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供性与无意识记忆的日用产品设计方法

2021-03-10 08:51卢迪王军锋
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花器心智产品设计

卢迪 王军锋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日用产品的自身产业价值,提升日用产品的使用体验,探寻更加适用于日用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本文基于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运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两者的理论特点与结合的契合性,并再此基础上对日用产品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梳理与推演。得到日用产品设计方法,依照此设计方法对以设计师自身驱动力而划分的委托性设计与非委托性设计进行探究和设计实践,并取得效果显著,且获得国际奖项认可度高。为日用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提出新思路,为日用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新途径,本文以真实设计案例证实了该方法的价值性与适用性。

关键词:可供性无意识记忆产品设计日用产品设计方法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070-05

引言

当今社会呈现飞速发展的总体趋势,生活中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标准也随之提高。日常产品设计的发展态势早已从侧重于满足功能性的单一需求,逐渐转化为以功能需求为基础结合情感需求、美感需求等多维度的复合型需求。可供性(affordance)与无意识记忆(activememory)两项理论虽然在产品设计研究领域中已经存在,但仅停滞在对现有产品进行浅显解读和现象剖析的阶段,尚未形成可直接指导产品设计实践的设计理论体系。本文基于可供性与无意识记忆两项理论出发提出日用产品设计方法,并依据此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实践,将实践结果进行了实验论证。

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

(一)可供性理论。在20世纪的全球视知觉研究领域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是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之一。吉布森提出的直接知觉论可视作一种视知觉理论,认为人与外界接触的直接产物即是知觉,知觉也直接反映外界物理能量的变化,且介入过程无需人的思维导入叫。可供性是吉布森的直接知觉论当中的核心内容,首次出现是在吉布森的著作《TheEcologicalApproachtoVisualPerception》中,其概念最初被认为用来阐述存在于动物与环境之间“具有可引发直接知觉特性的行为关系”2,随着后续发展,涵盖范围逐渐扩展到环境、事物与人之间。

可供性理论在不断演化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限于环境、事物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将可供性概念引入设计领域,在《DesignofEverydayThing》中首次導入可供性概念,但唐纳德与吉布森差异为,吉布森认为可供性是在人的自身经验和文化素养外以独立形式存在,属于自身行动能力和与生俱来的自发特征,而唐纳德则将可供性与以往经验产生的认识和所获得知识进行链接。【3】吉布森对可供性理解是指“自发对周遭的人、事物和环境等一切存在价值判断和选取的行为”,不受其自身成长背景、经验与能力所限制;而唐纳德对可供性的理解是指“用户对产品的操作信息提供的线索进行理解”,受用户自身成长背景、经验与能力限制。【4】

因吉布森所提出的可供性理论是属于人自身携带的特性,是“直接知觉”的体现,而唐纳德则强调一种依赖在后天因素下形成的“间接知觉”,因此本文所引用的可供性理论,均采用吉布森所提出的可供性理论。目前可供性理论依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且在应用方面仅停留在对现有产品来进行解读和现象剖析,存在较大的机会点。

(二)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记忆“Activememory”一词由日本当代产品设计代表者深泽直人,和与他共事的英国设计师萨姆.赫克特于1977年共同提出。以英语表达之“身体性记忆”、“不自觉行为的记忆”的概念,其核心是:指所有人共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行为中与身体相合成的记忆,绝非是个体独特经验或刻意记住之事物。这种记忆的获取渠道来自于视觉系统,日常生活中会反复重现在行为流程中,且不会被特别在意,甚至不会察觉到该记忆的存在。在环境(包含人的万物)与身体持续互相作用时刻,自发所产生记忆的就是无意识记忆。例如,每日都会触摸到的公交车吊环扶手,虽然我们不会刻意去记忆它的形状,但是手与扶手所产生的触感却让身体记住了其形状。即使某天公交车的吊环扶手突然改变了形状,我们肉眼看到也不会察觉;但当手握住扶手的那一刻,就能感知到它形态的改变。每个人所产生的想法都不同,个性就是每个人认知不同的反映形式;但以处在动物或身体的视角来看,在处于同样的状况或遭遇下,大多情况都会自发产生同样的反应、行为或行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者拥有极其敏锐洞察力,利用捕捉到的共有行为、行动、状况或境遇,来找出存在不自觉记忆的共同项目。【5】

