高端平台,成为天津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助力区域教育改革和国家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标志性活动,在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培育高质量师范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我校将不断汇聚更多优质资源,深化校地教育协同创新,充分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凝聚各方合力,建好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主阵地。”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表示。

在本届论坛的高端对话环节,嘉宾团队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福楼、天津大学教授肖凤翔、南开大学教授陈·巴特尔、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丰向日、天津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李翠松、耀华中学校长侯立瑛、新华中学校长陶扬、实验中学校长杨静武、天津中学校长孙建昆组成,围绕“双减”问题深入探讨,对话环节由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王光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总裁李鑫分别主持。

近年来,天津师范大学注重与本市基础教育战略合作,积极筹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并在服务教育系统人才建设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前行,全力建设了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特别是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建立了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开设基础教育名师名家讲堂。此外,还成立了天津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科联盟,构建了“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幼—研究机构(U-G-S-I)”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打造基于协同育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新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新时代师范人才培育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需要,践行师范育人初心使命。”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处长、博士生导师纪德奎教授在参加论坛后表示,教育赢得未来,人才成就梦想。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力量,为党和国家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新时代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

坚持高质量“一体化”培养

——下好人才建设“一盘棋”

“如果我们把本学科的教与学,看作是让老师欣赏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大中小一体化教育,解决了让各学段老师站在不同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这道风景,从而看得更清更透更全。”正高级教师、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第二分中心初中思政教研员郭瑞芬深有体会地说。

如何以红船精神为切入点深化“四史教育”?由市教育两委主办的“京津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备课研讨会”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行。说课环节,京津冀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教师立足本学段教材、学情和学生认知特点,分享了各自的课程设计思路。示范课展示环节,天津市第二十中学教师时瑶和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红娟博士则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呈现。

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联盟秘书长、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新华介绍,一体化教学联盟平台打破了长期以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互不了解、互不沟通、互不交流的状态。聚焦教学重点、理论热点和学生疑点,常态化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示范课、教学研讨、学术讲座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联盟开展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等集体备课活动几十余次,邀请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参与教研活动,累计辐射全国、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十余万人次。“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整体作用,这一目标在实践中是通过各学段教师在一堂堂授课中完成的。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提升,促进育人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各有所为、各尽其力、各有所获。”朱新华说。

交融、研讨、思辨、碰撞……随着“一体化”观念的深入人心,如今,广大中小学教师越来越习惯在教研活动、师资培训中看到高校教师活跃的身影。大中小学校的教师一起备课、说课、做课、评课,分享教学心得,获得专业成长。很多活动也是在开展之初,就设计了“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推进落实“双减”政策以来,市教育两委依托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体系,指导全市16个区不断丰富与高校签订区校共建内容,统筹全市1384所中小学与高校院系协同共建,涉及教师培训等,共同探索课后服务形式和载体。

近年来,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农学院等多所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主动牵手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积极共建,纵向打通了“一体化德育”“一体化学科教学”“一体化体育”“一体化美育”“一体化劳动教育”等实践平台,不仅高校更加深入地服务基础教育发展,助力师资培养,丰富特色活动,形成多样课程,而且基础教育的广大学校成为了大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舞台。

天津音乐学院就与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天津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建立了共建关系,形成了音乐艺术社团的一体化联盟机制,定期组织音乐艺术体验式教学、音乐艺术演出等,助力学校美育发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联盟机制,让我这个年轻教师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得到了专业提升。”河东区实验小学音乐教师王珏说。

坚持高水平“全方位”培养

——激活区域人才“蓄水池”

引进、培育、选树、任用……在人才培养的“全链条”管理中,天津各区主动作为,做深做实人才全方位培养的每个环节,形成了各自的经验特点,不断激活区域人才“蓄水池”。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优秀人才培养以“智慧教育 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为引领,通过高端培训、领军讲堂、学科论坛、团队建设、基地展示、自主研修、影子培训、典型推介、境外学习等,加强青年优秀教师储备的新一届和平区优秀人才塔式结构,形成合理、开放、优化的教育人才队伍梯次结构。

在天津市津南区,新学期开学前召开校科级干部学习班,已是多年形成的惯例。7月21日,为期3天的津南区教育系统第55期校科级干部学习班拉开帷幕。培训中,包括中青班学员在内的参训人员聆听了关于“校长的综合素养和办学效能”等专家报告。围绕主题,参训人员分成10组谈体会、话收获。讲座后,大家纷纷表示,“信息量大,收获颇丰!”

天津市宝坻区则汇聚各方合力,打造“区管校聘”升级版。一方面,加强城乡一体流动,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管理团队+骨干教师”组团输出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不断推进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另一方面,完善名优骨干教师体系,设立名师、学科领衔教师、学科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四级梯队,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今年初,天津市蓟州区教育局在人力、物力、财力都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派出170名干部教师分赴和平区、河东区及天津一中,开展一个学期的跟岗实践。“这170名干部教师由20名校长、30名中层干部、60名班主任、60名科任教师组成,简称为‘2366’工程。”蓟州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花宜春表示,多年后,这支选拔出来的“种子”团队将会对蓟州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自1998年开始担任校长工作的李晓军,先后在蓟州区罗庄子镇旱店子中心小学、官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西龙虎峪镇中心校、马伸桥镇中心校等任校长。去年10月,他调任蓟州区实验学校。“作为首批跟岗实践者,大家都懂得机会的珍贵,更明白肩上的使命。”李曉军说。

青年人才一直以来被国家寄予殷切厚望。在教育系统,青年人才的成长更受关注和重视。各区教育局注重后备人才建设,积极为年轻干部铺路子、压担子,搭建履职担当的舞台。

今年6月,被评为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援疆教师的董爱华援疆返津后,即刻投入学期末干部管理工作和假期学生毕业招生、疫苗接种、创文等工作。开学后主动放弃援疆回津的集中一个月的休假,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双减”政策的宣传落实和新学期常态工作。10月13日,她调任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校长。“从多年教育教学和管理岗位实践到市学科领航工程培训学员,再到大漠援疆,我得到了专业的成长和政治上的历练,深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新学校、新角色,倍感领航掌舵之责任。虽有忐忑之心,唯愿脚踏实地、筑梦发展。”董爱华说。

今年8月,42岁的王凤青到天津市北辰区青光中学主持工作,成为了全区最年轻的中学校长。“校长不好当,新校长更不好做。但这并没有成为一个不可攻克的难题,因为一贯重视年轻干部培养的北辰教育局为像我这样的年轻校级干部搭建了全方位、阶梯式的发展平台。”王凤青介绍,2007年时因教育局领导和校领导的信任,也曾是当时最年轻的副校长。随后,被派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训,后又到浙江、上海等地进行为期一月或一周的挂职锻炼。此外,京津冀校长提升工程、北辰区青年校长论坛、名校长工作室等都为我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学习的机会,让我在校长这条道路上品尝到从成长到成熟的喜悦。

(责任编辑  吴  莹)

猜你喜欢
天津市校长人才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