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

2021-03-15 13:51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1年2期
关键词:剪接体谱仪拉索

1

近日,由清华大学李赛实验室和奥地利纳米制图公司、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学技术大学伊万·维奥拉团队合作的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问世,首次用影像化方式为大众揭开了新冠病毒的真“像”。这一成果再次让李赛成为科研圈的“顶流”。

2020年9月,李赛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课题组合作解出世界首个完整新冠病毒真实结构,被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审稿人称赞:“这项工作展示了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完整新冠病毒形象,这也是使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方法解析完整颗粒结构的一次绝妙的应用。”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世界级重大成果,让李赛成功“上镜”。但李赛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马上带领团队投入到第二期科研中。新冠病毒结构的进一步影像化,为下一步的大众科普奠定了基础。

2

2月1日,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曹原又发《Nature》,这是这位出生于1996年的中国天才少年在《Nature》上发表的第5篇论文。2018年3月5日,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论文,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论文。

对此,曹原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导师曾长淦表示,曹原开创了一个领域,2018年的两篇论文是‘从零到一’的创新,后面的工作是在此之上的推进。他相信曹原的能力。“曹原还是很清醒的,很低调,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屏蔽掉外界的声音,专心在自己的工作上面。”

SCI-TECH

CREATES

CHINA

3

北京时间2021年1月29日,西湖大学教授施一公研究组在《科学》发文,首次报道了“神秘”的次要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标志着该团队在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上迈出关键一步。

该结构第一次展示了人源次要剪接体的组成及其对稀有内含子的识别机理,首次揭示了次要剪接体的催化中心以及活性位点,并且通过结构解析鉴定了次要剪接体的全新蛋白组分,揭示了它们对次要剪接体及稀有内含子剪接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是施一公研究组继2015年首次解析世界上第一个剪接体结构、2017年解析第一个人源剪接体结构之后,再次成为世界上首个解析了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团队。

4

1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团队基于“藕断丝连”这一自然现象,研制出了一种可用于手术缝线的仿莲丝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纤维。其特有的纤维素纳米纤维网络和仿生螺旋结构为该材料带来了独特的“可拉伸、不回弹”的力学性能,为其在高端手术缝线领域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团队将2架无人机空中编组,通过光学中继,在2个相距1千米的地面站之间实现了纠缠光子分发,验证了多节点移动量子组网的可行性,标志着量子网络向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6

2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研究团队在《Cell》上发表研究长文,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对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是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进展。

7

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自2021年起,面向全球招收不超过100名中学阶段具有突出数学潜质的学生,由世界一流数学大师授课、组织研讨。该计划拟采取“3+2+3”从本科至博士贯通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数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该计划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者,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表示:“古时霍去病北征匈奴,曾以八百骑兵突击千里,破敌于漠北。我希望通过这一计划,能在基础科学领域培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八百铁骑’。”

中国航天2021首飞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2021年1月20日0时2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天通一号03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发射入轨后将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共同构成天地一体化移动通信网络,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8次航天飞行。

大科学工程“拉索”开启超高能伽马辐射发现之旅

2021年2月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项目首篇科学论文在《中国物理C》正式发表,标志着“拉索”正式开启超高能伽马辐射的发现之旅。

研究人员利用“拉索”的平方公里阵列(KM2A)子阵列首批数据测量了标准烛光——蟹状星云10 TeV(万亿电子伏特)以上的伽马射线辐射,由此检验了阵列关键科学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平方公里阵列对蟹状星云超高能伽马辐射的观测显著性超过了14倍标准偏差,大幅超过此前的实验结果,表明“拉索”已经成为国际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

“拉索”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针对不同的科学目标,“拉索”设计了三个子阵列,其中平方公里阵列覆盖“拉索”三个主要科学目标中的两个,即超高能宇宙线起源和宇宙线物理,主要测量10 TeV以上伽马射线。

中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正式运行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2021年1月16日发布消息称,日前,中国首套具有长期、定点、智能剖面观测功能的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简称“三锚平台”)在中国东海海域成功布放,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的观测阵列。该设施的投入运行结束了中国近海海域缺少长期、定点、实时进行剖面水体观测设施的历史,增强了东海站的组网观测能力,提高了观测参数的丰富度,将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作用。

据介绍,三锚平台是目前国内首套直径最大、观测参数最全、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综合观测和试验平台,研制目的是解决中国近海剖面水体观测数据难以长期、定点、连续获取的难题,是观测技术方面的一项创新性应用工程。

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成功出束

2021年1月26日8时39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多物理谱仪成功出束,中子束流与预期相符。多物理谱仪是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也是CSNS第一台合作谱仪。该谱仪的成功出束标志着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的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

多物理谱仪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这对国内外加工的关键部件研发和安装带来严重冲击。谱仪建设团队和各合作单位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国内首台12m3中子散射真空腔的研制工作。多物理谱仪将主要用于开展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集中在长程有序且局域无序材料、长程无序且中短程有序材料的结构分析测试,将在我国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生命科学、纳米等学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和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提供重要研究平台支撑。

广州“世界第一跨”成功合龙

2021年2月3日上午,中国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明珠湾大桥合龙。大桥成功创下“三主桁钢桁拱双层桥”最大跨度世界纪录,主跨达到436米,超越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问鼎“世界第一跨”。

大桥作为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标性建筑,未来将在广州主城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广州南站之间形成高速交通走廊,实现30分钟直达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心区。

在近3年的建设时间里,大桥建设者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共申报国家专利30余项、国外专利3项以及20余项发明专利及科研成果,多项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下图为即将合龙的明珠湾大桥。

猜你喜欢
剪接体谱仪拉索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新型X波段多功能EPR谱仪的设计与性能
手缓解拉索优化设计
RNA剪接“分子时钟”精确原子模型
鸡BRD2基因及其剪接体的克隆测序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基于Casper和Simulink的射电谱仪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斜拉桥断索分析中破断拉索位置的参数分析
清华大学破解剪接体精细三维结构并揭示其工作机理
剪接体,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应该颁给它
VOF法在斜拉索风雨激振数值模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