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改变和意义

2021-03-11 23:37尹萍
天府数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尹萍

摘 要:黨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新课程的修订达到预期的目标,修订工作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严谨的科学论证;坚持紧跟时代要求;坚持继续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充实强化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设计能力。在有关课标中还体现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对课标中一些提法和表述也根据十九大报告做了规范。对比旧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有如下变化。

一、由“双基”转变为“四基”

(一)对“双基”的认识

2003年印发的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提出“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这种课程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将”双基”理解为基础的知识点和基础的解题能力,多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公式和定理进行简单的机械的练习.为了取得考试的高分,题海战术是多年来常用的提分方法.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甚至厌恶数学,忽略数学的应用性.其实这一现象是部分教师对“双基”较为狭隘的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双基”的理解应当有一正确的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基础是多重要素有机的结合,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

(二)对“四基”的认识

新课标中“四基”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是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而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有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模型的思想、数学审美的思想。人类从客观世界中得到书写的概念和法则是通过数学抽象,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的结论。通过数学模型,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数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数学的审美感受数学的简洁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对称性。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属于学生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是学生经历过数学活动之后留下来的经验、感受、体验和感悟。数学活动经验有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三)由“双基”转变为“四基”的意义

由“双基”转变为“四基”更好的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双基”更偏重与结果,而“四基”则更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二、对“四能”的认识

“四能”即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数学问题的发现通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跳过了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的环节,而且这些问题大多局限于课本,那些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很难被发现和提出。久而久之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抽象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很能力。新课表将培养“四能”作为教学目标。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学科素养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融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抽象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则是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数学建模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这一过程则需要学生具有上面提到的四种能力即发现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模型在科学、社会、工程技术诸多领域的作用,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改变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 因此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变化,根据课程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才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年1月第一版

3870500338212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