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压迫缝合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1例探讨及文献复习

2021-03-11 03:21林颖朱红鹰张晓蓉张铨富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缝线肌层宫腔

林颖 朱红鹰 张晓蓉 张铨富

子宫压迫缝合术(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UCS)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疗产后出血的新方法,其极大地提高了产后出血治疗的成功率,降低子宫切除率和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子宫压迫缝合术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有效等特点。临床医生在关注其治疗效果时,往往忽略其潜在的严重术后并发症。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例B-Lynch 缝合术后再次妊娠孕晚期发生子宫破裂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因“停经38+6周,腹痛2 h”于2017年5月27日急诊入院。孕2产1。患者2015年因“社会因素”在本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因宫缩乏力,行B-Lynch 缝合术预防产后出血,产一活婴,体重3 000 g,术中出血400 mL。术后1月余患者诉有腹痛症状,外院诊断“肠梗阻?”,予保守治疗后好转。本次妊娠过程平顺,无特殊不适。入院2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并逐渐加重,以上腹部为主。无阴道流血流液,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自觉胎动减少,急诊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 90 bpm,呼吸 20 bpm,血压109/70 mmHg。痛苦面容,神智清,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如孕足月状,上腹部宫底处压痛(+),无明显反跳痛,下腹部耻骨联合上2横指处见一陈旧手术瘢痕,长约12 cm,瘢痕处无压痛。专科检查:宫高35 cm,腹围93 cm,左枕前先露头,未衔接,可及敏感宫缩,子宫张力稍高,可触及胎体,胎心率140 bpm,宫口未开,先露棘上3指,胎膜存。入院急诊超声示:宫内妊娠,单活胎,未见盆腔积液,胎盘后壁无增厚,子宫下段肌层无局部缺如。入院胎监基线140 bpm,中度变异,无胎心加速及减速。入院后考虑腹痛原因不明确,子宫张力稍高,宫底部有压痛,不能排除胎盘早剥及子宫破裂可能,故行急诊剖宫产术。孕妇入手术室听诊胎心率正常,拟行椎管内麻醉,突感腹痛加剧,面色苍白,立即听诊胎心率60 bpm,测血压80/45 mmHg,脉搏95 bpm。考虑“胎儿窘迫、失血性休克”,立即改为全麻下急诊剖宫产。快速入腹见腹腔内大量积血块及暗红色血液,子宫前壁下段原瘢痕完整,子宫底部及后壁全层破裂,长度约17 cm,左侧子宫底部与腹壁致密粘连,羊膜囊包裹胎儿游离于腹腔内,胎盘完全剥离。以臀牵引助娩一活女婴,新生儿体重2 920 g,阿普加评分3′-9′-10′。子宫破裂修补前,见图1。分离粘连,剔除子宫破裂边缘瘢痕组织,行子宫破裂修补术。子宫收缩差,给予静推卡贝缩宫素100 ug,子宫体部肌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ug。清理腹腔积血块及积血约2 300 mL。腹腔留置引流管,术中总出血量2 800 mL。输入浓缩红细胞14 U,新鲜冰冻血浆1 400 mL,冷沉淀30 U,纤维蛋白原4 g,凝血酶原复合物400 mL,血小板1个治疗量。术后诊断:子宫破裂,胎儿窘迫,失血性休克,新生儿重度窒息,瘢痕子宫,孕2产2宫内孕38+6周LOA女单活婴剖宫产。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缩宫素促宫缩治疗。患者术后第1天予拔除腹腔引流管,第5天无不适主诉,腹壁切口愈合良好,准予出院。产后42 d复诊,母儿均预后良好。

注:子宫底部及后壁全层破裂,左侧宫底与腹壁致密粘连,予断开粘连带图1 术中破裂子宫图

讨论

本例子宫破裂原因分析:该产妇既往仅有一次手术史,即前次子宫下段剖宫产术+B-Lynch缝合术。本次手术中见子宫下段瘢痕完整,宫底及子宫后壁纵形破裂口,故考虑子宫破裂与前次B-Lynch缝合术直接相关。结合患者首次剖宫产术后1月出现腹痛症状,外院诊断“肠梗阻?”,予保守治疗后好转。以及本次术中见左侧子宫底部与腹壁致密粘连。考虑患者前次术后腹痛的原因可能为子宫肌层部分性坏死所致,宫底部坏死组织与腹壁形成粘连,瘢痕形成,再次妊娠瘢痕组织弹性下降,随着孕周的增大,瘢痕处裂开,故妊娠晚期发生自发性子宫破裂。幸运的是,该例患者的子宫肌层的全层破裂发生时机是麻醉前,立即给予改为全麻手术,避免了母胎死亡的不良结局。

