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评教的困境分析与应对之策

2021-03-08 05:36任泽海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评教管理者教师

任泽海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评教最早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国家,从80年代起被引入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评教制度逐步被我国高校所重视并推广使用。学生评教即高校为了了解掌握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和水平,通过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促进教风建设。

学生评教保障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是很多高校的常规工作。学生和教师本可以在评教中受益良多,却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高校的评教活动一度伴随对评教结果的有效性的质疑,其结果能否真实反馈教学中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1]通过深层次分析,明确今后评教的价值取向及治理策略,使评教能真正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评教的现状

(一)重形式而轻内容

评教已成为高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应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评教体系与内容。但是有些高校忽视自身情况,没有进行前期的调研与后期的论证,直接照抄照搬他校的评教内容与模式,最后评教得到的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高校有不同的课程类型,如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等,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学科特点,有些高校在执行评教过程中采用统一的评教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科情况,评教内容千篇一律,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

有些高校在评教过程中忽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解决问题因循守旧,评教体系缺少实质性的变化,出现“年年岁岁表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现象。

(二)重结果而轻过程

现在的大学生喜爱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每学期一次的评教这种反复且枯燥无味的事情,难免出现厌烦心理、厌倦情绪,出现滥评现象:有些学生平时上课喜欢开小差,老师的善意提醒,或许会被他们理解成挑剔,借助评教的机会“报复”老师,出现恶评现象;有些同学由于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理解评教的意图,出现随意评教的情况;一些高校为了达到评教率,以不评教就不能查询成绩或者选课等为由“强迫”学生评教,致使评教结果失实……以上种种原因使学生评教演变成“一分钟游戏”[2]。

(三)重表象而轻本质

有些高校将学生的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审等的依据。成绩靠前者,有机会得到“眷顾”;评教分数相对较低的教师,则可能会“一票否决”。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评教成绩虚高的现象。教师们作为被评者,有时为了到达“安全区域”,通过减少作业任务、降低考试难度等形式“迎合”学生。也有部分学生担心评教的结果被老师知道,不敢如实评价,一律打高分,只有部分选项象征性地打低分,都可能使个别老师的评教分数偏高,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

部分高校会选择在学期末安排评教工作。然而此时,学期即将结束,教师只是知晓评教结果,无充足时间整改教学质量,违背了正常的教学规律。由于缺乏相对专业的监督反馈机制,使后续的整改效果被忽略。

三、评教的困境分析

评教可为师生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评教之目的虽师生皆知,然而学校赋予学生的评教权力可能被学生“坦然”地亵渎;学校给予教师评教能力提升的红利,偶尔被教师忽视;管理者得到评教结果的信度,有时被师生质疑。经过认真剖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参与者的积极性不够高

学生起初对评教工作心存敬畏,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教师负责的态度,认真研读评教内容,积极反馈问题。但是,几次评教之后发现多次提到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便慢慢对评教“失去信心”;学校多采用匿名评教的方式,对于乱评、代评,由于无从监督,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也会慢慢助长学生乱评的“底气”。诸如以上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评价兴趣,激情受挫,使评教成为应付。

对于评教,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只是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游戏,自己只是受评的局外人。[3]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意识,是因为评教往往安排在期末,待评教结果反馈到教师,学期已经结束,学生已脱离课堂,学校没有实质性的整改监督反馈机制,评教对于教师来说,就没有实质性约束,便实实在在地成了局外人。

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应该以科研为重,科研成果突出,在职称评审、评优方面占据优势,教学再好,也难以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教学效果的好坏是次要问题,科研的突出才是“正道”,对评教满不在乎就在情理之中。

(二)评教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在评教制度制定方面差异较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对评教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4]

首先,评教内容制定不科学。在设计指标体系时,管理者忽略不同课程的差异性,设置问题无针对性,且各模块分数设置不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表格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定问题,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证,使有些设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心声。

其次,评教过程缺少监控。因为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学生每年的乱评、滥评、代评等现象并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盲目打分造成评分失真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得到改善。教师在评教过程中,有时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没有真正融入其中,降低他们的热情,得不到想要的整改效果。

最后,评教反馈信息闭塞。评教结束后,结果不公开,教师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是否整改无从核实。管理者在反馈整改阶段的忽视和监督的缺乏,导致整改效果不佳。

