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内涵与特征

2021-03-12 03:40钟鼎恒丁建军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涵习近平特征

钟鼎恒 丁建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球视野和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内涵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明确目标,慧眼识才;以德为先,体系育才;完善机制,良方聚才;由党管理,善于用才;营造氛围,雅量容才。其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继承与发展相统一;自主与开放相统一;制度与文化相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科技创新人才;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1-0010-0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校研究生文化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2018299);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开放性课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背景下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IWHS20182043)。

作者简介:钟鼎恒,江汉大学科学研究处讲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丁建军,江汉大学爆破与爆炸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我党重视科技人才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一系列问题,为我国培育、造就、凝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内涵

1.明确目标,慧眼识才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1],对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结合现实来看,虽然“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3],这既表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缺乏,也表现在当前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协同的不均衡。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与选拔工作,表示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4]。青年是国家的未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青年人才不断迸发创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两院院士和广大教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提携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不断发现、培养、举荐青年科技人才。

2.以德为先,体系育才

习近平总书记将“以德为先”视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原则,并提出要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引导科技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着力弘扬科学道德。科技工作者要在提升学术水平的同时塑造高尚品德,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坚守学术道德,避免因短期功利性目的影响科研创新的长期发展,引发学术失范甚至学术不端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育路径有着体系化的思考。他认为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6],“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7],“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8]。科技创新只依靠个体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3.完善机制,良方聚才

科技创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大量凝聚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提供现实保障。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广泛吸引各类我国亟需的科技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9],并不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其消除后顾之忧,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例如,对不涉密的重大项目,只要签订合同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海外人才完全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用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吸引他们加入。

4.由党管理,善于用才

要想使用好科技创新人才,首先得解决人才管理的归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10]。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强保障。对于科技创新人才要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用好三类人才。一是用好科学家。要为科学家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让其在专业研究领域内对选题、研究设计、实施路径等有更大的自主性,激发科学家的创造灵感。二是用好科技人员。科研人员的学术造诣虽不如科学家,但群体数目远大于科学家,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是科技创新事业的中流砥柱。“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11],使他们同时享有光辉的荣耀与物质利益回报。三是用好企业家。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2]社会的技术需求可以通过企业家来推动实现。“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并不是发明家,但他们是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13]例如,华为高端旗舰芯片麒麟990系列的研发成功,就离不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的大力推动。1991年,华为就成立了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从事通信技术、AI芯片、基站芯片等领域的基础研发,为后来的手机芯片、操作系统的研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在激励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需通过制定合理的财产及收益保护办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成果与合法收入,免除他们在组织、推动创新征程中的顾虑,进而全力投入创新事业之中。

5.营造氛围,雅量容才

只有营造宽松、良好的创新氛围,科技工作者才敢于创新、安心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深谙科学技术创新的规律,才提出要以“容才的雅量”[14]放手使用科技人才,赋予科学家更多的自主权,“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15]。从科研选题和实施的角度来看,让科技工作者依据研究需要自行决定技术路线与资源调配。从科研经费的角度来看,让科研经费为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是囿于经费的开支与报销。从科研评价的角度来看,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遴选标准,以动态评价取代静态评价,建立多元化的分类评价体系,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特征

1.继承与发展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是前人理论与思想的创造性继承。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6]毛泽东同志说:“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17]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8]的重要论断,他的“双尊”人才思想表明了对知识、人才的一贯重视。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才培养、发展置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许多表述及其蕴含的思想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新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是对当前历史形势的客观性研判。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科技创新将对国际政治格局、全球经济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到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人民的生活福祉,他表示:“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19]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8月,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6年9月,被称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2017年3月,中国深海滑翔机“海翼号”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由美国保持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3米的世界纪录;2018年10月,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2020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这些历史性的成就提升了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20],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逻辑性发展。早在河北正定任职时,他就重视人才工作,创新工作机制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在担任总书记后,他明确指出了科技创新人才对于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促进作用,提出要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21],并多次强调人才培养机制“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22],“避免急功近利”[23],“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24]。这些论述科学地阐述了人才、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特征。

2.自主与开放相统一

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自主培养尤为重要。钱三强院士曾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如果连人才培养都做不到独立自主,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将难以实现。历史证明,单纯借助外界力量不可能建设好我国的科技事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了我国工业领域的156个(后增至166个)建设项目,派驻了大量专家与科技人员指导我国工业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破裂,1960年苏联召回专家,废除合同,并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科技人才培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那时起,我们就意识到,要想实现科技水平的提升,就得依靠我们自己的科技实力和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其中,要“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5]。一线创新人才是活跃在科技创新工作的基层实干家,只有培养一线创新人才,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真正占领行业的制高点。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未来建设者,要靠一代代人艰辛探索、接力奋斗,使其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理念与他提倡科技创新人才开放引进的态度并不矛盾。他多次提到要主动创设优越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将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的经验用于“招人聚才”,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心态聚集高水平的留学人员与外国专家。早在30多年前,担任厦门市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就积极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参与组建了我国首家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并为厦门机场的扩建争取到科威特政府1800万美元的贷款;为探索建设自由港,曾率课题组赴新加坡考察,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相关政策;为建立经济特区金融体系,组建了我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正是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让他理性地认识到开放与发展的关系,并将这种经验运用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上。由此,自主培养与开放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观不是截然矛盾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3.制度与文化相统一

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用以切实改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他多次提到要在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各方面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各类政策,保证科技创新人才的良好发展。2018年2月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2018年7月出台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则指出,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彰显了国家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和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的决心。2019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指出,本着充分放权、放管结合、协同推进的实施原则,将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试点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科研氛围,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2020年3月,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针对科技评价活动中“只数数量和影响因子、不看论文质量”“重国外期刊、轻国内期刊”等不良导向现象,提出了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若干措施,推动科技人才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这些创新体制机制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权,激发了他们的科研热情与潜力,有利于他们乐于科研,勇于创新。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充分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精神,注重发挥制度优势,助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时常常引经据典。他在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时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6]他还十分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提出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防止短视对人才長期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因素,并希望科技创新人才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鼓励科技创新人才“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刻苦学习,提升自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发挥先进制度的力量,兼以良好文化的熏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又一鲜明特征。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殷切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随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不断推进,培育、造就、凝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为指导,在实践中探寻继承与发展相统一、自主与开放相统一、制度与文化相统一的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2][3][4][5][6][9][10][11][13][14][15][25][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20][24]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2).

[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1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2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2).

[2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2).

[2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2).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内涵习近平特征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挖掘习题的内涵
抓住特征巧观察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