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崛起研究

2021-03-10 19:38王浩
河南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王浩

摘 要: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小到你的周末观影计划选择什么风格的影片,都在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变得如此轻易预测,在这种以大数据为背景的智能生活情境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个人信息“裸奔”的全景敞视机制当中。本文选取2001—2021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包含“监视资本主义”或“监控资本主义”词条的相关文献,借助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相关文献的作者、关键词、发文量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对国内外有关“监视资本主义”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研究热点、现状、趋势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现有对监视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中,国外学者研究内容相对丰富,学者或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算法、人工智能、可持续性等方面;而国内学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技术话语、平台经济、创新扩散等方面;前沿研究话题主要分布在算法分析传递、人文视角两个方面,研究趋势呈现出反复性。

关键词:监视资本主义;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智能陷阱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1)19-0011-04

Abstract: It's surprising that, as small as what style of film you choose for your weekend viewing plan, it has become so easy to predict in the collection and sorting of big data. In this intelligent life situation with big data as the background, we are always in the panoramic exposure mechanism of "streak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full-text literature collected in CNKI from 2001 to 2021, including the entry of "monitoring capitalism" or "monitoring capitalism",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author, key words and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a knowledge map tool, combs the literatureon "monitoring capitalis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hotspots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foreign scholars are relatively ric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lars or institutions is relatively close,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focus on algorith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ustainability and so on;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 focuses on technical discourse, platform economy,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so on; frontier research topic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wo aspects: algorithm analysis and transmission and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d the research trend is repetitive.

Keywords: surveillance capitalism;visual analysis;knowledge atlas;intelligent trap

当代人的生活早已与智能应用深度绑定,而雨后春笋般的应用程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通过数十载的发展,人们已无法适应没有智能应用的生活。肖沙娜·朱伯夫在《监视资本主义时代》[1]一书中预测了人类社会将在数字化未来遭遇的种种挑战,将大数据时代把“人”当作“商品”出售的真相公之于众,以使更多人加强对监视资本主义的警惕。本文借助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2],选取2001—2021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包含“监视资本主义”或“监控资本主义”词条的相关文献,共计检索相关文献324条。经过筛选后,共选出最具相关性的文章115篇,借助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其作者、关键词、发文量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对国内外有关“监视资本主义”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研究热点、现状、趋势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1 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及数据选取

监视资本主义的概念源自国外,由“Surveillance Capitalism”直译而来。其中,“Surveillance”在中文中有“监控”“监视”“监督”等多种表述,因此国内学者在对其进行研究时经常出现多种称呼。笔者在利用CNKI专业检索工具检索相关文献时,为避免单纯检索“监视资本主义”导致文献检索范围狭隘、遗漏相关重要文献的失误,使用了检索式“='str1 /PREV N str2 '”,其意为“同句,按词序出现,间隔小于N个词”,故在中国知网专业检索框中键入检索式“FT='监视/NEAR 1 资本主义'+'监控资本主义'NOT TI ='书评'”,时间范围(出版年度)设置为2001—2021(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5月17日)。在中国知网键入检索式后,会自动检索相关英文文献。通过检索共获取相关文献结果324条,剔除“书评”“影评”“报纸”“会议”以及低相关度的检索结果,最终选择保留的有效数据为115条。本研究将其全部作为样本数据导入知识图谱CiteSpace中进行可视化分析。

1.2 研究方法

笔者先后使用了文献阅读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大量阅读有关“监视资本主义”的相关文章后,确定了用于检索的主题及关键词,并使用中国知网专业检索功能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初步检索。对检索获取的324条文献进行阅读,剔除“书评”“影评”“报纸”“会议”以及低相关度的检索结果后,筛选出相关度最高的115篇文献。彼得·皮罗利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信息觅食理论[3],以解释和模拟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搜寻行为,并对获取信息的效率进行计算,以最小搜索成本获取最大利益。CiteSpace将该理论融入科学发现,揭示了科学网络中的结构与时间属性[4]。笔者在对筛选出的115篇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并参考CiteSpace给出的相关图谱后,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监视资本主义”中外文献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

