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遮风挡雨的人

2021-03-08 09:41殿一
新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关窗寒风老爷爷

殿一

有一段只有7秒钟的短视频,在银川人的朋友圈里被频频转发,许多人因此心潮起伏、大发感慨。

去年深秋的一天,在银川市的19路公交车上,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在医院附近的汽车站刚上车,一位年轻人立即起身为两位老人让座,老爷爷把座位让给了身体虚弱的老伴。但是,很不巧,这个座位正对着风口,深秋的寒风直接吹向老人。关窗?寒风就可以挡在车外,但是,车上有这么多人,关窗不利于车内通风,对防疫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不关窗?寒风呼呼直吹过来,对大病未愈的老人构成直接威胁。怎么办?为了不影响整车人的健康,老爷爷有个意想不到的举动:只见他手扶着座位把手,站在了老奶奶的前面,以自己的身躯挡住寒风,一直站到下车。这感人的一幕,被车上的人拍下来发到了朋友圈,立即引发热议,有人称老爷爷是“中国好男人”。

当天,虽然两位老人都戴着大口罩,但事后还是被人认了出来:他们是宁夏大学退休教授郑安石和他的老伴张明华。原来,这一天,两位老人是去医院化验看病的。此时,郑安石已经81岁,张老师也78岁了。因为担心老伴摔倒,两位老人一直手牵手,那相互关照、十分恩爱的场景格外温馨。

事后,媒体记者联系到了郑安石老人。说到此事,郑老师淡淡地说,这真不是啥事。因为老伴有病,特别怕风,我也担心她再感冒,但为了防疫的需要和全车人的健康又不能关闭车窗,所以,我就很自然地有了这个动作。

好一个“很自然”!就是这个在一些人看起来很平常的“动作”,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这既是因为两位老师恩恩爱爱了一辈子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作秀的意味,更是因为在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郑老师自己克服了困难,没有妨碍到他人,没有损伤他人的利益,也没有任何人因为他们而受到影响。有人说,郑老师温暖的臂膀和文明的行为,像春风一样温暖了这座文明城市。

有人将视频及相关文字发到了自己所在的同学群,群里这些郑老师42年前教过、多以教师为终身职业的老同学也立即被感动了,大家纷纷点赞:“郑老师为张老师挡风,够爷们儿!”“感动,暖心,郑老师是我们一辈子的榜样!”“俺们郑老师不仅学术精湛,而且很有担当。对家庭、对老伴也尽职尽责,真是男人的榜样!”“小事见真情,细微显品质。郑老师是我们一辈子的学习榜样,永远值得我们敬重与爱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相扶相搀,恩爱一生,这就是我们师长的风范。点赞!”

郑安石老师和张明华来自不同的民族,尽管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位老人一生都互相体谅、相敬如宾,从没有发生任何不快,堪称是模范夫妻。

诚如郑老师所言,这确实是很小的一件事,也是他一个很自然的动作,但就是这样一个宁肯辛苦自己也不妨碍他人的小小举动,真真切切地感染了很多人,让人看到了老夫妻的相濡以沫,看到了郑老师的无私和对他人的尊重,让人感到无比温馨。

一个人的情怀和境界,往往能在一些细微小事上体现出来,一个人、乃至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能在一些人不经意的行为中折射出来。比如,看见行人在斑马线上过马路,司机主动减速、停车;看见有人为自己让路,行人就加快脚步,以缩短别人等待的时间;看见环卫工人清扫街道、公园,便主动绕开、避让;看见垃圾丢在了垃圾桶外,就自觉拾起来再次投放;接受别人的服务时,主动配合以方便别人的服务、减轻别人的劳动;当别人为自己的服务结束时,不忘表示一下谢意;看见行走不便的老人,赶快上前搀扶;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自觉上前帮一下、推一把……这些都是细微的小事,做不做也都没有多大关系、也无关大雅,但就是在这些小事上的一言一行,能看出一個人的修养、品德和精神境界,对此,每一个在这个社会生活的人都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漠视。

古语云:“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也就是说,优秀的农人,不会因为干旱而不耕作,善于经营的商人,也从不会因货物跌价不做生意,而士人君子,更不会因为自己的贫穷和身份低微,而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像郑老师这样的老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努力勤奋、毫无懈怠,才能成为没有光环的“偶像”,成为为他人遮风挡雨的人。

猜你喜欢
关窗寒风老爷爷
小灵通看老爷爷吃梨
寒风瑟瑟,谨防老年人的这些健康杀手
回南天
我演老爷爷
无惧寒风做“暖女”厚重单品轻松升温
卖纸的老爷爷
欢迎 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