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阅读训练

2021-03-08 02:54刘金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记念反动刘和珍

刘金华

【原文】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期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四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交涉结果一定要比沪案坏得多,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者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们所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普通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人功的毁坏青春并不一定最可叹惜,只要是主者自己愿意抛弃,而且去用以求得更大的东西,无论是恋爱或是自由。我前几天在茶话《心中》里说:“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这回的数十青年以有用可贵的生命不自主地被毁于无聊的请愿里,这是我所觉得太可惜的事。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我真深切地感到不能相信奇迹的不幸来了。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杨德群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刘女士是我所教过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俩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颔骨乱动地想忍住也不可能了。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聯: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之后五日

(有删改)

【习题】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为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是“白死”,一方面说明作者对青年徒手请愿是持反对态度的,一方面说明作者对和反动政府的谈判感到绝望。

B.作为文人,作者对反动政府的凶残没有深刻的认识,因而常常会有“倘若他们不死……”的痴想,并认为青年因请愿被害是无聊的牺牲。

C.文章详写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入殓场景及人们的感受,《记念刘和珍君》则详写两位烈士的遇难经过。选材不同,但都抨击了反动政府的凶残。

D.《记念刘和珍君》或赞扬,或揭露,语言热烈,感情洋溢;而这篇文章语言冷静,偏重于客观叙述,但冷静客观的背后仍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2.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对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3.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副挽联,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

1.B(“对反动政府的凶残没有深刻的认识”错,从文中“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我真深切地感到不能相信奇迹的不幸来了”等句子来看,作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反动政府的凶残。)

2.①“总是”强调全都是,一直都是这样,“只会”强调没有其他途径。②杀害青年的血债本来是要用血来偿还的,但“我”只是个文人,只能通过写文章纪念爱国青年,表达了“我”对政府的暴行无能为力的愧疚。③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当局残杀爱国学生的愤慨,以及对爱国青年的哀悼、赞扬。

3.①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概括,揭露了所谓的“革命政府”的反动本质。②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当局杀害学生、反动文人诬陷学生的强烈愤怒。③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猜你喜欢
记念反动刘和珍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于质疑处涵泳,在思考中提升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生活
是反动还是继承
“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
反动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