无意识记忆与早在1985提出的心理学领域理论:隐性记忆(implicitmemory),在理论内容中拥有高度的重合性和一致性。隐性记忆(implicitmemory)又称为内隐记忆,由Graf和Schactery【6】于1985年正式提出这一词。隐性记忆能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动展现,用户不会察觉到自身拥有这种记忆,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提取这种记忆。不依赖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回忆的自动性的记忆,就是隐性记忆。[7]

无意识记忆与隐性记忆虽大体方向保持一致,但其中也存在部分差异性。经过对两组概念的梳理和对比,隐性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的相同点为:(1)获取途径均源于日常生活中。(2)用户自身没有主观意识到此两种记忆的存在。(3)均没有下意识地进行提取。(4)在用户的日常行为中自动触发。

隐性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的不同点为:无意识记忆立足于人类自发特征或动物本能属性的角度,当处于相同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均会采取同样的行为来进行应对。这是每个人从共同认识的日常行为或现象中来与自身进行融合的记忆,而并非某人的特别经验。是每个人共同存在的身体记忆。而隐性记忆是用户个体的隐性记忆的集合,总体内涵盖了共有性和非共有性。

经过对比发现,隐性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两者概念绝大部分一致,因此具备传承性,且由于无意识记忆是建立在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发性特征,是用户自身存在的“共有性”特点,绝非来源于个人的特别经验,这也体现了无意识记忆具有比隐性记忆更进一步的精确性,因此,本文以无意识记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

二、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的结合特性

(一)人类的自发特征:可供性理论

吉布森认为有关事物功能的信息可以在环境刺激模式中获取,人可以对物体的功能信息进行直接的感知,进而感知可供性。例如知名的视崖实验,年龄小于三个月的缺乏深度知觉的婴儿,在面临悬崖边缘时,会产生即刻停滞不前的现象,因此该实验验证了悬崖的危险性的信息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8】可供性是指用户在某种状况下对价值的选取能力,其过程几乎是毫无察觉地从环境中选取出来。可供性不是引发反射的“刺激”,也不是直觉者自发拥有而得到的“印象”,也并非是“知识”那样主观的事物,对可供性的发掘是用户在日常与环境接触状况下进行的,是身体所能接受的环境提供的事实。

无意识记忆:指所有人从日常行为或现象中通过身体作为感受来源,因此得到的记忆,进而产生的共同认识、共同存在的与身体交融的记忆,而非某个人的特别经验或有意识记住之事物。利用无意识记忆的特点来成为设计核心,可使设计出的事物展现出不可见的关联性。【9】

经研究得知,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是人的自身携带属性,两者均不受经验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影响,在特征性保持的一致性的同时能够自然契合。

(二)用户认识产品过程中的必经环节。

用户认识产品过程,见图1:(1)用户利用可供性理论,对视觉能提取到的一切价值信息进行获取。(2)用户获取的价值信息引发了用户自身的记忆刺激。(3)除外显性记忆外,保持时间更久、刚抗干扰能力更强的隐性记忆也接收刺激。(4)用户利用隐性记忆中的无意识记忆来接收产品散发出的“共同性”信息。(5)依据综合的信息形成对产品的经验和认识。(6)用户根据对产品的经验和认识做出下一步反馈,认识的过程带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可供性是用户从视觉渠道获得产品涵盖价值的手段,可供性概念当中所谓的环境涵盖的价值,实际是身体所能为之利用的机能性价值。可供性并非自身“具有”价值,而是同时的看到、感受的共有、这才是其真正价值的所在。在体会利用可供性做出的设计时,能在信息中回归日常的环境或行为现象共通事项,这才是其意义。可供性绝不是刺激那样是“被强加”的,而是“知觉者”自身不假思索的“获取”或者“发现”的;使用者发现或获取该设计包含的价值是设计者掌握的,这也就是设计的可供性是设计者所了解的,“使不可见之事物化为可见”方法的感受。

无意识记忆是当用户通过获取到产品的价值信息之后,自主引发的具有人类“共同性”特点的记忆刺激,整個过程“不自觉”地发生,这属于用户自身的自发性特征。

(三)真实性特征。可供性理论阐述了人们主观知道却不了解的内容,或人们心里了解但在意识层面却没有发觉的事实。此概念揭示了人类本能的功能之真实性。人通过不假思索地以复合感受去体会各种类的“信息”时,会很自然地接纳环境的状况并与环境进行互动。设计师通过对人的无意识行为进行理解后,从客观性的观点出发进行设计,这样使得设计成果并非是设计者对使用者主观愿望的展现或强制的行为,而是对使用者的内在意愿进行达成。