2 数据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国内外学界关于监视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2014—2016年):先锋时期。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信息显示,学者FOSTER[5]深入分析了二战后美国利用其霸权地位,借助垄断形式向全世界转嫁战后创伤。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持资本统治,美国又将互联网监控强权施加到各国家各地区,甚至包括本国民众。虽然文中关于监视资本主义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其理念的提出具有非常高的创新性及先锋性。

第2阶段(2017—2018年):理论发展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以监视资本主义为主题的文章呈攀升趋势。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新兴概念的实用价值与当代价值。JACOB[6]将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比作比石油还珍贵的可再生资源,这种可再生资源的产生尽管是以隐私自主权、民主问责权、消费者选择权被践踏为代价的,但掌握技术权利的大公司仍愿意选择随意支配人们的个人隐私数据以作为资本上的交换。

第3阶段(2019年至今):广泛运用期。随着智能应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踏步发展,隐私安全问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的出现要归功于美国学者SHOSHANA ,她预测了人类社会将在数字化未来遭遇的种种挑战[2]。她认为,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在大数据时代的又一霸权体现,新兴智能技术的“资本化”让拥有技术的个人或企业成为在互联网上随意“掠夺”个人信息的隐形“强盗”,而用户则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因为他们如果想要逃离这种对个人信息的搜刮,就只能选择回到“原始人”的生活。要想使用相关应用,就必须接受将自己的隐私“赠予”应用背后的各种“算法”,以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服务”。这种被时代所裹挟的无奈之举,逐渐成为技术拥有者将人的信息“商品化”的“助推器”。

2.2 高贡献率机构及合作关系分析

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普莱斯在其代表作《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7]普赖斯定律在文献计量学界被奉为经典。笔者将筛选整理后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中,时间跨度设置为2001—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author”,其他保持软件默认设置。经过系统计算后,得出节点数[N]=105、连线数[E]=186、密度[D]=0.034 1的作者关系共现知识图谱(见图1)。其中,节点数[N]代表导入系统所有文章的作者共有105位,连线数[E]表示这些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密度[D]表示其合作关系。[E]数值与[D]数值越高,代表其学术交流越密切。从图1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呈现出紧密的关联,且具有十分显著的聚合性,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外学者对监视资本主义主题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网民大国。身处互联网洪流时代的人们,生活中一方面离不开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应用,让人们多了一个理解和探索新兴世界的渠道与方式;另一方面,这些应用无偿获取信息后导致的“隐私焦虑”又让人们隐忧。在这种“给予与获取”的拉锯中,个人信息成为可以“打包”转售的商品,成为一个又一个看似“免费”的应用背后的获利工具。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国内学者及研究机構对监视资本主义主题的相关研究一定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升温。

2.3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对文章主题的凝练精准与否,关系着文章在日后的研究参考中是否能够被准确检索。笔者在CiteSpace系统面板中选择节点类型为“keyword”,其他设置保持不变。经过运算后,得出关键词的时序图谱(见图2)。聚类模块值[Q]=0.856 2,一般认为[Q]>0.300 0时聚类结构十分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0.945 4,一般认为[S]>0.500 0时聚类是合理的,[S]>0.700 0时聚类是可以令人信服的。本结果中的[S]值远远大于0.700 0,证明其结果相当可信。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理论发展的第1阶段(2014—2016年),重点关注的议题为“技术平台”。学者JACOB[6]调查了信息技术的公共政策问题,认为数据的珍贵性在于它可与石油资源相提并论,但与石油资源不同的是,数据对于技术平台而言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尽管获取它的代价是隐私、自治、民主问责、消费者选择的消亡。在第2阶段(2017—2018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社交媒介”。学者FRED揭露,近十年来,Facebook一直在利用其社交媒体这一技术平台的身份合法化牟利的事实,客观反映了西方学者对社交媒体利用个人隐私牟利这一客观事实充满警惕的先觉性[8]。第3阶段(2019年至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数据技术的异化方面,主要代表是陈本皓发表于《开放时代》的《大数据与监视型资本主义》。作者在文中详细描述了资本在信息时代是如何通过收集个人数据、无视私隐、筛选用户,在不受法律监控的情况下进行帝国式扩展的,进而提出数据的附身性和数码资本错位这两个特征,用以分析技术如何在数据收集和应用上激活数据的私人财产属性,以及资本如何利用价值错位和技术优势去诱使用户参与这一资本增值的进程[9]。作者提出的数据的附身性以及数码资本错位这两个概念,系统总结和完善了监视资本主义理论体系,展现了大数据时代技术强权竭力隐瞒的不平等现象,是国内学者参与监视资本主义主题研究的典型代表,也从侧面展现了国内学界在监视资本主义研究领域的后发赶超性。

