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建议 ?

2021-03-15 05:28喻均林龙国光
商场现代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宜春重点企业

喻均林 龙国光

2019年宜春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2687.57亿元,其中锂电产业、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建材产业、食品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化工产业等八大重点工业产业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300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达71%,创造的利润总额超过196亿,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3%,是名符其实的重点产业,为宜春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当前全球新型冠状肺炎大流行和贸易保护主义双重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宜春“十四五”期间重点产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宜春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重点产业的涵义及其特点

1.涵义

重点产业是指由于某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创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当地劳动就业的主要贡献力量,当地政府为推动该产业持续发展,将其列入重点产业,并从政策上予以扶持。

2.特点

根据重点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它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市场前景好。市场前景和需求是重点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前提条件,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成败。若没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即使政府对其加以扶持,最终也只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只有该产业具有现实或潜在市场需求,产业才会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2)技术创新空间大。重点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产业技术水平决定的,若技术创新空间不大,将会面临发展后劲不足,最终将逐渐萎缩,直至淘汰。因此,重点产业在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的同时,一般具有较大的技术创新空间。

(3)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关联性主要指这些产业对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这种辐射会通过扩散效应和转移效应而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产业关联度越高,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越明显,才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因此,重点产业一般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在区域内会形成较强的产业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4)区域比较优势强。之所以会成为区域内的重点产业,是因为与区域内的其他产业相比,该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

(5)政策导向效应明显。被当地政府列入重点产业后,政府会出台一系列支持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资金、土地、技术以及税收等各个方面予以扶持,以推动该产业持续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效应。

二、宜春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宜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划,宜春重点发展的产业应包括十项:锂电产业、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建材产业、食品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化工产业、旅游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前八大产业为工业产业,旅游业和数字经济为第三产业。

1.重点工业产业

(1)锂电新能源产业

宜春储藏着世界上最大的锂云母矿,具备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产业链基本完整,基本形成了从锂矿原料采选到碳酸锂生产到锂电关键材料再到锂离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基本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条,具备打造具有更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基础;创新平台健全,人才、技术优势开始凸显,已建立锂电新能源产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优势技术创新团队、江西省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已成为全省锂电产业人才最为集中的基地,将为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相对于产业规划远景与发展潜力,当前的资金与人才供给仍显不足,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主要集中在采矿、选矿、锂盐制备以及电池材料的生产等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价值贡献度不高,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协作配套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的采购与销售均两头在外,并没发挥产业集群应有的优势。

(2)医药产业

宜春医药产业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樟树和袁州区两个省级医药产业集群,其中樟树医药产业集群是“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和国家级产业基地。药品品种齐全、品牌知名度高,单品销售过亿的品种近二十个,企业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建立了江西省首个中药质量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医药产业体系完整,建立了从中药材加工、中药制造、化学药品生产、医药装备、医疗器械,到印刷包装、研发、检测、物流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但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与医药大市的地位不匹配。由于创新平台建立时间短、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关键医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较弱,自主研发的产品较少,没有具有顯著竞争优势的自主产品。

(3)电子信息产业

宜春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括绿色储能电池、锂电池、光伏、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等产品,其中绿色储能电池产能居全省之首。宜春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其中高安绿色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许多企业的产品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技术领先性。但主要产品的前后关联度低,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产品分散,形成各自单独的市场;产业中没有形成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属于中低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具备国内技术领先、竞争力强的产品。

(4)装备制造产业

宜春装备制造产业具有传统优势,底蕴厚实,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建筑机械、药品机械、化工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电机电工电气、机械零部件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拥有江特电机与华伍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精特新企业,多家企业建立了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许多企业的生产已完成智能化改造。创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如宜工牌轮式装载机、山花牌凿岩机、华伍、江特等,多家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但产业规模在全省排位不前,没有形成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匮乏,核心竞争力不足,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产业内各产品之间的关联度低,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效应度低。