(三)评教过程的管理不够完善

高校管理者在评教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的作用,其地位至关重要,但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思维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管理者认为评教的目的主要是保障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上课学习是一种消费行为,既然有消费,就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但是针对评教的结果,应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分析,不能照单全收,否则会本末倒置。

其次,在目前流行的管理背景下,为了保证客观公正性,规避院系自身形成的“保护圈”[5],高校制定了统一的评教标准。但因为权力牢牢地掌握在他们手中,师生在自身利益相关的评教中,与管理者的博弈中,可能处于失语状态。[6]一些管理者忽视主要参与者的意见,可能加深师生的抵触情绪。

最后,管理者忽视评教的初衷。“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是评教的本质。有些高校将评教结果作为奖惩的条件,奖惩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只能区别优秀教师与不称职教师,对于大部分中间水平的教师来说,奖惩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不可避免出现评教失真现象,有悖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高校评教的应对之策

高校评教面临的困境,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摆脱现实的束缚,不仅要营造乐于评教的氛围,还要建立利于评教的制度,更要制定助于管理的规范,三管齐下,共同发力,提高评教的效度和信度。

(一)营造乐于评教的氛围

评教过程中学校与学生不对等的关系,影响评教结果的可信度。评教是学生的权利,但由于个人主观原因及对评教的目的理解有所偏差,一些学生认为这是学校“强加”给的任务,久而久之养成被动评教的习惯,使评教仅仅流于形式。在评教前,高校应加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宣讲、培训、辅导评教的内涵,对学生在评教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耐心解答,让学生真正理解评教是利己、利师、利校的好制度。

对于教师,学校应加强宣传,鼓励教师重视平时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评教的意义所在。教学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如果不能以教学作为根本,则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教学可使教师发现目前学科存在的问题,为科研找到新的方向,科研能进一步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互补之势。

管理者应放弃唯评教结果论,科学地分析、全面地反馈评教结果,以学生评教作为基础,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管理者要把评教着眼于教师的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上。通过量化指标,科学地分析,把结果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查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管理者要多角度考虑问题,从源头上摒弃结果论的评教氛围,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风气,不断调动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视评教过程,乐于参与其中,形成向好的合力。

(二)建立利于评教的制度

学生评教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是学校的生命线。良好的评教制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一要摒弃以评教分数为依据的奖惩制度。目前的评教标准难以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一些枯燥的数据作为评判的标准,丧失评教的实际意义;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深入课堂,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验收的标准。

二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建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源于教学一线,深入教学现场调研,虚心听取师生关于教学问题的反馈,并结合督导、专家的意见。同时,评教指标要考虑不同的学科门类和不同课程的属性。结合课程的差异,量身定制评教标准,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要安排合理的评教时间及周期。应设定合理的评教时间及评教周期。可在期初、期中、期末等节点多次评教,变一次评教为多次评教,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真正使“评”与“教”相结合。

四要建立实名评教机制。学生匿名评教,大大降低“风险”,衍生部分学生的投机心理。实名制评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能客观地反馈问题。

五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在评教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反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不良结果的风险因素规避到最小。评教结束后,既要向教师反馈评教结果,又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教结果。

(三)制订助于管理的规范

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规范评教流程。评教是一件认真严肃的事情,对恶评、乱评的学生,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惩罚,使态度端正。对于能够提出切实可行建议的学生,应在某些方面给予激励,调动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允许有适应岗位的“保护期”。学校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多方面考核新入职教师,系统评价,并根据评教结果,“量身定做”对应的帮扶计划。对不重视评教结果的教师,应进行交流沟通,使他们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性。对评教反馈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合理整改的,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评教成绩不能作为学院考核的标准。有些高校将各二级学院的评教结果作为该学院的年终绩效考虑指标,无形中学院与管理者之间出现“利益冲突”,为了提高“成绩”,学生与教师会在学院的“庇护”下出现“共谋”行为[7]。

管理者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评教前充分做好调研,多听取专家、同行及学生的建议,通过不同的评教主体,建立系统化、导向化、人性化的指标,各评价指标相互纠正、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缩小评价差异[8]。对于评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提前预案,保证评教的客观性及真实性。评教结果要妥善处理、认真分析,使枯燥的数据转化成有理有据的语言。

高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可以引入科学性、公正性的第三方平台,改善功利化倾向,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评教管理者教师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