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特色路径探讨

2021-03-08 02:28林德时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军事课程教学

林德时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开设的必修课,2006年使用了统一的教学大纲。2019年1月,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指出:“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而“军事课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1],其中《军事理论》部分教学时数36学时,记2学分。该课可由各普通学校自行制订教学计划、考核方式等统一管理方式,通常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大班上课。为贯彻落实好新《大纲》中“坚持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在军事课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等系列精神,笔者以集美大学为例,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索,紧贴实际、宣传红色、突出区位,把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十几年来形成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与效果的特色路径概述如下,希冀得到同行与专家批评指正。

一、联系国内外的军事实际,以神舟载人飞船为主例

笔者非常重视每一班级的第一次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目的、进度安排、考勤考核事项,对学生强调注重平时积累,重在过程;每堂课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兼顾教材课件既有的“规定动作”与自己补充的“自选动作”,与时俱新补充信息。联系的实际有最近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和“两会”文件精神,习近平有关国防与军队建设(强军思想)的讲话精神;有新近发生的局部战争或危机事件,如叙利亚战争、也门危机、朝核危机等,也有较早的战争事件,如1999年的北约事件、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等;有与日本在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群岛的争端,与菲律宾的黄岩岛争端等,其中东海与南海问题都是重点联系并阐述的。

在讲《军事航天技术》一章时(文中指定教材是“军事理论与训练教程”[2]),解读了载人航天器包括载人飞船等三项,简要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补充板书了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时间、航天员名单,包括:神舟五号—2003年10月—杨利伟;神舟六号—2005年10月—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2008年9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2011年11月;神舟九号—2012年6月—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2013年6月—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至11月—景海鹏、陈冬。还依据具体课时分配情况,选择口述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精神等概况;对载人飞船的发射情况作简要回顾补充说明(包括2003年首次载人飞船成功与2008年首次出舱行走,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笔者通过展示收集的报纸、图片和笔记,或者播放自己观看直播发射时拍录的视频,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与学生分享。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一是它传递适量的军事航天信息给学生,快速填补了学生在军事航天的部分知识空白;二是它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既可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又能确保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三是它提升了学生对我国航天科技取得成就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使学生明白:只有实现航天事业的发展,才能使国家建设具有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相信我国正逐步迈向航天强国、加速实现航天梦。

二、综合运用视频教具手段,用好已有红色教育资源

笔者在每个班上第一堂课时,播放学生军训阶段的视频照片,主要是军训结束时的校阅式(片段),学生都很兴奋和认同,增强了对高校开展军训和开设军事理论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重新提振学生的精神风貌、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课堂上适时展示经过多年收集整理的课外辅导材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信息量。当学生看到视频中的关键或精彩节点时(有的视频内容是不可复制的),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伴有赞叹声、鼓掌声,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上课播放课件中,偶尔穿插几声爆炸声轰隆声,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幽默地说,这是“军理课”的专利!特别是军事科技篇的视频,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增强了学生对军事科技的感性认识和对该课的学习兴趣,大大优化了“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红色资源不仅是充实课堂内容的有效途径,能提升教学感染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和育人价值。笔者在讲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时,提及自己曾三次“重走长征路”“续走长征路”“再走长征路”,参观考察过福建省古田会议会址,江西省的“红色首都”瑞金、“英雄城”南昌、“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伟人的故居湖南韶山与四川广安,贵州省的遵义会议会址,国民党关押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三处监狱(即贵州省的息烽集中营、桐梓集中营、重庆市的渣滓洞),四川省的泸定桥、夹金山与四姑娘山(红军经过的雪山)、小金县的达维(长征时红一方面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地)、松潘草地,陕北的革命圣地延安、南泥湾,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及北京等处。这些基本上都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或者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政权道路(从1927年开始到1949年完成)的重要节点。

通过介绍自己的“红色之旅”和切身感受,主要期待达到:一是发挥红色资源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讲好中国故事,加深学生对毛泽东同志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把爱党、爱军情怀的培养,溶于我军艰苦卓绝奋斗历程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丰富内涵的讲解之中;二是这样既引导了学生领会红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思索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的作用,自觉学习传承中国革命精神,也引导了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是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长征精神”内涵的归纳,积极响应号召,把“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3]落到实处等教学目的。

