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问”与“中国之解”

2021-03-08 11:44季思
当代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义共同体全球化

季思

4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会议上发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经典“时代之问”,并在洞察时代大势与着眼全人类發展进步的基础上,系统性地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时代之问”贡献了中国方案。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流疫叠加共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更需各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一要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多边主义不仅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日益增加的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就此提出了“四个坚持”“五个继续”。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道明了多边主义的实质,为新形势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厘清了思路、擘画了蓝图。各种全球性挑战无法仅凭一国之力解决,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证明了各国要休戚与共,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指引和多边主义实践路径,携手抵制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好适应形势变化,更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要坚持发展思维,推动建设新型全球化。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近年来,“逆全球化”潮流涌动,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多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试图以此规避全球化的风险。习近平主席强调,“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靠“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来解决,而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发展思维,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历经8年谈判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启动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欧洲国家排除万难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同时中国还表态愿与有关国家展开协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我们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双多边经贸安排的努力就是要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用实际行动探索新型全球化的实现路径,推动全球化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三要坚持包容互鉴,共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种族主义、反智主义等负面思潮有所升温,“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再度抬头,部分西方国家以民主价值观划线,大搞“科技封锁”,诸如此类逆潮流而动的行径使得百年大变局有滑向“大乱局”的风险。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破解“大乱局”风险的根本思路正在于此。以包容促团结,以互鉴促进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制度之间只有打破固有的偏见和人为的藩篱,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中国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包容互鉴的倡导者,同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邓长淼)

猜你喜欢
主义共同体全球化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新经典主义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都是主义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