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郊野段规划的地脉文脉探析

2021-03-08 06:24杨和平武欣
林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郊野绿道东湖

杨和平 武欣

摘要:  以武汉市东湖绿道郊野段规划设计为案例,基于地脉文脉理论分析了东湖绿道的设计理念,探讨了地脉文脉对绿道整体规划的影响,提出了地脉文脉赋予东湖绿道郊野段的设计亮点。

关键词:  东湖绿道;  地脉文脉;  园林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 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21)01 - 0059 - 04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一般是供行人和骑单车者进入的林荫小路,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带等自然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绿道是重要的生态廊道,通过绿道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串联城市散落的公共空间,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同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国内外对此有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 1 ],国外对于绿道的研究多侧重于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国内对于绿道的研究多集中在单独绿道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方面。为了让绿道能更多的融入周边城市和区域,本研究以武汉市东湖绿道设计为例,从地脉文脉的角度梳理绿道与城市格局和风貌的关系,在“田园风情”理念的指导下,从相地、立意、布局、理微等方面来分析基于地脉文脉的园林规划手法,这对于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1 东湖绿道及郊野段概况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称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磨山、落雁、听涛、吹笛、白马和珞洪六个景区。东湖绿道是东湖风景区的一段绿道,包括湖中段、湖山段、磨山段、郊野段4个部分,全长28.7 km。郊野段以东湖绿道东环郊野段为核心,西起鹅咀,东至磨山东门,途经落雁路、二渔场、李家小湾、李家大湾、东湖生态园、涂家咀、团山、落雁景区、清河桥等区域的环线,绿道线路总长度10.7 km,景观设计面积约29.2万m2。该段绿道由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于2016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2 基于地脉文脉的东湖绿道设计理念

2. 1 地脉文脉溯源

城市和园林是构成大地风景的重要组分,而地脉与文脉则是城园有机交融的基础。“文脉”原指文章的思路与逻辑结构[ 2 ],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中,文脉更多是基于对场地调研和剖解后提取的地域文化特色。地脉文脉是构建某一特色的景观风貌的核心基质,是地域文化的写照。地域性景观有助于维持景观的多樣性和可持续发展,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 3 ]。如果缺乏原创设计,盲目效仿前人,人与传统地域空间将趋于分离,地域文化特色势必逐渐衰微[ 4 ],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具体场地的地脉文脉作为重要参考。

2. 2 现场调研印证

风景园林是地脉和文脉相互融合的产物。在东湖绿道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明确了几个内湖的水系连通关系、塘埂结构形式、水位以及塘泥的厚度等,特别对乡土植物做了细致调研和分析,同时对场地内“景中村”的动迁历史、人口构成做了调查,了解到武汉市的地脉是以东湖为自然核心,而郊野段所在的落雁景区是东湖地脉的典型代表。

2. 3 设计理念形成

风景园林是大地风景的艺术,绿道的规划设计更是梳理城市和基址地脉文脉的艺术。东湖绿道的场地给设计者的印象是孔子与曾点的对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8 ],这种对原生美的朴素追求是景观赋予的,也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者应该悉心呵护的。由此,设计者将东湖绿道的设计理念定为“醉美乡野,田园绿道”。

3 地脉文脉对绿道整体规划的影响

3. 1 立 意

地域文化是民俗民情、地方风物、文化形态、历史沿革和历史遗存等地脉文脉的多方位呈现[ 9 ]。东湖绿道规划建设立足于地域文化,解决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景中村”和景区过境交通的问题,并以湖区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可以举办世界级的环湖自行车赛的一个绿道网络系统,实现了“让城市安静下来”的目标[ 10 ]。