(5)建材产业

建材产业是宜春第一大产业,以陶瓷、玻璃、水泥为主,尤其是高安陶瓷被列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示范产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由于宜春具有丰富的石灰石、高岭土、粘土、瓷土、长石、石英等非金属矿种,且品质优,为发展建材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目前宜春陶瓷建材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建设有铁路专用线、陆路口岸作业区、国检中心、实训中心、会展中心等配套设施,吸引了其他陶瓷产区转移的陶瓷生产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宜春。但面临环保压力大,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产能过剩、扩张受限,另外,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且产品比较低端、附加值不高,在行业内缺乏竞争优势。

(6)食品产业

宜春食品产业主要包括粮油饲料加工、饮料酒品制造、果蔬加工、糕点糖果加工、调味品、禽蛋类加工等,由于农业基础条件、自然环境好,宜春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众多,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拥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称号的产品,产品利润率高,贡献值大。但相对于基数庞大的食品生产企业而言,规上企业不多,产业聚集度不高,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仍停留在产业链的后端,生产较为粗放、传统,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由于食品生产涉及的监管部门较多,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平台。

(7)纺织鞋革产业

宜春纺织鞋革产业以纺织与鞋革为主,纺织集中在奉新、鞋革集中在上高,高安、袁州与宜丰等略有分布。纺织与鞋革都拥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纺织与鞋革都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上下游协作能力较强,纺织产业已形成原料-纺纱-织布-染整-制衣产业链,鞋革产业从鞋机、包装标志、五金配件、鞋胶、泡绵到成品鞋基本齐备,尤其是奉新的纺织产业先后获得“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差别化纱线基地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地区”、“中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地区”等荣誉称号。但纺织鞋革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当地劳动力人口的外流,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用工荒,要么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制约了产能的发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另外,纺织产业的产品结构单一,以化纤针织纱线产品位于产业链上游,附加价值低,下游规模较小的服装企业与上游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不匹配。

(8)化工产业

宜春共有8个化工园区,产品以盐业、烧碱、碳化钙、化学农药、涂料、化学试剂等为主,形成了江西蓝恒达、江西晶昊盐化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晶昊盐化公司技术先进、产品高端、生产链条完整,拥有采卤、热电站、产品包装、编织袋和纸箱生产线等配套体系,还拥有国内技术较先进、单套生产规模较大的制盐装置,年产100万吨的纯碱项目填补了江西工业无碱的空白。但宜春化工产业产品分散,关联度不高,除盐业外其他产品较少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强。另外,环保压力大、安全隐患多、融资压力较大,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

2.旅游产业

宜春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全市上下狠抓旅游业,全力打造“月亮之都、禅宗圣地、温泉之乡”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宜春以“硒”温泉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在全国甚至全球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多年连续举办“月亮文化节”活动,宜春5A级明月山景区已在全国树立起一定的品牌。但宜春高端景区不多,成熟景区较缺乏,目前只有一家5A级景区,由于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原因,在国内市场辐射力有限。

3.数字经济产业

宜春數字经济产业定位高端,根据《宜春市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要求,着力把宜春打造成赣西片区大数据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重点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智慧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够为传统生产型企业提供从生产到运行的全流程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中小企业在资源、能力、信息共享方面的深层应用,加快大数据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但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大,资金供应有较大难度,项目进展缓慢;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引进数量不多,当前企业间协同效应不强;项目建设前期,较为侧重于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引进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与当地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不高,尚未发挥有效的产业智能化技术服务。

三、“十四五”期间宜春重点产业发展战略

根据上述宜春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规划,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要求,“十四五”期间宜春重点产业的发展应重点把握以下战略举措:

1.重视总部经济,撬动百亿级制造企业的总部入迁

特大型企业的总部经济具有极强的辐射效应与产业聚集效应。为发挥特大型企业总部经济的虹吸效应,要根据宜春现有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下大力气、创造一切尽可能的条件撬动一至两家百亿级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总部迁入宜春,尤其是要将目标瞄准具有超强影响力的世界五百强或国内百强企业进行招商,以带动现有相关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而宜春作为长三角、珠三角的后花园,存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优势,随着沿海城市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逐年攀高,大型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创造满意的营商环境,大型企业总部的后迁是有可能的。