在无意识记忆中通过将人群视为融合在环境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视角下人群收到相同的外界刺激时,就会感知到同样的事物、收到同样的刺激、进而做出同样的行动,这便是生物的“共同性”展现,然而整个过程的“不自主”发生,也传达出无意识记忆的“真实性”特征。

综上所述,用户通过可供性来获取产品的功能价值信息,通过无意识记忆来获取产品中的“共同性”情感价值。两个理论可帮助设计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传递给用户,这种感受是“共同性”的有效传播,即便是有着不同经历的两个人,相同的环境,感受到相同的刺激,进而引发相同的感受,做出相同的行为,且整个流程均具有“真实性”特征。

三、日用产品设计方法

日用产品设计方法,是基于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融合形成的产品设计创新方法。设计师依据个人的设计素养,在日常环境中,选取与确定事物的心智模型相契合的事物,进行适度的融合来完成设计原型的构建。所选取带有无意识记忆的事物既可以是完整的产品也可以是符号。可供性理论的融入,提升了设计的“物化”质量。设计师通过完善产品设计任务,将用户感受到,却肉眼看不见的“价值”赋予“形态”。

(一)日用产品设计方法特点

1.共同性: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任务时,虽无法探知到每个用户的私人经历及主观感受,但通过对设计项目的使用人群进行无意识记忆探寻,使获取到的无意识记忆,成为设计过程中的核心素材。设计师最大程度获取每个人具有的“共同性”的特征后,依靠可供性理论所提供的“真实性”特点来进行形态的塑造和传达,进而完成形态赋予,做出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且带来良好体验,并符合用户内心期待的优良设计。

2.重叠性: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对设计项目进行足够透彻的了解和调研,在掌握在其核心的信息后,找出该设计项目与目标用户无意识记忆,产生关联的事物,并按照实际设计项目的需求进行匹配。当设计师确定匹配事物后,设计师以个人的设计素养作为指导,将可供性理论和无意识记忆进行适度融合,当融合完成后,其两者会成新的设计原型。新的设计原型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新特性和携带信息,与此同时,还会保留融合前两个事物中各自携带的原特征信息,这使新设计原型具有信息重叠的特性,从而具备三方面特性信息的重叠,见图2。

(二)在设计师职业驱动力指导下的设计分类

在设计师职业驱动力指导下的设计分类,主要分为委托性设计与非委托性设计,见图3。

1.委托性设计:委托性设计是设计师职业的主要工作,其目标是设计师应用设计技能,帮助委托方完成具体设计需求和设计任务。工作内容以委托方的实际需求为主要核心。

(1)委托性设计流程。委托性设计流程,见图4:①由设计师与委托方共同取得提炼的设计需求。②设计师对设计项目和目标用户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对设计项目进行充足掌握。③设计师对设计项目和目标人群进行调查和研究【10】,以获得针对设计项目的心智模型。④设计师根据设计项目的心智模型,依据可供性与无意识记忆,对与设计项目心智模型相关联事物进行匹配和筛选。⑤设计师筛选到匹配的事物,并提取出该事物的心智模型。⑥将设计项目的心智模型与选定事物的心智模型进行融合。⑦根据设计项目,设计师确定融合滑轨幅度。⑧得出新设计原型。

(2)基于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的日用产品设计方法实践。以花器削笔刀设计为例,设计流程见图5。①设计师通过与设计委托方确定对日常的削笔刀进行设计。②设计师对削笔刀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以及市场竞品、等一切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充足掌握设计过程所需的信息。③设计师通过掌握的信息,确定削笔刀的心智模型。④设计师根据削笔刀的心智模型,从自身专业素养出发,利用可供性和无意识记忆,对削笔刀心智模型相关联事物进行匹配。⑤因削笔刀的功能是使铅笔变尖,在刮削铅笔的过程中会产生像花朵一般美丽的铅笔屑,而花器具有展示花朵和装饰空间的功能,因此,经设计师的筛选和判断,选用花器与削笔刀进行匹配,两者之间达到相互契合的效果。⑥提取花器的心智模型。⑦将削笔刀心智模型与花器心智模型进行融合,在融合滑轨中得出:削笔刀为主体的花器设计、削笔刀和花器进行融合性的设计、采用以花器为主体的削笔刀设计。因为委托者发布的需求是日常使用的削笔刀设计,需要既保证其削笔刀的实际功能和本质,又同时具备花器的创新的特点,所以削笔刀和花器进行融合性的设计符合需求。⑧形成花器削笔刀的设计原型。⑨实现设计,见图6。

