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银》阅读训练

2021-03-08 02:54高和昌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1期

高和昌

【原文】

卞银

张维菊

⑴谁也没想到,进了城的卞银,还想再回来。

⑵“葛针村庙小,盛不下这尊大神!”卞金气不打一处来。

⑶当年,发了家的卞银,一心要卖老宅。他哥卞金心急火燎地赶回村时,卞银的大红手印刚刚在契约文书上摁下。兄弟俩干了一仗。唉!几十年前的事喽。

⑷提起这,连说事人都笑了。也是当年,卞银站在村子当央,在老槐树底下放话。长篇大论,乡亲们是记不住的,但大意跑不了:他卞银在这个山峪子里住得够够的了,够够的!他卞银这辈子再也不回这小破山庄子!死也不回!那张狂样,谁不记得?连当时拖着黄鼻涕的小屁孩如今大多已是往返在打工路上的青壮,也都懵懵懂懂记下了关键词,动不动就扯了长音——够够的了!够够的!惹得大人们笑骂着,在小小的额头上叉一指头,撵到一边玩去。

⑸卞银是去省城卖水果发的家。自打卖了老宅,越来越把自己过成了城里人,也越来越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修路,架桥,盖小学校,建图书馆,选举,投票……当村里的消息沿着乡下的沟沟垄垄,攀上城里卞银家洋气的铁艺门时,卞银随手就掐断了,像掐下一截没用的薯秧。嘁!这跟他还有半毛钱的关系吗?他早就不在那山旮旯了。他早就跟葛针村的一应琐碎事划清了界限。

⑹但有一件事没放下,卞银到法院递了诉状,告村委。扬言:豁出老命,也要争西岭小斜子那三分地的赔偿款。他卞银,不蒸馒头,也得争那口气!

⑺小斜子那块地的来龙去脉,卞金知道。最早,是分给卞银不假,可卞银嫌河道岭,地忒孬,忒偏远,扔了都没人要。还是卞金陪着弟弟,三番两次地找到老队长家的。老队长无奈之下,拿大斜子同样大小的一块地,给调换了。卞金还知道,表面上,是为争那三分地的赔偿款,而归根到底,往村里迁户口被拒,撺掇儿子竞选村委的美梦被粉碎,宅基地成了泡影,才是卞银恼羞成怒的主要原因。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还想回来捞干饭——他小卞银也不睁眼看看,都啥年代了!

⑻听卞金气呼呼地数黄瓜道茄子,说事人重重地叹了口气:“老卞哥,依我看,卞银也是猪油蒙心,一时糊涂,才一步错,步步错!他现在……是想回头哩!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娘的孩儿!”

⑼“千万别提这个!自打他卞银卖祖宅那天起,我跟他就一刀两断,老死不相往来!他没我这个哥哥,我也没他这个弟弟!”卞金忽地站起身。

⑽“你说他卞银咋就不想想,葛针村小也罢,穷也罢,可山河草木,五谷庄稼,牛羊牲畜,一样不缺。他卞银,过得再富,再有,也是吃葛针村的五谷,喝葛针村的山泉水长大的。”说事人斟酌着用词。

⑾“噢,当初,一脚蹬开,不认老祖了,现在,又轻巧地一句,想回来了。那是想回就能回的?按老规矩,卖祖宅——”卞金气得浑身哆嗦,手在半空用力指点着,仿佛卞银就站在面前,“卖祖宅,等于自己把自己从葛针村清户了!”卞金句句斩钉截铁。

⑿说事人就有些坐不住了。卞金嫂轻手轻脚地过来,续上茶,给说事人使了个眼色,摇摇头。一时间,都沉默了。岭上布谷鸟却唱起来:“烧香摆供,烧香摆供,赶过年割块肉……”风里送过一缕新麦的香气,卞金吸了一下鼻子,嗅了嗅,说:“开镰了。”“啊!开镰了!开镰了!”

