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大爱向德的行动策略

2021-03-08 09:38冯锟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期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冯锟

[摘要] 班主任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完成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在平时的工作中把学生培养成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大爱向德是价值觀:它是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是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是一种奉行的关键宗旨,是一种崇高的慈善情怀。大爱向德是方法论:它是基于明理的精神内涵,是突出共情的真挚情感,是坚持弘文的文化浸润,是推崇力行的行动自觉。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大爱向德;行动策略

“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德育工作在当前的重点和着力点、落脚点是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为新时代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明了方向。从“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大”的强调。这寄托了党和国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对时代新人的期待,极强地针对当今价值观领域的功利性倾向。作为班主任,认真领会其精神内核,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大爱”即博爱。西方学者舍勒认为: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爱是人类的原行为。“爱是所有认识和意愿的活力原则。”这一原则恒常支配着主体如何看待世界和他的行为活动。中国古代思想家则认为:爱是自我约束型的道德情感行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阐释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从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和范畴来讲,更容易理解“大爱”是一种博爱。这种博爱,是指班主任对任何一名学生都存有爱意,总是奉献他人,常怀大爱之心。首都师范大学李红博老师对典型的“师爱”行为做了如下归纳:其一,凡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情感就是“师爱”;其二,“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的态度;其三,“师爱”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其四,“师爱”专指教师高尚的道德精神,表现为教师工作时废寝忘食、甘于奉献等。“向德”,顾名思义是向往美好的品德。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推崇人的嘉德懿行,具有将成就高尚道德看作人生最高追求的文化传统,所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对道德修养终极愿景和修炼路径的阐释。“德”之于人的意义,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中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个人对“德”修炼的执着,如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等。明代学者洪应明在《菜根谭》里写道:“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诸如此类,所表达的皆是“明明德”的思想。

从班主任工作的愿景和目标来讲,“向德”可以认为是指班主任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时要具有向前、向往、向上修炼美好德性的伦理心向和行为目标。

大爱向德是什么?我想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给过我们一种答案。他在《爱的艺术》中有这样的表述:“爱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的爱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关心、尊重和认识我们都容易理解,责任心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对被爱主体无需提醒的自发行为?笔者认为,从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层面来阐释,应该是用博爱之心对学生导之以德。

大爱向德是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是教师常说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爱向德是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是用爱告诉学生们,优秀的品德从哪里来,又要安放在哪里;大爱向德是一种奉行的关键宗旨,是用行动开启立德树人的关键;大爱向德是一种崇高的慈善情怀,是习总书记叮嘱的“要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行动落实源于情感生成。落实大爱向德的行动,首先要引领好大爱向德的情感。班主任引领学生培育大爱向德的情怀,需要关注以下四点。

一、基于明理,把握大爱向德精神的丰富内涵

大爱向德是一种纯朴的美德品质,是一种人生的厚德修养,更是一种获得能量的动力。

选择“立心铸魂”行动,加强大爱向德的理性阐释。班主任要厘清爱的秩序,通过用爱来立自己的心,铸学生的魂。

立什么心?三个层次:立爱国心,立爱岗心,立爱人心。

立爱国心。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班主任要立足于工作岗位,时时处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路上“三省吾身”,常用《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言行,为新时代的学生们做好榜样。

立爱岗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1985年颁布至今,先后经历了4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只有热爱工作岗位的教师,才会真心地去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斯霞老师的名字就伴随她的“童心母爱”传遍大江南北。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斯霞老师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立足岗位,安心教书,绝不做官,绝不脱离课堂。这是斯霞老师用1910年到2004年90余年的人生书写出来的“爱岗敬业”。

立爱人心。爱的教育,不管爱的秩序如何发生,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爱到细微处一定是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滋养自己的爱人之心,爱发展中的人,爱不完美的人。斯霞老师的爱人之心就是体现在她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儿童的错误,于是她的课堂成为爱的课堂,她向学生们传递了爱与尊重的信念。

铸什么魂?铸理想信念之魂!

“灵魂”是“德性”精华,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必定是有“灵魂”的人。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魂是德的统领与根基,“立德”的根本在于铸魂,铸什么魂决定着立什么德,铸魂育人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性质和方向。所以,要遵循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遵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梦铸牢信念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塑价值共识和中国精神,铸就精神家园的整体铸魂逻辑。

启动“笃志润德”行动,融入大爱向德的课堂教学。“笃志”一词出自《论语·子张》,它是坚守自己的志向的含义。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写道:“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有坚定的志向,才能浸润美好的品德。大爱向德的课堂教学要秉持“协同育人”的原则,从各学科教学中寻找切入点,无痕融入对青年学生志向的引领。新时代的年轻学生“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样才会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成长路上,一路浸润!

二、突出共情,涵育大爱向德行为的真挚情感

开展“青春告白”行动,激发大爱向德的丰富情感。大爱向德,主导是教师,主体却是学生。要有好的“向德”效果,必须要燃起学生们的参与情感。

“青春告白”行动具有两个目标、三个层级。

两个目标: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通过行动自主认知到来自教师的大爱和通过“大爱”传递的“向德”。二是通过行动明晰大爱向德的实际意义,不仅仅是互为生成情感和道德,更是能够生成继续传承下去的行动。

三个层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从三个本质向度出发揭示了构筑人们思想灵魂的三重世界:一是由“希望、信念、信条”等理想性因素构成的以信仰为核心的意义世界,发挥着统摄和主宰作用;二是由原则、人生观等规范性因素构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观念世界,发挥着基础作用;三是由“旧日的回忆、忧虑和希望、独特的情感、同情和反感”等基础性因素构成的以精神为核心的情感世界,发挥着支撑作用。此理论结构到“青春告白”行动中可以简单阐释为:初级是通过行动构建出自己的真实信仰,中级是让这个信仰发挥基础作用指导行为,高级层面则是通过信仰和行为共同形成一个情感世界。