(3)花器削笔刀特点。花器削笔刀除了继承融合前削笔刀和花器所携带的正向信息和产品特点以外,也形成了自身的正向信息和产品特点,且花器削笔刀所产生的正向自信息对削笔刀和花器的原本携带的反向信息起到了一定的解决或缓解作用,对产品的优势起到了提升作用,见图7。

用户在与产品接触的过程中,通过可供性的发掘可使产品方便易用,同时随着产品传递出的无意识记忆,进而唤醒了用户的情感。该产品于2019年度A设计银奖等国内外众多设计奖项,受到来自专业领域的广泛认可。

(4)验证。在同一设计奖中选取获得相同奖项级别的两款削笔刀进行对比,如图8。

实验验证以设计功能的易识别性、设计的易使用性、设计的趣味性、设计的功能与趣味性的相关联程度、设计的新颖感在内的五个维度来进行评测实验。

本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0份。在填写有效问卷的270名被试者中,被试者的男女所占比例如图9、被试者的年龄层次分布如图10、被试者所从事职业或专业与设计相关所占比例如图11。

①问卷结果如下:

关于产品的功能可见性对比评:

花器削笔刀的使用功能可见性的平均值为5.70,详情见表1。

氧化锆削笔刀使用功能可见性的平均值为5.68,详情见表2。

关于产品的易用性的对比评测:

花器削笔刀的易用性平均值为5.65,详情见表3。

氧化锆削笔刀的易用性平均值为5.71,详情见表4。tl口

关于产品的视觉趣味性的对比评测:

花器削笔刀的视觉趣味性平均值为5.90,详情见表5。

氧化锆削笔刀的视觉趣味性平均值为3.86,详情见表6。

关于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的趣味性的对比评测:

花器削笔刀在使用过程中的趣味性平均值为5.75,详情见表7。

氧化锆削笔刀在使用过程中的趣味性平均值为3.58,详情见表8。

关于产品的新颖性对比评测:

花器削笔刀的新颖性平均值为5.96,详情见表9。

氧化锆削笔刀的新颖性平均值为3.66,详情见表10。

②优势分析

被试者为男性时的测试数据对比,见表11。

被试者年龄段在18-24范围时的数据对比,见表12。

被试者所从事职业或专业与设计相关时的数据对比,见表13。

通过将获取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后得知:通过本设计方法得出的花器削笔刀在易用性评分方面略低于氧化锆削笔刀,但在其他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通过筛选问题和条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在对比中当被试者为男性,或年龄段在18-24范围,或从事职业为设计相关行业和专业时,花器削笔刀在各项条件的对比中具有显著优势。

2.非委托性设计:非委托性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宣传设计师的个人专业水平、提升设计师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宣传设计师的个人魅力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该类型设计以设计师为核心,非委托性设计的主要设计任务体现形式是:探索性设计、筹划设计展览、概念性设计、参加设计研讨会议等形式。

当代设计师需要均衡發展,只有兼备委托性设计和非委托性设计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复合性设计的挑战。委托性设计为非委托性设计提供基础支持,非委托性设计为委托性设计带来更多的价值和合作。

人类在生活中会依照自身不同的预期需求层级,来进行日常中相应的活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本文采纳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的观点,即包括五个层级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1见图12。

(1)非委托性设计流程。非委托性设计类别设计流程,见图13:①设计师从信息群中筛选出“事物1”。②设计师对“事物1”自身特点以及使用环境、使用方式、使用人群等一切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和收集,以便充足的掌握设计信息。③设计师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得出“事物一”的心智模型。④设计师根据“事物1”的心智模型,采用可供性和无意识记忆的特性,从设计师信息群中匹配出“事物2”。⑤设计师确定“事物二”的心智模型。⑥在设计师个人素养的指导下将“事物1”的心智模型与“事物2”心智模型,选入滑轨两端的位置并进行融合。⑦进行“融合滑轨”,并根据设计师的个人意愿与个人素养确定融合滑轨的幅度。⑧得出新设计原型。

