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不是你爸

2021-03-12 03:34李少威
南风窗 2021年2期
关键词:被劫持反垄断小哥

李少威

2020年的经济事件当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平台经济反垄断,巨头们有所收敛,至少言行上肯定变得低调了许多。

平台反垄断,对于普通人而言,至少有几个效果。

一是减缓了机会集中的速度。

一方面是经济大环境不太好,数年的新常态下,水涨船高的普惠效应已经削弱,叠加去年的疫情导致的全球消费和贸易衰退,生存变成了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机会迅速集中,互联网平台经济几乎囊括了所有有利可图的商业领域,从而把越来越多的人变成简单劳动的从事者—比如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使得生存机会的竞争加剧。

二是有利于削弱生活的被动性。

一个平台,既卖东西,又做消费贷,甚至可以帮你达成第三方贷款,就会增加诱惑力。诱惑的结果是,人们对金钱的定义改变了,从劳动报酬变成了数字,如果是劳动报酬,我们就会倍加珍惜,如果仅仅是数字,那么就可以等闲视之。

今天的中国,负债人口肯定是历史之最,原因就在这里,在平台上,随时都有一种声音在提醒你,借款是轻易而随意的。重复一个观点:很多负债累累的人原本不必负债,很多人生大有可为的人原本不必丧失希望,这是被我们的调查研究所证实的。

三是削弱生活被劫持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负债的目的有两个:解决迫切困难、渡过眼前难关,或者对有希望的事业进行风险投资。除了这两个,其他的基本都包含剥削因素。现在很糟糕的问题就是,多数人的负债既不是因为有困难,也不是为了投资。

是因为被劫持。

今天很多人一辈子都要给平台打工,实际的打工,或者因为负债而打工,而且还是被迫的。

被动负债就是一种生活劫持。不管把动机解释得多么美好—让每个人都能被金融触达之类—我始终不相信,归根到底,最后是生活被商业劫持了。以前都是说房贷—一辈子给地产商打工,现在想来这还是幸运的,因为你是主动的、有预期的、甚至有收益的。今天很多人一辈子都要给平台打工,实际的打工,或者因为负债而打工,而且还是被迫的。

以上三个效果,普通人应该是期待的。

有些事情,最后总要收拾残局,平台反垄断,多少算是收拾残局的一种介入。方式见仁见智,诉诸规则容易占据道义主动,问题是以前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规范这些事情的规则和经验。你看看美国的反垄断史,就会明白反垄断始终都是一個政治时机问题。按照规则办事没错,今天也是这样,但规则自身是死的,什么时机、谁让它活跃起来,谁来增加一些新内涵,就是个学问。

一切否认经济、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联系着政治的观点,都是脱离实际的。

很多人都在想象中生活。

一种是热衷想象的庸人。比如有人随时可以借钱给你,而且不管你的还款能力,你就觉得我终于可以开始做一个上流人士了,因此挥霍无度,最后负债累累。

另一种是一直喜欢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精神孤儿。他们看到那些事实上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借到了钱,然后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就欣悦无伦,把平台叫作妈妈,或者爸爸。美化和崇拜财富和地位的拥有者,这是亚当?斯密这位市场经济的道德学家早就指出的人类心理倾向。

平台不是你爸。回到现实,看看你爸,你会发现,他的样子按照当下的价值观,远远不是高富帅。你爸,是那个始终关心你,愿意帮你还平台贷款乃至裸贷的人。

他说爱你,你听着很烦,平台说爱你,你听着悦耳。你中了某种圈套,什么圈套,下次再说。

猜你喜欢
被劫持反垄断小哥
送炭小哥联盟
快递小哥偷自己包裹,这是什么操作?
古代也有外卖小哥
快递小哥:我们很累
中国的知识产权反垄断政策——互用性、简评与对策
浅议“区域”的反垄断问题
知识产品搭售及其反垄断规制探讨
安全不能“被劫持”
评博弈论在反垄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