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力量

2021-03-08 01:48齐夏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董先生窦桂梅于永正

择高处立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一堂作文公开课刚刚结束。在热烈的掌声中,学生代表向我献上一大束鲜花。我抱着鲜花,自信地走下讲台。我任教学校的领导走过来,对我说:“五年前,你刚参加工作,我带你到这里听于永正和窦桂梅老师的课,你可曾想过有一天你也会站在这里给大家上课?”

我点点头,我的确这样想过。择高处立,是一种智慧。

“一朵具体的花,胜过一千种关于它的描述。”这几年来,我立足于语文课堂,从具体的一堂堂课出发,把握学生的呼吸和脉搏,破解语文教学的密码,使自己的课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这是我这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生长点”。其间,有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的影响比较大。

一位是于永正老师。于老师的教学“亮点”,首先就是朗读。于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也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他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在于老师的影响下,我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博得大家的掌声。

另一位是窦桂梅老师。她在课堂上的激情和纯熟优美的课堂技艺,令人惊叹。许多老师认为一个相声演员、一个舞蹈演员、一个话剧演员也不过如此。然而,我并不沉迷于她的这些东西。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很多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资质,就算我天天对着她的课堂实录模仿她朗读时的声音、节奏,以及说话时的手势、神态,也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我该向她学习什么?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我听了她的不少课,从《落叶》《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到《晏子使楚》《珍珠鸟》《清平乐·村居》,再到《牛郎织女》《我爸爸》《丑小鸭》,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想。深思之余,我得到的启发是:她不断推出新的课型,钻研新的教法,从最初散文教学的“情境相生”,到后来的以“互文”的方式激活思維、读出思想,到古诗教学的“老枝新花”,再到对儿童文学领域的全新探索,每一个阶段,她都有自己重点研究的方向。日积月累,她积淀了丰厚的实践教学智慧。

从这两位老师身上,我获得了丰富的信息,投入了理性的思考,得到了成长的力量。我上一课,钻一类,以文本为起点,游到“源头活水处”,看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

择高处立,回首来时路,我发现自己从求学到工作,一路走来,我总能获得成长的力量。

深爱做根

爱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大的动力。上小学的时候,我很幸运地遇到了恩师——李雪莹,她用“深爱做根”,为我播下了热爱语文的种子。

至今我还记得,上小学时,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她把全班同学带到学校的图书室,我们或站或立或坐,注视着李老师的一举一动。李老师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故事书,给我们讲起来。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极其优美的笔触、荒诞却又不失科学性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趣味盎然的科幻世界。我们聆听着那个精彩绝伦的故事,遨游在神奇的科幻世界之中。李老师讲到结尾处,突然停了下来。我们争先恐后地问:“结果呢?”李老师笑了笑,说:“结果在这里……”说着,她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白纸,让我们用笔在纸上写出各自想象的结局。李老师一一看过我们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我们在自己的“大作”上签上名字。接着,她将全班同学的作品收上来叠成一沓,装进一个书皮里,做成了一本书。李老师在封面上写上我们班级的名字,笑着告诉我们:“同学们,你们这么小的年纪就写了一本书,真不简单啊!这可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还小,写的是‘小书,今后,你们长大了,还会写‘大书,就像这书架上的书一样大。”说着,她将我们写的这本书郑重地放在书架上。

下课了,我们高兴地离开了图书室。我想:“哇,我们能够写书了!”李老师用她的智慧,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种子。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用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慢慢地浇开了读书、写作之花。

回到学生时代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每每看到陷入习作困境中的学生,我就想到了李老师,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于是,我便仔细地阅读学生写出来的习作,找出其中的闪光点。我深知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许多可取之处,它们都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我的责任就是点开这些含苞的花朵,让它们迎着太阳生长。

季羡林先生在回忆学生时代作文的情景时,这样写道:“有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记述我回故乡奔母丧的悲痛心情的作文。感情真挚,自不待言。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作文本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董先生在作文每一页上面的空白处都写了一些批注。我真是如拨云雾见春天……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却为董先生和盘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董先生教作文,抓住了学生的一些可取之处进行点化,让他们在自我发现中,走出困境,悟出作文成功之道,从而爱上语文,爱上写作。

风筝,借助一根细绳而获得了生命;花朵,借助向上的藤蔓而迎着太阳开放。面对学生不成熟的作文,老师有责任对其进行牵引,给学生提供向上攀爬的藤蔓,引领他们成长。

教学工作之余,我喜欢写文章,不间断地写着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因为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

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假如所有的探索和研究不能回流到学生那里,即便我获得再多的奖项及称号,又有何意义?于永正和窦桂梅等教育大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苍白,并时时提醒我:“回到学生时代,走进学生内心。”

是的,回到学生时代,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我就有了新鲜的血液,有了充盈全身的力量,有了踏踏实实的幸福感。

学生是大自然中盛开的花朵,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鼓励的、支持的、宽容的,甚至是惊讶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就是成长的力量!

[作者简介]

齐夏,小学语文老师。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她潜心学习,是一位有修养的老师;她专心教研,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师;她精心实践,是一位有作为的老师;她爱心长驻,是一位受欢迎的老师。

寄语《语文世界》小读者:

昨天,已经是历史;明天,还是个未知数;把昨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是今天。愿你们紧紧地把今天攥在手心里!

——齐 夏

2021-2-12

猜你喜欢
董先生窦桂梅于永正
董先生
外卖小哥送餐途中偶遇失散多年的哥哥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清官断玉盆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于永正纪念专刊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