在执行非委托性设计的设计过程当中,指导设计走向的核心因素是设计师本身的设计素养。由于每个设计师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在非委托性设计的流程和结果,也会因为设计师的不同而体现差异。

(2)基于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的日用产品设计方法实践。以非委托性设计一香波刮削器为例,设计流程见图14:①设计师在自身信息群中筛选出削笔刀。②设计师对削笔刀的自身特点以及使用环境、使用方式、使用人群等一切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以便充足地了解和掌握设计信息。③设计师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形成削笔刀的心智模型。④在削笔刀的基础上,设计师利用可供性和无意识记忆的特性,感知到削笔刀在削笔时产生的“笔屑”非常的美丽,就像花朵的花瓣一般优雅和散发芳香。⑤因此设计师在其信息群中按照设计师自身的意愿进行匹配,判定“花瓣一般的固体香波”为匹配事物。⑥通过“花瓣一般的固体香波”的内在信息,设计师形成其心智模型。⑦在设计师个人素养指导下利用无意识记忆与可供性,将“削笔刀”的心智模型与“花瓣一般的固体香波”心智模型进行融合并确定滑轨两端的位置。⑧在融合滑轨阶段分为:以削笔刀为主体的固体香波设计、削笔刀和固体香波的共同融合性设计、以固体香波为主体的削笔刀设计。因为本设计属于非委托性设计,产品最后的选择走向完全取决于设计师自身素养和意愿,在本案例中,设计师将削笔刀和固体香波的共同融合性设计选定为新设计原型。⑨实现设计,见图15。

(3)香波刮削器特点。香波刮削器不仅继承了原有香波和削笔刀所携带的正向信息,也形成了自身的正向信息,且香波刮削器自身所产生的正向自信息对削笔刀和香波本身所具有的反向信息起到了一定的解决或缓解,体现出较大的设计价值,见图16。

用户在与产品接触的过程中,通过可供性的发掘可达到方便易用,随着产品传递出的无意识记忆,刺激了用户的情感,进而达到共鸣。该产品囊括了2018年德国|F新秀设计奖、美国IDA设计奖铜奖等国内外设计奖项,受到来自专业领域的广泛认可。

结语

基于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的日用产品设计方法的提出是基于产品设计语境下,为指导企业和设计从业者的日用产品设计实践提出新构思。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本设计方法正是基于可供性理论与无意识记忆形成,最大限度挖掘用户内心一直存在却被忽视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该设计方法涵盖了以设计师的职业驱动力出发的委托性设计与非委托性设计,展示了其广泛的应用范围且适用性强。本文介绍的设计的实例进一步佐证了设计方法的特点,经过与相同条件的同类产品对比,体现出较为显著的优势,因此确定在日用产品在设计的指导方面具有较大价值。设计方案达到令人满意的成效,证实了该设计方法在指导产品设计实践方面达到普适性。

基金项目:深圳技术大学研究生校企合作研究基金资助(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日用产品设计方法研究202022811801016),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2256003),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9GXJK172),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ybzz19007),深圳技术大学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用户体验设计课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參考文献

[1] GIBSON J J.The Perception of the Visual World [M] .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50.

[2] GIBSON J 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M] .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9.

【3】顾蓉,穆宝宁.Affordance认知探究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5.36(6):59-60.

【4】刘建军,宋明亮,可供性在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J】.美术大观2015.11):125.

【5】(日)后藤武,(日)佐佐木正人,(日)深泽直人.黄友玫译设计的生态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6] Schacter DL. Implicit memory:A new frontier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In;M.S.Gazzanigaed.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 Massachuset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5:815-824

【7】黎兵.语义分类任务中单一启动和探测条件下的启动效应【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8】冯建立.篮球可供性直觉与投篮准确性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9】(日)深泽直人.路意译.深泽直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0】曹阳,刘娟.浅析设计师与用户间心智模型匹配【J】.装饰2011:6(218):98-99.

【1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花器心智产品设计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绳结文创产品设计作品选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冥想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青花·木 产品设计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浅谈紫砂《蟠桃壶》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