三、以战例战役阐述战略战术,从人民军队谈到强军思想

笔者根据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文、理科生源的实际,处理某些章节的详略,根据不同学期发生的时事热点(同时也是军事热点)加以补充评述、年年更新。例如,从2007年开始,每一年都记录于3月份公布的、关于中国国防经费预算及比增百分比,让学生了解中国国防经费开支占国家GDP总量的比例。以著名战例为切入点、以相应战役插图为依据,阐述事件的背景、原因、双方力量、战略战术、结局(战果)等问题,让学生从中增长知识、得到启发,起到明显的感化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毛泽东军事思想”一章中,剖析了“四渡赤水”如何成为毛泽东平生最得意之作(运用声东击西),也是运动战的经典范例;“孟良崮战役”是如何成为陈毅平生最得意之作(采取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习仲勋领导下,运用“蘑菇”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讲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在解放战争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以解读“三军挺进中原”“三大战役”为佐证,从而顺势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名字补充完整。在讲“人民军队思想”时指出,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之后在福建召开的红四军“古田会议”,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规定法律化;结合讲授“习近平强军思想”内容,指出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阐述了“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道理。

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基本达到:一是以经典战例、生动史实勾画历史发展脉络,以对现状趋势的剖析支撑理性结论,实现本课程的思想性、生动性的结合,使课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二是让学生知晓: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成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成为我军战胜敌人的主要因素,而人民军队成为我党执政的坚强柱石,还要明白:“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军事手段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保底手段”[4];三是让学生了解“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4]。

四、兼顾国防教育与人防教育,突出厦门面向台湾的特殊性

笔者在讲到“中国国防篇”时,会对学生提醒厦门面向台湾的特别位置,拥有垄断性军事教育资源:位于翔安区的“英雄三岛”,是台湾地区距离祖国大陆最近的地方(示以地图),“战地观光园”展示着世界最大的广播喇叭;胡里山炮台曾经是军事重地,现在还陈列着世界炮王(即最大的大炮),建议学生去参观感受。主要补充了这些知识——

(1)全国国防教育日: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2)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月15日;(3)厦门市防空警报试鸣日:5月10日;(4)人民防空警报信号(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个时段的含义及相应做法。在解说时强调了:厦门的试鸣警报是在5月10日的下午3点开始,厦门市人防演练活动的主场在所属各区轮流,利用多种媒体和形式,开展人防宣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指出,全国其它城市也有试鸣警报,警报信号的含义相同,但时间有差别。例如:南京是12月13日,强调南京从2014年起,把12月13日这一天升格为国家公祭日及其重要警示意义。在讲“祖国统一面临着复杂形势”问题时,除了对课件中所说的台湾“一岛瞰二峡”,处于祖国“战略枢纽”“战略门户”“战略屏障”的解释外,还补充简介台湾问题的由来,从军事角度分析了台湾地区地理位置的极端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知识链接,一是对学生普及了学校所在城市厦门的民防知识,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培养,融于对当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精辟分析之中,进而加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忧患意识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这正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厦门的本土化体现;二是学生通过了解2005年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背景,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三是引导学生认识“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含义,坚持“一国两制”政策,共同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做贡献。

五、运用智慧树互联网平台,快速优化课程教学路径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和路径优化提供了契机与条件:一是它为课程教改提供了开放的教与学环境:通过该课程的网站、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打破课堂的界限,将课堂进行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时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它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互动的教与学平台:互联网技术能让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反馈更加充分、及时,拓展了空间上“互动”幅度;三是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即时的教与学途径[5]。

随着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国防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加之互网络时代对国防教育慕课的呼唤,从2017年2月开始,集美大学把智慧树在线教育延伸到“军事理论”课,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军事理论”(综合版、共五章)的视频学习、章测试、见面课、期末考试等项任务,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这几个学期来的运作结果显示:

第一、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比较全面、及时地了解军事方面的前沿或热点信息,有效地拓展延伸了军事科学知识视野;第二、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任务,取得了优良成绩;第三、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学习,都给“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同步时效,构建学生与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桥梁,将教、学、研、考融为一体,较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教学计划的完成。

总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不是很久,虽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涉及课时保障、教材质量、课建经费、科研提升、师资力量及职称评定等等),但笔者仍不忘担任本课程老师的初心,坚持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竭力让独特的教学资源最大化、传播正能量,优化对策、提升教学效果,努力把军事课打造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对学生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之一,确保新《大纲》提出的“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1]课程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军事课程教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