3 研究结论

本文借助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监视资本主义相关文章进行研究,主要从作者关系、关键词、发文量、机构合作关系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对国内外有关“监视资本主义”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研究热点、现状、趋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现有的对“监视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中,国外学者研究内容相对丰富,学者或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而国内学者研究内容相对匮乏,且学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孱弱。

3.1 国内相关机构在该领域合作研究逐步深入

从作者关系共现知识图谱(见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呈现出紧密关联的状态,且具有十分显著的聚合性。这也从侧面说明国外学者对“监视资本主义”主题的研究已形成体系,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在机构合作与交流方面,国内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高等学府的合作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可见,我国一些高等学府及研究学者已经开始对该主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交流,可以预见国内学者及研究机构对监视资本主义主题的相关研究一定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升温。

3.2 相关研究方向已由关注技术本身转向关注“人”本身

从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18年前后,关于监视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平台、社交媒体等领域;2019年,关于监视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领域;2020年关于监视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数据技术的异化方面。以往的相关研究总是关心技术本身的问题,其在社会中的渗透度与认知度较低,晦涩的术语很难让那些正在被监视资本主义控制的广大亲历者理解,更谈不上引发他们的思考。当前关于监视资本主义的前沿研究则与之前的研究重点不同,开始将研究目光聚焦于人文社科领域,这种研究重点及研究目的的转变,说明研究人员希望利用监视资本主义理论为人服务。

4 研究展望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深刻理解了全球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们对新兴技术不当使用的担忧。对于新环境新技术下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除了站在学术前沿的学者们要广泛关注外,普通人也应该提高对自我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随着机器人技术、自动编辑技术、人脸跟踪与识别、大数据采集及深度学习算法对社交媒体进行全维度的渗透,不仅给社交媒体带来了一场全新的传播革命,而且将整个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个人隐私的全景敞视牢笼,在这个牢笼中没有人会是幸存者。社交媒体践行的智能技术资本化和人的“商品”化的价值逻辑,给个体和社会带来双重风险,只有在智能技术中融入人的价值和精神,消解技术霸权,用户才能走出社交媒体的工具主义控制和智能陷阱。笔者相信,日后有关监视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会继续向人文社科领域靠拢,理论的传播途径也会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CHEN C M.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5303-5310.

[2]ZUBOFF S.Big other:surveillance capitalism and theprospects of an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5(1):75-89.

[3]PIROLLI P,CARD S K.Information Foraging in Information Access Environments[C]//Proceedings of the CHI.95,ACM Conferenceon Human Factors in Software.NewYork:ACM,1995:51-58.

[4]陳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究,2015(2):242-253.

[5]FOSTER J B,MCCHESNEY R W.Surveillance capitalism:monopoly-finance capital,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and the digital age[J/OL].Monthly Review,2014[2021-05-30].http://monthlyreview archives.org/imdex.php/mr/article/view/MR-066-3-2014-07-1.

[6]JACOB S.Privacy under Surveillance Capitalism[J].Social Research,2017(1):147-164.

[7]GARFIELD E.In tribute to 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a citation analysis of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J].Scientometrics,1985(7):487-503.

[8]FRED TURNER.The arts at Facebook:an aesthetic infra⁃structure for surveillance capitalism[J].Poetics,2018(3):67.

[9]陈本皓.大数据与监视型资本主义[J].开放时代,2020(1):176-189.

3223500338278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