2.打造锂电与铷铯矿产资源一并发展的格局

宜春锂云母中铷铯储量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是我国铷铯矿产品的主要来源。铷铯具有独特的性质,在许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用途,不但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催化剂、特种玻璃、生物化学及医药等传统领域,还在磁流体发电、热离子转化发电、离子推进发动机、激光能转换电能装置、铯离子云通讯等新兴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铷铯属于国内新兴产业,当前尚未完全产业化,尤其是在储量最为丰富的宜春,从事铯铷生产的企业仅有少数几家,宜春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发展锂电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铷铯产业,坚持宜春矿产资源经济发展实现“两条腿走路”,尤其是要加大铷铯加工的技术引进力度,为宜春矿产资源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3.以温汤硒温泉和洪江氡温泉为支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宜春温汤以硒温泉而著称的健康养生产业享誉全国甚至全世界,但由于地域狭小、出水量受限,发展空间已几近饱和,而与温汤相邻的洪江拥有新开发的氡温泉,是一种新型的健康养生温泉,但它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可以考虑借助温汤的人气与声誉,联动开发洪江氡温泉,拓展宜春健康养生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宜春的“双稀”温泉,除了作为正常的养生项目吸引游客、凝聚人气外,政府更应将其作为“引智入宜”的一个支点,通过各种方式将全国知名的科研院所搬迁入宜或在宜新建,使宜春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智慧城市、研发创新中心,通过智慧产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可以引致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商招商,借助当地企业产业链上的资源优势招商

“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一贯做法,但招商引资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商”招来。为能够将“商”招至宜春,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转变招商引资的思维方式,不仅要盯着宜春之外的“商”,还要想到宜春之内的“商”,有时通过宜春内部的“商”可以招至更多外地的“商”投资宜春。因为宜春本地不少企业是国内乃至国际知名企业产业链上的供应商或客户,可以通过它们牵线搭桥,推介国内外知名企业布局宜春、投资宜春,在原有产业合作的基础上,直接在宜春延伸新的产业链,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5.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策应周边省份自贸区的发展

综合保税区是指批准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自贸区则是指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它是保税区的升级。截至2020年9月,全国共设有21个自贸区,其中江西周边省份已全部设有自贸区,宜春应主动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以策应周边省份自贸区的发展,争取成为继南昌、赣州、九江之后全省第四个综合保税区,一方面宜春重点产业的产品可以通过综合保税区进入自贸区,扩大产品出口,实现更大的创汇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境外企业在综合保税区进行转运加工、生产和配送,进一步推动宜春重点产业的发展。

6.强化北向发展战略,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加速宜万同城融合

万载撤县改区是宜春北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扩大中心城区、打造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为加速拓展中心城区的发展速度,在宜春市与万载县(撤县建区)的连接连动中,应强化宜春城区向北发展战略,提前在两地之间布局重点新兴產业,加速宜万同城的融合,提前推动万载撤县设区后的宜万一体化。

7.扩大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产业发展内循环

宜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西临长株潭城市群、东靠大南昌都市圈、北近武汉经济圈,着力打造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因此,除了要深入分析、掌握宜春重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劣势外,还要深入了解周边区域经济圈的产业特点。“十四五”期间,要积极寻找周边区域产业与宜春重点产业发展的匹配性与协调性,尤其是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赣西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赣西区域一体化的要求,挖掘与新余、萍乡的产业合作空间,实现宜春重点产业赣西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增强对周边经济圈的辐射性,反向带动宜春重点产业的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李子彪,李少帅.产业链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创新合作发展[J].技术经济,2017(10):38-46.

[2]张辉,闫强明,唐毓璇.“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及合作路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1):75-83.

[3]段文鹏,牛德强,张懿.鲁台经济及产业合作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3-71.

[4]陆远权,蔡文波.产业扶贫的多方协同治理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20(1):17-27.

[5]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喻均林(1975- ),江西宜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龙国光(1971- ),江西宜春人,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宜春重点企业
四月轻语
宜春吟
存在感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