3. 2 相 地

东湖绿道一期串联起了“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观,使当地回归到生态本质,东湖隧道的建成也使大东湖风景区卸掉了过境交通重负。落雁景区基址内有风光村等3处村庄,村内分布有浴场、垂钓场、养殖场、培训机构、学校等。在东湖绿道郊野段项目设计之初,因交通管制,进入村内的车辆已经很少了,但村民对景区风光的理解、对景区建设的要求繁杂且多样。景区设计在避免边界争议的前提下,尽可能让绿道线路在景中村里更多迂回,以增加路径和节点连接的机会,让路径更加往复、迂回和盘错,让郊野意象和村庄意象更好地融入绿道。

3. 3 布 局

园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自然性、人文性和系统性特征[ 11 - 14 ]。东湖绿道在场地原有肌理和属性的基础上,保留场地特色,赋予场地新功能,增加场地新活力,充分展现郊野道之美,结合“景中村”的自然聚落边界和场地自然风貌,将其分为4段特色主题段,分别为:湖光城影段、生态田园段、湿地郊原段、落雁长歌段。东湖绿道西向是以华侨城为主的城市风光,北向是以杨春湖为主的现代商业风光,东向是以落雁景区为主的城市郊野公园风光。规划设计兼顾城市和郊野的风景,将西侧城市开放空间视为一个统一的场所,东侧以村庄鱼塘的野趣田园为背景,通过透视轴线和位移效果的变化,形成城市天际线——湖景——绿道——鱼塘——田园村庄的视觉印象。同时,为了让游客能看到更多郊野风光和人间烟火,设计者通过绿道选线和“景中园”的规划建设,将村子里荒废的养殖场烟囱、村口的破旧木船、竹筏、鱼篓作为设计素材或借景对象,将炊烟渔火引入了绿道景观。

3. 4 理 微

景点的形成有赖于对郊野景观的整体吸纳。对于城市边缘区的郊野公园而言,乡土景观资源存在着生态、活动、文化等要素特征和联系,这对维护景观的健康安全具有关键意义,为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 15, 16 ]。郊野段设计者以绿道的主线为纲,以绿道周边的“景中园”、“道中园”为本,结合骑行者对休憩空间的要求和特色场地的位置设置景点引入了“景中园”的理念。与注重通勤的绿道不同,东湖绿道给观者留下了更多的观赏视野和空间,带来了更多的深度游和慢速游机会。

3. 5 景中村

东湖风景区里的“景中村”分为城景结合型居民点、核心景区型居民点、农村聚落型居民点和城景过渡型居民点[ 17 ],绿道郊野段所在区域多为过渡型居民点。设计者注重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强调对景中村人居环境的生态改造和整治,注意保护滨水原有生态系统,塑造和展现整个湖湾休闲带的自然风貌,保证生态斑块-廊道的完整性,同时结合水生态修复和植物演替,突出湖滨郊野绿道的特色。

4 地脉文脉赋予东湖绿道的设计亮点

4. 1 塘野蛙鸣

田园野趣是城市地脉文脉的源头之一,东湖绿道无法大面积保留农田和鱼塘,但可以让其演进得更慢一些,让自然要素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故事和回忆。设计者选择了“自然的路径·生命的剪影”主题,给人们一个触摸自然、聆听自然、体验自然的纯粹空间。循着场地中行列式的水杉林,又种植了小部分水杉林,对绿道主线做了穿插和切分,也提供了郊野田园绿道遮荫。循着鸟类落桩的足迹,用木条设计成自由搭接的栈道和护栏,预留了长长的搭接柱头,让斑鸭、翠鸟、灰鹊雀等鸟类停驻。循着鹭鸟和蛙类的活动路径,用场地周边的石块设计了散置的石階,并在游客的视线焦点设置了一些铜鸟的雕塑和剪影,进一步突出田园主题。

4. 2 落霞归雁

落雁景区所在的团湖中有几处水杉林,每年都有好多大雁在此处歇脚,枝上雁群与天边落霞交相辉映。设计者“远借”这一风景,在湖边设计了一个渐次抬升的阶梯,提供了一个层层升起的视角转换空间,让游客体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并能从多个角度欣赏到东湖风景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盛景。

