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曾雍雅的家国情怀

2021-03-08 09:41郭红敏
新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政治部支队

郭红敏

曾雍雅,1917年7月生于江西省于都县,1929年8月参加少年儿童团,1930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提到曾将军,就不能不联想到他在黄土岭战役中舍身作饵,智诱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传奇经历。2015年,以曾雍雅为原型的电影《诱狼》被搬上银幕,其女曾莹担任监制。曾莹说,拍《诱狼》的意义在于告诉现在的年轻人,要“有血性,敢担当!”

机动灵活,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曾支队”

江西于都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

1917年7月,曾雍雅出生于江西省于都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0年末,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当时身为潭头区儿童团团长、年仅13岁的曾雍雅毅然加入红军游击队,也成为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成员。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曾任红三军第七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保卫局指导员、政治部干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夜渡于都河突围,开始长征,在于都“红军第一渡”渡口,今天还矗立着曾雍雅的塑像。他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青年巡视组组长,红二师五团连长。他随红军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敌工部干事、军团工兵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

为了扩大红军,解决兵源问题,从1931年开始,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先后发出了一系列扩红指令和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扩红的政策和决议,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壮大革命武装力量。1934年5月,曾雍雅在瑞金县执行“扩红”任务,干得相当出色,“单枪匹马进去,把1000人拉出来了”。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高度肯定了曾雍雅在“扩红”中取得的成就,评价其“表现了政工干部勇挑重担的高贵品质”。

1937年,曾雍雅在山西广灵县任县委书记、县长期间,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二团、王震的三五九旅输送了近2000多名八路军战士,组建了3个游击支队,并成功收编数个民间抗日武装队伍。

1938年10月,曾雍雅受命率领晋察冀一分区游击队第三支队,这支作战灵活的队伍由于队长与政委职务均由曾雍雅一人担任,因此被称为“曾支队”。曾支队以山西广灵县为中心,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并积极动员民众建立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权,建立壮大抗日武装,粉碎敌人的一次次“扫荡”。“曾支队”能打善藏的游击战术,使日伪军不敢轻举妄动,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关于曾支队的灵活战术,聂荣臻元帅和杨成武上将回忆录中有记载:他们动作飘忽,行踪不定,忽而堵击,忽而后撤,若即若离,既巧妙地缠住敌人,又不硬抗,紧紧地粘住敌人。

诱敌深入,歼灭日军“名将之花”

抗日战争时期,曾雍雅先后参加并指挥了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等战役,并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及百团大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他在黄土岭“智诱”阿部规秀的辉煌一战。

1939年10月下旬,晋察冀军区得到情报:坐镇张家口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率部对我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派辻村宪吉大佐率日军第一大队和伪军共1000多人进驻涞源城后,将分三路向晋察冀第一分区辖区进攻。

当时在聂荣臻元帅、杨成武上将的部署指挥下,曾雍雅率其领导的曾支队充当“狼诱子”,成功将辻村宪吉的部队牵引至雁宿崖一带的山沟里,正当敌人疲困不堪之时,我军从两侧山崖开火,对敌形成“瓮中之鳖”之势,歼灭东路日军53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

得知辻村宪吉大队全军覆没后,作为指挥官的阿部规秀被深深激怒了,竟不惜亲自出马深入根据地腹地。这一次,首先迎敌的依然是“狼诱子”曾支队。

时年53岁的阿部规秀,彼时刚被破格提拔为陆军中将,被日本军界捧为“山地战专家”“名将之花”;率领第三游击支队的曾雍雅当时年仅22岁,但战地经验丰富,熟读《孙子兵法》《论持久战》,是红军中少有的“知识分子”,善于诱敌且从未失手。

面对一个以残暴著称的狡猾对手,曾雍雅在战前特意借来几百套八路军军装,摆出是杨成武部主力的架势,使1500多日军无法摆脱,又无法求战。最厉害的一招是,曾雍雅还在沿途陆续抛出“诱饵”,不但把他最心爱的真皮公文包塞入有迷惑作用的文件,抛在路上,甚至下令把队中唯一的重机枪扔掉。通过种种周密布局,敌人终于相信自己追击的是八路军主力部队,盲目扑向我军早已设好的埋伏圈。

1939年11月6日晚间,敌人终于被曾雍雅的支队带进黄土岭一带,聂荣臻元帅立即命令杨成武上将指挥各部队乘着夜色展开,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11月7日,日寇进入了黄土岭峡谷,埋伏好的我军突然发动进攻,日军猝不及防,被挤进了一个山谷里。由于地形复杂,日寇还有车辆作掩护,而我军缺少重型武器,导致双方发生了对峙。在激烈的战斗中,一分区团长陈正湘用望远镜发现了,远处山里有一個孤零零的院子,那里有一群人进进出出走动。陈团长立即叫来炮兵连队,把剩下的四枚炮弹都打了出去。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阿部规秀的指挥所,阿部规秀被炮打死了。我军歼灭日军900多名,取得了重大胜利。

