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 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21-03-08 14:27胡莹莹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大思政”教育观的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路径:以“课程思政”为视角,打造“三全育人”职业通用能力教育格局;以“协同育人”为导向,构建“四位一体”职业通用能力育人模式;以“体制机制”为抓手,建立“三个要点”职业通用能力保障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大思政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职业通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069-03

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与具体的职业或者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以迁移的、对人们在现代社会里生存和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国内学者陈智武认为,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职业通用能力是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具体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进取心和责任感等。

高校“大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强调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多方形成合力,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方针为实践导向,推动大学生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基于“大思政”视域的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需求,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谐有序的重要能力提升培养模式。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开设职业通用能力相关课程,二是大学生第二课堂,三是依托专业课程教学。

第一种方式,开设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开设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是当前高校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模式之一,通常作为选修课程执行。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因受限于学生兴趣及课程容量,所以课程的覆盖面相对较窄。若把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作为必修课执行,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则形成较大的压力。因此,无论是把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作为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教学效果不佳,单凭一门课程难以有效实现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种方式,大学生第二课堂。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其类型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试图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然而这种模式没有形成独立的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指导和考核评价,是否能有效培养职业通用能力有待进一步验证。

第三种方式,依托专业课程教学。目前,一些高校提倡专业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但是,受重视程度、课程内容、课时紧缺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实际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够重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培养中未能形成协同发力,缺乏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有效的制度保障、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明晰的实践模式。

现有的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方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暴露出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对职业通用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可以統领和统筹全校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二是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形式存在“孤军奋战”的情况,尚未打通课堂、实践与能力为一体的知行合一的联合培养模式;三是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考评难度较大,存在量化困难、容易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基于“大思政”教育观的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路径

(一)以“课程思政”为视角,打造“三全育人”职业通用能力教育格局

“课程思政”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一种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应以“课程思政”为视角,转变“以技能为本”的育人观念,开展职业通用能力教育,打造“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

1.提升师资质量,强化“全员育人”思想

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仅依靠一门课程或教师的努力。因此,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全员的、强有力的优质师资的支撑。一是强化“全员育人”思想,加强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政教育培训和职业通用能力培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中的统领作用,提高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人员等对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二是设置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任务管理体系,制定通用职业能力培养大纲,细分部门培养任务,制定具体部门实施方案和考评体系,将任务落实到部门,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三是设置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教研室,设置学校总体培养目标,协助各部门制订系部培养方案,推进各项工作的执行和落地,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发挥实效。

2.统筹培养方案,提高“全过程育人”意识

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因此,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应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当中。一是将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涯全过程,把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具体的训练项目的目标按照其深入程度和发展规律设置为第一学年目标、第二学年目标和第三学年目标,注重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巩固性,不断将能力内化为素质。二是将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行合一”,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应结合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小组讨论、活动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实践活动(社会考察、红色之旅、志愿者服务、实习见习等)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等。

3.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全方位育人”理念

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宏观环境的孕育,增强“全方位育人”理念,健全课程、实践、文化、网络、管理、科研、服务、心理、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与实践的主阵地作用、文化和网络的导向作用、组织与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心理与科研推进作用、服务与资助的协同作用,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使职业通用能力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二)以“协同育人”为导向,构建“四位一体”职业通用能力育人模式

1.课程为基础,建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体系

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职业通用能力相关的课程,以课程为基础,建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大思政”的课程观指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的制定,系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划组织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运用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性和责任心。

2.能力为核心,搭建职业通用能力实践平台

职业通用能力教育重在能力的培养,能力的转化需要通过实践这一路径实现。以能力为核心,搭建职业通用能力实践平台,其中可包括校园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学生干部等。在这些平台中,学生切实地参与活动的规划与组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与人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锻炼通用能力,形成宝贵经验,有效应用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中。

3.教师为关键,提升“协同育人”工作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在职业通用能力教育上,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任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岗位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作用,各部门形成合力,协同育人。提升教师“协同育人”工作能力至关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职业通用能力的内涵,发掘自身所能发挥的作用,管理育人与课程育人相结合,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4.学生为主体,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高职院校学生需求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个性特征,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案与措施。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只有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凸显教学管理的价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从“应该学”转变为“我想学”,这将促进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掌握。

(三)以“体制机制”为抓手,建立“三个要点”职业通用能力保障体系

1.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并强化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组织,成立学校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筹、顶层设计;下设工作小组,包含学生处、基础部、就业办、教务处以及二级学院等,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工作小组按分属培养任务,落实相关人员的实施、管理和考核问题。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成立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研室,制定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相关的制度,在教学上制定培训大纲和培训方案以规范教学培养过程,在学生成绩管理上,实施学分制管理;在教师考评上把该项工作列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等。以往部分高职院校也有进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经验,若能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发现更好的模式,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有利于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掘专业课程通用能力培养功能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大思政”的教育观为指导思想,发挥课程思政作用。一是发掘专业课程通用能力培养功能。每一门课程都承担着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专业课程在找准专业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应发掘其通用能力目标,在设置教学环节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专业能力目标与通用能力目标的实现。设置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可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设置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可培养独立性;设置竞争性任务,可培养挫折承受能力。让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成为教师的共识,这样既可以培养通用能力,又可以促进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二是打造理论实践平台。职业通用能力的多样性,要求其实践培养的场域也需要具有多样性,搭建社会课堂、实习课堂、家庭课堂和社区课堂,设置职业能力实践“小学期”,为学生理论实践提供多场域多样化培養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过程与目标相结合,健全职业通用能力动态评价机制

教育需具备健全的评价机制,职业通用能力(下转第76页)(上接第70页)的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目标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体现学习过程的价值,以结果性评价体现学习成果的价值,形成动态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借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进行评价,偏向于结果性评价。动态评价机制则以发展的观点评价指定对象,职业通用能力动态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周期和特点,结合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方案。教师以互动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潜力,更有针对性地建立未来发展规划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首先,要告知学生动态过程性评价的细则,让学生有关注过程的意识;其次,将自评、互评和师评纳入动态考评当中,以自评促进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思,以互评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以师评保持评价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最后,进行追踪反评,在学生结束课程后持续三年追踪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成长过程,返聘职业通用能力强的学生作为职业通用能力导师。

总之,职业通用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需求,是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提供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有效的制度保障、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明晰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强,李红,张妍妍.高职院校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8).

[2]吴国强.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测量及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林东.谈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36).

[4]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5]崔昆.浅谈高校英语语音教学中动态评价机制的应用[J].赤子,2016(1).

注: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和模式研究”(2021SZ173);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背景下高校心理工作体系建设研究”(2021B133);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项目“‘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2021yb31);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项目“行动学习视域下绘画疗法在心理健康中的思路和实践研究”(2021yb34)

【作者简介】胡莹莹(1986— ),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大思政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