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中“工学结合”改革创新研究

2021-03-09 09:42于朝霞
新型工业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机械加工

于朝霞

(青岛市即墨区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青岛 266000)

0 引言

传统高等院校在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独立教学方式,换言之,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每种课程教学方式相对独立,而机械理论知识却是相互关联的[1]。比如:高等院校在教授机械制造工艺学时,老师主要通过介绍机械制造工艺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应用理论知识,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机械制造工艺相关知识内容都是围绕着机械工程为主;另外,关于数控机床与编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对数控机床相关结构与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对零部件相关程序进行编写。从课程名称上看,这两种教程没有关联,看起来教学内容是相互独立的,但是这两门学科都具有实验和实习两种课程,并且这两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具有相关联系,都是在数控加工的基础上对零部件工艺进行改进。虽然,机电传动控制与数控技术等课程之间没有关联,但是从教学方式上分析,两者是相互独立的,都具有实验、实习等相关内容,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知识体系。这些工科专业教学内容在工程实习过程中,需要相互贯通、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2]。高等院校主要教学标准就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一批高质量人才,尤其是对本科教学的工科专业而言,需要培养优质的工程技术工作人员。若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贯通,那么教学内容将会与实际应用所脱轨,从而导致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工业类企业在招聘中,首选用人条件就是工作经验,因此高等院校在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实践经验、实验、实习等方式,从而改善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高等院校在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工科类教育中重要成分,主要是通过提高和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的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设计专业中,实践教学主要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出可以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其中,主要体现在高等院校通过不断改善教室设施设备、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3]。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科人才时,需要提高学生的机械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机械知识面、应变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等等。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时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群体、轻个体。这样将会导致忽略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高等院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时,相关专业教师不了解该专业的市场情况,不重视社会以及相关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长期以来,这样将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是高等院校培养机械类人才的首选。

2 高等院校与企业构建密切关系,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构建密切合作关系,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高等院校通过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与企业建立密切关系,把学校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企业中,把企业管理理念和文化带入机械专业教学中。使高等院校与企业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共同培养出全方面发展人才,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将所有课程与企业发展方针融合到一起的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实验实训理论知识相融合,为企业培养机械方面的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对机械加工专业培养目标、机械加工人才培养方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工学结合”过程中主要通过构建顶岗实习与就业基地的方式,形成了完整的“基本技能培训、单项技能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创新能力培训”教育体系。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2.1 完善实践条件全力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

高等院校本着与企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政策方针为初心,通过采取合作共建、吸引工业类企业投资等方式,改进机械专业实验的设施设备,完善高等院校实训基地。其中,实训基地是将教学、培训、技术融为一体,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具备机械加工能力。高等院校借助实训基地培养出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可以直接入企工作,具体良好的机械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通过完善改进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结合工业类企业实际加工需求和机械专业的特点,培养大批量的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但是机械加工专业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理论知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1)本门课程的验证。是指对专业课程进行验证具有必要性,通过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分析,结合课程之间的特点,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分门独立教学和实验教学。(2)同类课程之间进行实验。将同类课程之间采取联合实验模式,在机械制造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复杂的机械零部件采取工艺分析和设计,而数控加工课程主要研究零部件工艺分析,工艺设计编写课程主要通过对零部件程序进行编写,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这两个课程进行交叉性教学,教师在对机械工艺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时对零部件进行工艺分析以及编写,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将两门课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样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机械加工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2.2 “工学结合”协作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之间进行协作,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力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训的方式,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严格安全实习企业用人标准执行,高等院校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善高等院校实训设施设备,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协作教学模式。机械加工专业在实训过程中,通过结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理论,形成能力片段,具体实践项目关系图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项目的递进关系

2.3 实现团队协作教学模式途径

高等院校通过采取课堂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一般高等院校会采取企业实习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4]。但是这种企业实习模式在机械专业一至四年级内都可以完成。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企业不同部门进行相关实践实习。例如:大一学生可以参与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让学生了解认识机械专业;大二学生可以参观企业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大三学生参观企业机械工艺设计以及数控加工等部门;而大四学生可以从企业机械零部件设计加工整体进行实习。各个年级的学生根据相关机械理论知识为依据,合理的安排实习内容。高等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企业实习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通过学生对机械加工专业的认识与了解,有利于学生日后就业。目前,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机械加工人才,需要解决高等院校课程安排、企业工作岗位断层等问题,因此,需要由高等院校和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共同制定教学课程标准、参编、审稿等,并且保证教学课程与企业相应岗位紧密联系。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培养每个工种的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职场实际操作过程,满足企业职业资格相关要求,培养全面素质理念,提高相关操作技能[5]。另外,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分段循环工学结合方式,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能确保企业正常生产运行,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不可多得的人才。分段式循环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企业工作岗位断层等问题,同时还能有效地改善工学之间的矛盾。

2.4 实践教学项目开发

高等院校一般在校园内建有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并且大多数教学安排都是在机房、专业仿真训练教室、实训车间内进行。教师通过采用任务教学法、学徒式训练法、项目教学法、体验中心教学法等等,使学生了解相关机械加工教学内容。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完成模拟实践项目内容,高等院校全方面、全过程培养学生。专业课程还可以融合合作讲授、阶段性参与、专业讲座等方式,及时传播行业标准以及岗位技能要求等相关内容。当高等院校明确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后,需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虑,主要思考内容为:如何高效培养机械加工人才、通过开设哪些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模式选择等等。例如:高等学院在对机械加工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基础的分项教学方式入手,并且通过分步骤来计算工作量,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工作量也由简单不断向复杂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在机械设计专业,由于每个设计内容都是相对独立,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设计能力,不断吸收行业内技术指导,时时关注机械设计方向。

3 结论

由于学校、企业、社会的教学环境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环境制定针对性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案和实践教程,从而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专业人才打下基础。高等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通过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工学机械加工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现代智能技术应用于机械加工初探
机械加工工艺中的自动化控制探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