4. 3 零碳花园

在绿道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利用一些小型餐饮店附近的废弃酒瓶改造阳光温室。主要做法是将废旧啤酒瓶作为围合种植池池埂的建筑材料,并将部分酒瓶围合成心形、圆形或三角形,在酒瓶底洒上草种,游人可通过玻璃瓶壁观测种子的生长过程,体验生命的萌发和生长。以木格栅和麻绳作为现状简易建筑的竖向围合,构建虚实结合的空间隔断,并将其命名为“零碳花园”,体现了低碳建筑、低碳绿道的建设思想。

4. 4 高铁竞速

地域文化通常浓缩为一处场景或一个瞬间[ 18 ],京港高铁组成的“动脉”和东湖绿道组成的“静脉”在园中交汇,而交汇点正好位于郊野段的东部,设计者在这里设计了一条特别的赛道。由于绿带的宽度不足以消除高铁的噪音,同时,空中的轨道线和地面的绿道先又正好视线相接,设计者选择了正面应对的策略,设置了与高铁线平行的6条100 m标准跑道,跑旁安装了感应器和计时器,游客可以在此悠然漫步,也可以与飞驰而过的高铁“竞速”。

5 结论与讨论

城市风貌、聚落环境、自然资源、地域风情、场地基址等要素汇聚为地脉人脉,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注入了人文精神。本研究以东湖绿道郊野段的规划设计为案例,论证了地脉文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总结了在地脉文脉引领下的东湖绿道设计理念与设计亮点,得出最符合场地“基因”的设计方法。期待今后更加深入全面地解读园林的地脉文脉,为突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独特性、地域性提供更多有益的理论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常健,  刘杰.  基于绿道类别的武汉城市绿道发展方向分析[J].中外建筑,  2011(6):  93 - 95.

[2] 唐健武.  基于文脉延续的广西全州湘山寺复建的探讨[J].  中外建筑,  2018(8):  62 - 65.

[3] Antrop M. Why landscapes of the past are important for thefutur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70): 21 - 34.

[4]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1.

[5] Kelly R, Macinnes L, Thackray 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for a sustainable partner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M]. London:ICOMOS-UK, 2000: 31-37.

[6] 孙青丽.  地域主义景观创作来源及创作手法分析[J].  生态经济,  2014(6):  196 - 199.

[7] 杨和平,  高翅.  论地平线在西方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  中国园林,  2015(8):  38 - 43.

[8] 杨逢彬.  论语新注新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9] 许五军,  黄仪荣.  地域文化特色视角下的赣州城市游憩空间规划[J].  规划师,  2015(8):  38 - 43.

[10] 阮成发.  武汉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  2015.

[11] 金云峰,  周聪惠.  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2(3):  4 - 12.

[12] 胡剑双,  戴菲.  我国城市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4):  115 - 118.

[13] 朱建宁.  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  中国园林,  2011:  1 - 4.

[14] 趙振斌,  包浩生.  国外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4):  390 - 396.

[15] 詹姆斯· 希契莫夫.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大规模草本植物群落种植设计与管理的生态途径[J].  中国园林,  2013(3):  16 - 20.

[16] 蒙小英.  一种源自耕作景观的园林设计语言-丹麦现代园林大师布兰特的地域之路[J].  中国园林,  2015,  31(6):  120 - 124.

[17] 李军,  刘西.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点转型途径与策略研究[J].  规划师,  2008(9),  42 - 44.

[18] 杨和平,  魏合义,  武欣.  特色小镇建设中零陵古城地域文化的表达[J].  中外建筑,  2018(10):  69 - 72.

第1作者简介:  杨和平(1983-),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  地域文化景观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  武欣(1984-),  女,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

收稿日期: 2020 - 08 -  18

(责任编辑:   王 岩)

猜你喜欢
郊野绿道东湖
我爱东湖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北京将新建500公里绿道
香港的郊野公园
香港争论是否开发郊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