倡导“共情共鸣”行动,培育大爱向德的育人情怀。“共情共鸣”行动更多的是教师层面的。班主任想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一定不能忽视共情带来的力量。

共情源于希腊语,本意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后来广泛用于心理学研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伊根(Gerard Egan)的分析,共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初级共情,另一种是高级的、准确的共情。按照心理学家霍夫曼理解的共情能力,包含两个方面: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基于共情类型和共情能力类型的划分,班主任“共情共鸣”行动,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基于大爱向德的育人理念,班主任用自己的认知体验将焦点学生心理认知带到自己的世界里来,进行清理、辨别,价值澄清。过程中,班主任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体验对方的内心,时刻以“大爱”为路径,以“向德”为目标。对一名学生进行认知上的共情,这样的过程对于班主任来说是辛苦的,只有厚植班主任职业的育人情怀,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二阶段:班主任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实践水平,学会高阶的共情沟通技巧。高阶的共情是情感上的共情能力,高级的共情是一种共鸣,这是双方情感上的共鸣。只有情感上沟通了,爱才能够发生,师生之间才会衍生出理想的师生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助于学生“立德”。

所以,倡導“共情共鸣”行动,培育老师们大爱向德的育人情怀,很有必要。

三、坚持弘文,体现大爱向德理念的文化浸润

展开“固本培元”行动,发掘大爱向德的教育功能。“固本培元”就是在教育阵线上,坚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强化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固理想之本,培信念之元,补精神之钙!此行动的开展有助于两项教育功能的落地。

一是通过此行动让大爱向德本身的德育教育价值得以厚植和延展。

二是大爱向德作为平行教育的子系统,要对智体美劳等“四育”起到辅助或引领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动机一致。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专业化地构建师爱体系,从自发的情感上用爱引领良好品德的逐步养成,从理想到信念、从价值观到方法论,科学地做好固本培元。

其次是方向一致。大爱向德与五育并举方向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大爱向德的德育促进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其他四育的平行功能提升大爱向德的德育水平。

最后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大爱向德形成习惯和方法的可见成果,要通过基于目标的有效设计,搭建3—5条途径来落实道德养成,真正用行为引领落地固本培元。

引导“同频共振”行动,实现大爱向德的文化育人。大爱向德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场。这是一个可以联合多方资源“同频共振”的行动。基于“大爱”的主体,班主任可以把科任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拉进“爱”的队伍,让彼此付出、彼此关爱成为一个文化场;基于“大爱”的场所,班主任可以把年级、学校、家庭和社区,以及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公益机构拉进“爱”的队伍,形成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场域。这样,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的大爱向德便通过这种“同频共振”的方式形成一种文化,用文化的力量裹挟着其中的学生、班主任、教师、家长一起进行自我教育。

四、推崇力行,提高大爱向德实践的行动自觉

《礼记·中庸》中写道:“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古代先贤告知我们,“力行近乎仁”是指尽力去践行,就接近仁爱了。所以推崇力行,是提高大爱向德行动自觉的关键。理论只有长出实践的脚才能跑得远,实践只有插上理论的翅膀才能飞得高。

创设“激情追梦”行动,促进大爱向德的行为养成,分三个部分,互为联系又各自独立。

第一部分:创设“激情追梦”行动之“寻梦”。班主任立足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小组合作为班级设计一个“新时代班级梦”,通过梦想展示台选出一致通过的“新时代班级梦”。这个梦想要把班级进步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把当今成长与未来成就紧密结合。在“新时代班级梦”确立的基础上,班主任帮助学生自主梳理自己的一至两个梦想,紧扣大爱向德这一主题,努力让自己的梦想靠近大爱大德大情怀。

第二部分:创设“激情追梦”行动之“细追”。这是追梦人路径设计的活动。高远的梦想要有务实的路径,用设计—修订—践行—再修订—再践行的循环环节把梦想设计引导到落实行为上来。因为学生成长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路径设计是开放的、可修订的。基本原则是明晰如何实现终极梦想和阶段性梦想?主观资源有哪些?客观资源有哪些?还需要什么主客观资源?用四象限图把路径画出来践行。

第三部分:创设“激情追梦”行动之“评价”。全员评价创标准,从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角度评选最有发展性的梦想、最务实的追梦路径和最美追梦人。目的是用有效评价促进大爱向德的行为养成。

三部分的操作模式可以各自独立,也可以即时融合。三个部分各有自己的目标和成果,合到一起相辅相成,终极指向是大爱向德的行为养成。

综上所述,大爱向德在现有的时代背景下是极其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是班主任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必须知晓和能够熟练运用的职业技能,是修炼自己成就学生的伦理心向和终极目标。当然,班主任在育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不断反复的,跋涉的路径也是曲折的,只愿大爱向德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能量,释放能量,带着学生从道德成长的原点走向“不忘初心”的终点!

[参考文献]

[1][德]舍勒著,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9.

[2]李红博.师爱的情感现象学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美]弗洛姆.李建鸣译.爱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李忠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N].人民日报,2018(05).

[5]Gerard Egan. The Skilled Helper:A Problem-Management and Opportunity-Development Approach to Helping[M].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9.

猜你喜欢
班主任工作
试论高职院校班主任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灵鸡汤: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
关于有效提高顶岗实习阶段班主任工作效率的几点建议
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班主任工作要在“三细”上做大文章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
爱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