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践与研究

2021-03-08 02:16唐相桢薛梅袁轶张艺
城市勘测 2021年1期
关键词:网格化智慧社区

唐相桢,薛梅,袁轶,张艺

(重庆市勘测院,重庆 401120)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带动新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智慧社区已成为当前实现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1]。根据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总体部署,重庆市各个区县正在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仍存在统筹推进不够、建设标准不统一、持续性不强等问题[2]。

长期以来,以部门为中心的政务信息化发展模式,形成了许多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基础数据重复采集、采集效率低、数据分散存储等问题给社区工作者造成极大负担。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之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受到很大冲击,共建共享的大数据资源,将成为智慧社区运行的重要媒介。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邻里关系冷漠、信任感缺乏、政府单向管理等问题日益突出,社区治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3]。如何在新形势下打造邻里守望相助、和睦融洽的现代化社区,提升社区治理和便民服务能力,考验着社区管理者的智慧。

“重庆市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在探索智慧社区顶层设计、平台建设与运营模式基础上,针对所面临的各层级信息壁垒、社区治理多元化、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提高等问题,从数据、方法、平台、应用等层面递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实践工作。通过建立以地理位置为核心的社区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了社区人、事、地、物、情各类信息采集更新与交换共享。通过构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网格化+智能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地理位置+社区”的邻里交往模式,有效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2 智慧社区总体框架设计

2.1 总体技术路线

重庆智慧社区建设针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需求为导向,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地理信息聚合社区各类数据资源,实现社区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针对社区数据资源分散、数据重复采集等问题,研究基于高精度、高现势性三维社区空间信息的社区综合信息汇聚与应用的五级信息协同框架,实现各类信息的空间落地和基于位置的社区全要素关联。二是通过对各类基础信息资源和社区动态信息的融合集成,形成实时更新和统一调度服务的社区数据资源中心,从而突破信息多头采集冲突和点对点碎片化传送的问题,实现基于社区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决策服务模式。三是针对邻里关系冷漠、信任感缺乏、政府单向管理等问题,通过构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网格化+智能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地理位置+社区”的邻里交往模式,有效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2.2 系统总体框架

智慧社区总体框架以政策标准和制度安全两大保障体系为支撑,以感知层、网络层、设施层等基础设施为基础,在社区数据资源数据库的支撑下,架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社会建设、党建服务、综合治理于一体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网格化+智能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地理位置+社区”的邻里交往模式。智慧社区建设总体技术路线与系统总体架构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 智慧社区建设总体技术路线

图2 智慧社区系统总体架构

3 以位置为核心的社区五级信息协同框架构建

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整合,需搭建统一的信息集成框架,有序高效地进行社区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根据社区管理组织架构及特点,建立社区多级信息模型和协同框架,可逐层细分为五个层级,包括行使基层行政职能的街道办事处、联系服务群众的社区自治组织、综治网格化管理单元、物业服务小区以及单体楼栋。

整合社区各类数据资源离不开反映其空间、位置、形态、关系等特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底板。构建三维社区实体模型、BIM建筑模型、全景模型,实现室内外一体化的高精度社区实体对象表达,为社区各类信息资源的承载提供三维化、实体化的空间数据基础。

为实现社区管理数据的有效组织和精准落地,社区各类实体都应有唯一标识的编码。社区地理实体编码是对地理实体[4]扩展后的结构化描述和标识,其构成包括现有的地名地址信息编码和社区内部的人、事、物等对象的精细化编码。社区地理实体编码中应包含实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信息、扩展实体编码信息、实体变更时间信息、社区数据类别信息。社区管理以户为单位,因此扩展实体编码最细粒度需要以户为描述对象,具体设计了23位编码多层级地表达户口信息,实现社区人口数据在三维空间的精准落地,如图3所示。

图3 扩展实体编码结构

基于社区五级管理架构,以位置为核心建立涵盖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五级信息的协同框架,实现对社区人、事、物的综合管理。

4 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街道数据资源中心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子集,社区内人、事、地、物、组织等各类静态及动态数据是智慧社区管理的基础。长期以来,为收集更新社区数据,通常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入户进行数据采集。然而在完成采集后,这些数据却被分散存储于个人电脑或躺在档案袋里,造成数据多部门重复烦琐采集、数据成果无法共享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通过建设统一的街道数据资源中心,规范化数据统一采集、管理、分发标准和数据交换接口[5],实现街道下辖各社区的资源聚合、信息开放共享,从而自下而上推动实现城市民生大数据资源的聚合与分析,辅助街道社区治理决策与公共服务。

充分整合各类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数据,形成社区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建设社区公共信息库、社区业务管理库、社区物联网库三大库。其中,社区公共信息库应包含公共基础数据、特殊人群数据、公共设施数据等数据内容;社区业务管理库应包含社区治理数据、日常事务数据等数据内容;社区物联网库应包含智能设备数据等数据内容。系统将三维模型数据和社区各类资源信息深度整合,实现三类专题库数据采集及动态更新,数据清洗与抽象,数据共享交换等操作。

通过聚合街道下辖社区的数据资源,为上层智慧应用提供全量的、整合的、标准的数据服务,最大化社区数据资产价值,推动政府从主观、经验为主的治理方式,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和精准管理。

5 打造“网格化+智能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政府强化基层治理的基本手段。网格人员在巡查工作中,通过移动终端上报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纠纷调解、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通过镇街-社区-网格三级在线办公模式进行事件全流程处置。围绕事件发生地点,通过空间分析归口到各自网格管理区域,按照“逐级上报—分级负责—分类处理”的原则,实现任务分配、领取、督办、核查、驳回等工作流程闭环管理[6]。

在传统的社区管理工作网格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将“智能化设备发现”与“网格化人工采集”相结合,打造基层“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地摊经济、高空抛物、消防安全等场景中,通过引入智能设备自动识别、感知社区人、事、物[7],按照地理位置自动分配到相应的工作网格,辅助网格员实地督查,及时发现并处置社区问题。

6 建立“地理位置+社区”的邻里交往模式

智慧社区的本质在于解决“人”的问题。针对邻里关系冷漠、政府与居民单向管理的现状,顺应共享经济热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为政府、社区、商家、居民搭建一个诚信、有保障的在线沟通与资源共享的平台,营造出邻里和谐交往的人文氛围[8]。

社区服务的起点是社区居民身份认证,通过实名核身认证,确保用户身份的唯一性和安全性。以微信公众平台为核心,以地理位置为纽带,由身份证号、微信号、电话号码、人像等要素构建统一的社区身份认证机制,建设可量化的用户信用体系,实现社区人口、商业信息的虚实融合,提高互联网上社区各类信息的可靠度。

基于社区认证的互联网用户信用体系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通过一部手机将社区商业、教育、养老、政务等服务连接起来,从“养老服务”“社区互助”“公共服务”“平安社区”等场景模块进行落地建设,实现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及时匹配,全面打造集合公共服务、邻里互助、商业服务、积分兑换等应用的社区生态圈。

7 结 语

本文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从业者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智慧社区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重庆市多个智慧社区建设实践经验,提出当前重庆市智慧社区建设总体框架与思路。以三维地理信息为载体,实现各类社区数据资源整合汇聚,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体系,从数据、方法、平台、应用等层面递进,开展社区示范应用及关键技术攻关工作。要想实现社区智慧运行,现阶段的研究与探索只是刚迈出的第一步,面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复杂性,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基于数字技术应用仍有若干问题待进一步观察与探索。后续研究将针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分析总结和深入研究,从而使研究成果更趋完善、实用,为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社区中的应用方向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网格化智慧社区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VPN方案选择与实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