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赤子无愁声

2021-03-08 02:51WendyWang
家居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山路闽南泉州

Wendy Wang

在探访过印度的“玫瑰之城”斋普尔,赞叹过里斯本美丽的红屋顶之后,就在国境之内,飞机刚落地泉州我们就惊喜地邂逅了大片绵延起伏的红房子,它们给这座城染上了一抹浪漫的色彩。当大多数城市因为大拆大建日趋雷同、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之际,泉州迟缓质朴的表情不禁让人感到心旌摇曳,执政者在上世纪90年代就颇有先见之明地确立了保存古城风貌的策略,古城区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如今泉州最吸引人的宝藏。街道沿袭旧制,南北为路,东西为街,间杂有小巷,古城格局一目了然,非常适合用双脚丈量,我们因此得以轻松地徜徉于历朝历代留下的古建筑遗迹之间,欣赏成片的明清红砖燕尾脊民居,以及民国时期兴修的混合了近现代西洋风味的番仔楼。

在如今这个时代,“沉浸式体验”几乎是唯一能把人们从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中的有效办法。泉州古城给人的印象如同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或者也可以说它是一座庞大而奇幻的“沉浸式剧场”,并且古已有之,浑然天成,因此拥有一种无可阻挡的魅力。古城没有一座高楼,几乎站在任何屋顶你都能够拥有眺望全城的奢侈视野,两座灰色石塔从红色屋顶丛中傲然挺出,那是开元寺始建于宋代的双塔,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从古至今都被当作这座城市恢弘的象征,而民国时期落成的白色欧式钟楼则在东西街的十字路口与它们隔空相望,恰好体现出泉州城开放多元的胸襟。

在古城散步是一件惬意的事,大片民居古厝之间,店铺、茶肆、戏台、庙宇、广场、公园穿插于街巷之中,刺桐和榕树掩映着建筑,不时可见居民闲坐或交谈,市井气息浓厚。这是一片难能可贵的有机社区,人是灵魂所在,大量原住民依然生活在他们的祖宅,所以它不像很多古城因过度开发而沦为被消耗殆尽的空壳。从开元寺到弘一法师圆寂的承天寺,从道教的关帝庙到伊斯兰的清净寺,以及天主教堂,各座庙宇兀自展露庄严、华美或沧桑,皆在步行可达的距离,这座城容得下各路神仙和平共处。有社会学背景的泉州人郑珺如自诩为“故乡的旁观者”,也是一名“资深野导”,她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泉州人对追星不感冒,但爱追神仙,比如半夜不辭劳苦赶着参加祭拜仪式。她曾经在北京房地产业界打拼,也是一枚发烧级食客,后来因思念故乡那一口清甜的酱油,2008年回来开了一家名叫“蚂蚁庭院”的闽南私房菜馆,一做十三年,像蚂蚁一般辛勤低调地“讨生活”,踏踏实实钻研食物口味,不喜讲故事,但却是城里有口皆碑的好去处。闽南菜天生兼具临山面海的优势,食材丰富,烹调讲求火候恰到好处,口味要清鲜爽淡,并以多种自制酱料调味。

听说西街因为商铺开得太多已经有些被本地人“嫌弃”,中山路拥有世界上最长最完好的近现代骑楼建筑群,但一家家商铺却不见特色,这让艺术家吴达新有些着急。不过,在清晨行人还很少时,天空蓝得仿佛在世界之外,石板路被冲洗得闪闪发光,鳞次栉比的店铺大多关着门,当我们抬头观望历史悠久的砖石结构建筑,不时被颇具匠心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所打动,这足以激发人对其可能性的想象。吴达新明白这些空间中蕴藏着深厚的潜力。他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青年时代先后求学于东京、纽约,后来把工作室安在了北京。在多年游牧式的旅居生活中,寻找身份认同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艺术把他一次次带回故乡,闽南的宗教、瓷器工艺、海洋或民俗文化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他深知自己很幸运,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反哺故乡。2017年,他接手将位于西街裴巷的百年老宅改造为“1915艺术空间”,在泉州开启了洋楼美术馆的先河,让艺术与空间发生联动作用,空间本身也成为值得人们欣赏的一件作品。疫情之后,他蛰居泉州,也忙得不亦乐乎,他认为艺术家要在任何地方都能开展工作,他正在亲自动手改造位于中山路上的祖宅,希望打造一个结合艺术与商业的全新空间,为消费内容匮乏的中山路增加一个新形态的探索维度。

猜你喜欢
中山路闽南泉州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中山路:百年春和楼,繁华老街里
城事志;中山路百年旧影
春和楼:中山路的坚守者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