⒀麦收了,回乡抢收的劳力,又背起行囊上了路。麦要割,工还要继续打,这日子,人们已经习惯了。

⒁葛针村风里的麦香沉下来了。这天,卞金一大早出了门。今年的山楂结得密实,他想去看看,是不是还得再疏一回果。走到村子当央,卞金一下子愣在那里。

⒂老槐树下,侄子白孝伏地,怀里抱着一个黑匣子,长跪不起。

⒃见到卞金,侄子说:“大伯!我爹咽气前说,他以前行的事,不求您原谅……他只有一个念想——死了要回葛针村!”

⒄卞金仰起头,唇抖喉颤:“弟啊——”

⒅卞金看见,老槐树上,悬着一个相框,相框里,一张黑白照,他卞金的亲弟弟卞银。照片里,卞银双目有神,看着葛针村。那神情,正是他离乡时志满意得的模样。(选自《小说林》2020年第2期)

[习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从卞银想回葛针村写起;接着回叙他当年发誓离开,与家乡断绝联系,起诉村委等事;再写卞金不同意卞银回来;最后卞银的儿子将其骨灰带回葛针村以求得归。

B.小说语言整体较为平实,但不乏鲜明生动之处。如第4段反复使用“够够的”,将卞银的“张狂样”写得形象生动;第5段将消息比作“薯秧”,卞银随手把它“掐断”,写出卞银对家乡葛针村的割离。

C.卞金对卞银的心态比较复杂。有对卞银私自卖老宅的极度气愤,有对他“想回来捞干饭”的鄙弃。他嘴上不认他这个弟弟,但毕竟是兄弟,所以看到卞银的骨灰盒时才会“唇抖喉颤”,悲呼“弟啊——”。

D.小说标题为“卞银”,正文却从卞金角度组织推动情节,表面看似矛盾,实则非常巧妙;卞银的故事同样贯穿于全文,两相交织而形成更有张力的完整结构,能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2.结合小说内容和情节,简要分析卞银的形象特点。

答:

3.小说第4段和第13段为什么反复写葛针村人往返在打工地与家乡之间?试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A

(解析:选项A中“倒叙”错误,应为“插叙”。倒叙是“在叙述时先交代故事结局或后发生的某些情节,再交代故事的开端和经过”。插叙是“在叙述时不依时间次序插入其他情节”。)

2.①不满现状,敢闯肯拼。不满意葛针村贫穷现状,敢于出去闯,到省城賣水果并发了家。②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到法院递诉状告村委,争西岭小斜子那三分地的赔偿款。③看重个人利益。他只顾一己私利,不顾他人感受,卖老宅、打官司其实都是为了一己私利。④张狂轻浮,但最终有所醒悟。发家后看不起家乡这个山旮旯,认为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最后卞银有醒悟改变,希望死后骨灰能回葛针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时应结合小说情节,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依据人物具体的言行举止感受形象特征。葛针村贫穷落后,卞银对此感觉“够够的”,他要出去闯,并发誓死也不回。卞银瞒着哥哥卞金卖了老宅,到省城卖水果发了家。发家后他看不起葛针村的一切,也不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想与葛针村一应琐碎事划清界限。后来他看到有利可图,又想往村里迁回户口,撺掇儿子竞选村委等。美梦破灭后又借着当年一块地的事情,到法院递诉状告村委,想要赔偿款。卞金对他这一切非常不满,不认他这个弟弟,也坚决反对他回葛针村。卞银临死前对以前的行为有所忏悔,希望儿子将其骨灰带回葛针村。)

3.①写出葛针村人观念的变化。他们不再固守先前的封闭,开始走出山村,外出打工,就像当年卞银走出去一样。②写出他们不忘家乡的品质。农忙返乡,农闲打工,往返在家乡和打工地之间。他们与卞银一去不回,对家乡不管不顾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③多次写他们往返于打工地等同一内容,前后形成照应,使小说内容更加紧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该类题可能涉及小说各方面的整体构思,思考时要有全局视野,避免思维狭窄化。从情节内容上看,前后多次写同一内容有利于前后照应;从人物形象上看,这些葛针村人与主要人物卞银形成鲜明对比;从主题上看,他们走出葛针村也是突破原有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的表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