黄土岭战斗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阿部规秀是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当时《朝日新闻》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报道了阿部规秀被击毙的战斗经过。消息传开后,国人振奋。

2015年8月,以曾雍雅为原型创作的抗战题材电影《诱狼》上映。影片中,男主角曾雍雅被称为“狼诱子”,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演员巩峥在《诱狼》中饰演足智多谋的“狼诱子”曾雍雅。曾雍雅浴血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也深受地感染了巩峥,他说:“我和曾将军是一个地方的,当我确定扮演曾将军时,翻阅了很多资料。我很感谢曾将军的女儿曾大姐不辞辛劳来剧组讲述他的生平故事,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的英勇和足智多谋。”

这部影片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百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等荣誉。

舍生忘死,将军夫妻的九死一生

张淑英是曾雍雅夫人,她出生于1921年,河北威县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9月入党,抗战时期在太行冀南区党委党校、延安中央党校六部学习、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张淑英任松江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松江省政府助产士学校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她任东北军区一六八师政治部干事,东北軍区政治文化干校教员。

抗美援朝时,张淑英作为志愿军女兵,押送物资到朝鲜,和接送伤员回国,每次都是险象环生。1953年4月的一天,她押送一批物资的任务来到朝鲜的46军军部,终于见到时任46军副军长的曾雍雅。虽然与妻子是久别之后极其难得地相聚,但曾雍雅头脑里装的全是作战方案,对妻子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照。张淑英听说要打大仗了,她知道丈夫肩上担子重,就说:“你忙你的,我住几天就走了。”

第二天,张淑英靠在炕上看书。突然山头上传来两声枪响,接着就有人边喊边跑:敌机空袭了,张淑英闻听一骨碌藏到炕沿下。这时候两架敌机越过屋顶,一梭子机子弹扫在炕上,有四发子弹恰巧打到她在炕上待过的地方,她心里一颤说:“好险。”飞机刚飞走,张淑英心里明白这第一波飞机肯定是侦察机,后面还会有重型轰炸机跟着,张淑英果断跳上床打开窗户,飞身跃了出去,一路连滚带爬。她才离屋三秒钟,果不其然,轰炸机投下几发燃烧弹,张淑英一看他们住的房屋瞬间被大火吞没了,不一会就烧焦了,还留下一个大弹坑!在防空洞中的曾雍雅将军闻听爆炸声后和几个参谋冲了出来,跑到他和张淑英住的房屋前,扒着残留的瓦砾、砖头,试图救出被埋张淑英,这时废墟中散发着烧焦的味道,战友说:别挖了,都烧焦了。闻听此言,曾雍雅绝望了,眼泪掉了下来,他冷静下来,令人群不要扒了,赶快去其他地方灭火,解救别人。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老曾,我在这呢,我在这呢!”曾雍雅回头一看,只见张淑英从山上一个猫耳洞跑了出来,对他说:“真悬,只差三秒钟,你或许就见不到我了。”

和妻子一样,曾雍雅也经历了九死一生。一次,曾雍雅带着警卫员和参谋乘着吉普车去平壤开会。突然天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敌机发现了他们的车,司机为了躲避扫射,突然加速前行,没有料到前面是连续拐弯地形,又是山崖,吉普车冲过去,冰雪一滑,刹车无效,车一下子就飞了出去,吉普车一直翻到200多米的山谷里。随行人员重重地摔在积雪里,曾雍雅将军被甩车外时顺手抓住了一根树杈,所以在这次事故中,他有惊无险,基本没有受伤。

曾雍雅夫妇育有5个子女,他对子女非常严厉,非常严格,有时候显得有点不近人情。曾雍雅的女儿曾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5个兄弟姐妹参加工作都是远离都市,我在辽宁铁岭老边台村,大山沟里;哥哥在辽宁省易县;姐姐在葫芦岛。父亲总是教育我们“人生道路要靠自己走,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作为江西籍开国将军后代的曾莹在各种场合讲述了父亲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以智胜强的战斗经历,她说,现代的年轻人,也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有血性,敢担当”!

猜你喜欢
政治部支队
敌军工作与昆张支队敌后坚持之道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武警江西总队一支队深入扶贫点进行健康义诊活动
长江支队入闽67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市召开
《政工学刊》2016年优秀通讯员
大连市环境监察支队:守护城市环境的“善战之师”
高梁红了
《政工学刊》2014年优秀通讯员
《政工学刊》2013年优秀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