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2021-03-12 05:26陈君涛展金梅刘夏赵安学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问卷调查教育信息化

陈君涛 展金梅 刘夏 赵安学

摘 要:教育信息化对信息化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文章通过对海南高职教师基本信息、信息化教学意识的重要性、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需求及倾向和教师对信息化环境满意度等六个维度进行数据收集、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中青年教师参与调查比例较高且高度认同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实施能力略显不足,期望参与更多的信息化教学培训。针对分析结果,作者建议高职院校通过加强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依托学科特色开展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育等多途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4-0006-07

一、问题提出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阐明了“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的主张[3]。从中可知,教育信息化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而占据高等教育体系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已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的娴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成效,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成直接影响。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查,有助于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育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为了使获得的问卷数据客观全面地反映问题,发挥调查问卷的实际作用,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综合参考了相关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和文献参考资料,按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制订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问卷调查表》。该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可分为6个维度共计28道选题,其中单选题有25道,矩阵单选题有3道。6个维度分别是:①教师基本信息;②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情况;③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④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需求及倾向;⑥教师对信息化环境的满意度。

2.调查设计

此次问卷调查以海南省内高职院校教师为样本,主要采用在线方式进行调查。为了便于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笔者通过问卷星专业调查平台制作电子版的问卷,生成问卷调查链接,适宜在互联网下快速流转,便于参与调查的高职教师填报问卷数据。本次调查共回收201份有效问卷作为样本数据。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教师不限定性别、年龄、教龄、最高学位、职称和授课类型,以期收集到的样本数据具有广泛性、多样化的特点。

三、数据分析

1.问卷数据分析

(1)教师基本信息

从表1数据可见,男女教师比重存在比较大的偏差;年龄在40岁以下的教师占比较高,达到84.58%,表明中青年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年龄较高的教师有很大的差异;不同教龄的教师占比也存在较大的偏差,5年教龄以内的教师参与度较高;学位在学士及以上教师的比重高达96.02%,这与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有较大的关系;职称方面,教师占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中级职称者偏多;教师授课类型中,存在跨课程类型的授课情况,但总体上来看专业基础课类型的教师占比较高。

(2)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

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对教师在学习信息化教学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和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表2可见,本问卷调查被测的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意识重要性的认同度较高。

其中,在信息化教学意识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方面表示“同意”及以上的占91.04%,“不确定”及以下的占8.96%。在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方面表示“同意”及以上的占90.55%,“不确定”及以下的占9.45%。这两项数据说明信息化教学意识已经深入到绝大部分教师心中,深度影响着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在减轻了教学负担方面表示“同意”及以上的占82.59%,“不确定”及以下的占17.4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使用信息化手段方面表示“同意”及以上的占85.57%,“不确定”及以下的占14.43%。这两项数据表明,信息化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为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这间接影响到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潜意识。但是,对经常关注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理念、新模式表示“同意”及以上的占比为73.63%,表示“不同意”及以下的占比为26.37%,这与高职院校教师较少关注理论研究热点、洞察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有关。

(3)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质量。由表3可见,本问卷调查受测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一般。

其中,在是否能够对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整合方面表示“基本能”及以上的占87.56%,“一般”及以下的占12.44%,这与高职院校教师习惯于从网上寻找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但甄别和整合网上教学资源的能力不够有关。对是否清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相关理论方面表示“基本能”及以上的占43.78%,“一般”及以下的占56.22%。这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相关理论等知识点的掌握较为缺乏,这也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师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

在是否創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热情,提高课堂活跃度方面表示“基本能”及以上的占61.19%,“一般”及以下的占38.81%。在是否能挖掘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机会方面表示“基本能”及以上的占53.23%,“不确定”及以下的占46.77%。这两项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手段的灵活性较为欠缺,特别在课堂施教的时候,大部分教师不能灵活地运用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

(4)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同样,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由表4可见,高职院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较好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具体表现为:在是否能根据学习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施教,是否能够和同学、教师愉快地沟通与协作,是否掌握了教学干预的知识与方法,是否能掌握信息技术在制作、创造、研究、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评价等方面的知识等四个方面,表示“基本能”及以上的占比分别是52.74%、64.18%、51.24%和47.76%,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比分别是47.26%、35.82%、48.76%和52.24%。

(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矩阵单选题)

丰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提升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然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利用已掌握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技术和相关知识在备课、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在线作业与测试、在线答疑与网上指导、教学评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能较好地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但在在线作业与测试、在线答疑与网上指导、教学评价与反思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未曾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此类教学活动。

(6)常用教学工具的熟悉程度(矩阵单选题)

熟练使用常用的教学工具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从表6可以看出,受测教师对常用教学工具的熟悉程度较为乐观,大部分都能对信息检索工具、办公软件非常熟悉,“一般”及以上的占比分别为98.51%、99.00%,但对专业性稍强的工具如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类软件则明显偏弱,其中“不太熟悉”及以下的占比为16.92%。特别是对思維导图软件、有道云笔记等新的信息技术工具熟悉程度较低,其占比为31.84%。

(7)教师对所在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满意程度(矩阵单选题)

由表7可见,高职院校教师对所在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的满意程度为中等偏上。在校园网络建设情况、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电子白板、交互式白板)、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经费支持、信息化教学相关激励措施、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和现有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其满意程度在“一般”及以上各个选项的占比分别为86.07%、89.55%、81.09%、87.56%、83.08%和85.07%,满意程度在“比较不满意”及以下的各个选项占比分别为13.93%、10.45%、18.91%、12.44%、16.92%和14.93%。这表明,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中,校园网络的建设、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信息化教学改革经费的投入需要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8)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因素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总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表8的数据来看,教师在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访问资源不顺畅、资源下载受限制、教学配套资源缺乏、资源难以整合和资源难以搜索等原因,极大程度地影响到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热情,也影响到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这将不利于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利于巩固和强化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效。