本例患者所使用的B-Lynch 缝合术是子宫压迫缝合术的一种,也被称为背带式子宫缝合术。英国学者Lynch于1997年首次报道[1],该术式用于控制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良好,其一度成为子宫切除和子宫动脉栓塞的替代方案。其原理为机械性纵向挤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处于被动收缩状态压迫血窦;此外由于两条侧向绑带的压迫作用,减少了来自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分支的血供,从而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由于经典B-Lynch缝合术的缝线穿透子宫内膜进入宫腔,有增加产褥感染风险以及缝线从宫底滑脱的可能,为避免上述风险,各国学者在B-Lynch缝合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各式各样地改良,如2000年Cho方形缝合术(多个方块压迫缝合)、2002年Hayman缝合术(两条线两边缝合单股加压)、2005年Bhal缝合术(宫体部双重U形缝合术)、Pereira缝合术(环绕子宫四周的多重纵形和横形压迫缝合,缝线并不穿透宫腔)[2];2011年Zheng缝合术(双边双股加压结扎,宫底固定,缝线并不穿透宫腔)[3],以上这些改良B-Lynch缝合术依据有限的文献报道,确实改善了产后出血结局,但还需要更多临床数据的支持。此外,还有子宫压迫缝合术结合子宫血管结扎、血管栓塞、宫腔球囊及宫腔填纱治疗严重产后出血的报道,但因病例数有限,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以评价效果。

毫无疑问,子宫压迫缝合术在控制难治性产后出血方面高度有效,但其一系列术后并发症也逐渐被报道。术后近期并发症有子宫坏死(全部及部分肌层)、宫腔粘连、子宫积脓等,远期并发症主要有再次妊娠子宫破裂。据统计,至今国内外报道了9例子宫压迫缝合术后出现子宫肌层坏死的病例[4-12],其中3例为经典的B-Lynch缝合术;5例为改良缝合术,分别为B-Lynch缝合+2个Cho缝合,4个Cho缝合,Cho缝合+双侧子宫动脉结扎,子宫血管三重缝合+Cho缝合,双重子宫压迫缝合;1例为B-Lynch缝合+水囊压迫;预后分析:6例患者予子宫切除,其余3例给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患者再次妊娠分娩,坏死处的子宫瘢痕愈合后存在较高的破裂风险,但目前缺乏远期随访资料予以证实。Higgins 等报道[13]1例既往有B-Lynch缝合术史,再次妊娠孕足月因“产程停滞”行剖宫产,术中见子宫肌层三个垂直的的凹槽,该处的肌层稀疏、菲薄;因发生宫缩乏力,行人工压迫子宫控制出血,然而子宫底部凹槽处发生全肌层破裂。Saman等报道[14]1例患者既往有B-Lynch缝合术史,本次妊娠33周发生自发性子宫破裂,术中见宫底部3 cm×4 cm的缺损,位于B-Lynch缝合区域内。

本例患者既往剖宫产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但尚未达到难治性产后出血的诊断(胎儿娩出后短时间子宫大量出血,出血量>1 500 mL,药物治疗或保守治疗无效),考虑有迟发性产后出血可能,故行预防性B-Lynch缝合术。结局是避免了患者产后出血的发生,但再次妊娠却发生了子宫破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预防性使用子宫压迫缝合术,尚存争议。

本例患者B-Lynch缝合术后,再次妊娠孕晚期发生自发性子宫破裂,在国内实属罕见。为有效降低子宫压迫缝合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术中需减少子宫肌层受侵蚀、避免子宫肌层坏死。综合文献,总结有效措施如下:(1)选择结实、单丝、快速吸收的合成可吸收线,避免缝线侵蚀肌层[15];(2)缝合过程中,牵拉缝线时注意始终维持子宫压迫状态,防止造成子宫表面的切割损伤。且缝线牵拉切勿过紧,以免造成子宫缺血性坏死;(3)避免子宫底部中心缝合术;(4)尽量避免子宫压迫缝合与子宫血管缝合同时进行;(5)谨慎使用子宫压迫缝合术预防产后出血;(6)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术后并发症,尊重其知情同意权;(7)重视术后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产后注意患者腹痛主诉;异常阴道流血流液;产后42 d复查超声了解子宫肌层,尤其是子宫压迫缝合区域内肌层的厚薄及血流情况,如有异常需完善MRI检查。再次妊娠,孕前需完善彩超检查了解子宫肌层情况;妊娠晚期需进行子宫肌层影像学检查,如发现子宫肌层的不完整,建议行择期剖宫产术终止妊娠,避免发生子宫破裂。

猜你喜欢
缝线肌层宫腔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经阴道超声造影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松解术后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不典型宫腔粘连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漏误诊分析
超声宫腔水造影对宫腔粘连的评估分析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能实时监测伤口愈合的智能缝线
缝线抗议
五花八门话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