(9)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需求及倾向

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需求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需要一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这些需求可以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中看出。从表9数据可见,受测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的层次不高,参加校级培训和没参加过的人次总和达到162,占比达60.22%,而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人次仅为18,占比为6.69%。从表10—12数据可见,教师对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理论知识等各个方面有着较强的内在需求,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课件制作技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PPT等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与提高、Office工具的高级使用、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处理和动画制作等方面的需求和渴望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有着强烈的需求,而对网络安全应用、访学支持、校本研修、发布标准规范和构建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的需求却较低。

四、问卷数据信度检验

本文对总体问卷调查样本数据,利用SPSS 22.0的克隆巴赫系数对数据信度进行检验。一般而言,克隆巴赫系数介于0~1之间,当系数大于等于0.7时,就表示信度较高,系数表明量表内部的一致性越高。在信度检验表中,各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是0.820、0.850、0.837、0.794、0.795,均大于0.7,且整体系数为0.899(见表13),这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五、结果分析

1.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的重要性认同度高

教师信息化的教学意识认同度对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尝试和改革有着内在的驱动作用。根据表14数据所示,从按年龄段来划分信息化对教师教学重要性的数据来看,40岁及以下的教师一般或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信息化对教学重要性的有169人,占总体样本的84.08%。不太关注或完全不关注的有1人,占总体样本的0.49%,41岁及以上的教师一般或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信息化对教学重要性的有31人,占总体样本的15.42%。

根据表15数据所示,从按教龄来划分信息化对教师教学重要性的数据来看,教龄在15年及以下的教师一般或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信息化对教学重要性的有184人,占总体样本的91.54%。不太关注或完全不关注的有1人,占总体样本的0.49%,教龄在16年及以上的教师一般或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信息化对教学重要性的有16人,占总体样本的7.96%。

从表14、15中的数值来看,在信息化对教学重要性方面,年龄在40岁及以下或教龄在15年及以下的教师积极关注信息化对教学的重要性;41岁及以上年龄段或者教龄在16年及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其对信息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关注度偏低。存在“技术不会用、技术不好学、技术不易学”的情形,因而出现“懒得用技术教学”的心态。这项数据表明,信息化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年轻教师的关注,也促进了年轻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这有利于深化和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改革的进程和步伐。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略显不足

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数据来看(见表3),大部分教师能对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能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挖掘线上学习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从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情况的数据来看(见表4),教师在“信息技术在制作、创造、研究、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方面得分偏低。这表明,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工具与手段去创作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后,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与教师交流协作、根据学习者特征因材施教方面显得能力不足。

从教师对常用教学工具熟悉程度的数据来看(见表6),大部分教师能较熟练地使用信息检索工具、办公软件、教学资源制作软件等工具,但是对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得分偏低。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几场培训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细心研究、长期训练的过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未经过系统和专业性的学习,这就导致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论知识,从而造成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实施能力的欠缺与不足。

3.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期望较高

从教师对学校信息化环境满意度的数据来看(见表7),受测教师所在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网络情况、软件技术支持及相关激励措施的整体情况较好,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音响、电子白板和交互式白板等。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设备的操作和运用,还需要结合現有教学资源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需求、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等自身信息化短板补齐的期望尤为高涨。

六、结论及建议

1.注重教育信息化理念改革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向深度和广度变革和发展的过程,势必会带来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也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其中,教师教育理念的革新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决定了其信息化背景下施教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因势利导,在培育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学习。

2.以“双师型”教师培育为契机,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为高职院校培育高技能、高水平的教师指明了方向,也确定了高职教师队伍发展的定位。在当前智慧教育背景下,构建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结合优势特色专业、地域毗邻的创新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共同探索信息化教学方式,切实、有效和可行地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共创共建共享共用,推进教师教学共同体的发展,扩大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受益面,促进“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创新制度的顺利实施。

3.依托学科特色开展教学技能培育

各高校开设的专业和学科不尽相同,专业之间和学科之间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异同。因此,在整体提升各专业、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之前,势必要先有针对性地依托学科特色重点,提升该学科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育信息化核心素养,并逐步开发适用于不同学科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4]。既做到重点培育、扶优立强,又能串点成线、以线带面辐射各专业、各学科,兼顾全局。

4.以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为引导,深入学习教改理念

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比赛为契机,抓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教师组建学科团队、特色团队和优势团队,邀请校外团队入校指导和宣讲,开设专题技能培训班。鼓励教师依照参赛标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深入学习教改内容,弄清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筛选、整合和运用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创设符合教学规律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

5.完善信息化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信息化整体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完善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支撑为前提条件,才能彻底根除传统教学环境下主要使用电脑、幻灯片、电子讲义等工具,换之以“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平台和工具,采用同步在线教学、共建共享共用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和授课渠道。

6.打造优势教学资源,鼓励应用多元化教学软件

发挥教学比赛获奖者领头雁的作用,组成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参照教学技能竞赛的高标准,依靠学科特色打造特色教学资源并推广至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App或软件,借助各类网络课堂开展混合式、交互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从而在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技能的应用[1]。

参考文献:

[1]吴刚.高中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6.

[2]芮鸣.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9.

[3]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Z].

[4]李雨潜.“互联网+”背景下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16(7):87-91.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问卷调查教育信息化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