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

2021-03-15 05:32刘明昊
创作评谭 2021年2期
关键词:巴赫金亚文化群体

刘明昊

如今网络已经成了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以及交友的重要途径,而随着这一方式的不断进化,催生了各类网络亚文化的诞生。其中依靠各社交平台所产生的“梗文化”,也已经进入了网民的日常交流中。“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成为约定俗成的、代表某种特殊含义并能引起知情网友共情的相关概念及其衍生符号。随着不断地使用与传播,这些概念与符号最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新媒体时代,“梗”是建立在新媒介情境基础上的网络亚文化现象。什么是亚文化呢?英国社会学教授斯图亚特·霍尔认为亚文化是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那些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兴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亚文化是和主流文化相对应的。网络亚文化不仅在分散自由的网络空间中体现了时代动态和社会情绪,也是表现广大民众对自身话语权的主动掌握,是他们拒绝“被代表”的强烈呼声。

一、“梗”现象的事件源头及情感指向

“梗”和网络流行语不同,流行语可以是某个具有喜剧效果的口头禅,或者运用“谐音梗”来谐谑调侃,并且通常是固定的。而“梗”不仅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表情、音频、图片来表达信息。“梗”所指向的不仅是趣味性,更是背后的事件态度甚至是某种意识形态。“梗”通常是动态的,因为网络群众的参与而生发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网络中频繁更迭的“梗”现象,总是以简洁又诙谐的方式反映社会现状和时代情绪。比如以下的例子:

“真香”是出自《变形记》里面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家庭时撂下狠话,后面又被打脸的搞笑情节。当时王境泽看到自己住的地方是穷乡僻壤,便决定用绝食的方法逼迫节目组将他送回城市去,并且放狠话说:“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但是仅仅几个小时后,实在是饿得不行的王境泽只能在农村家庭吃饭,边吃还边说了句“真香”。“真香”的用法就是:通常表示某个人决定不做某事之后,没过一会就反悔了。它表达的意味是当你将自己放在对象的高处,你以傲慢不屑的心理来满足自我优越时,往往会被现实因素所颠倒。这种自我与外在事物的位置变换,也是当代人所共有的不安和调侃。

最近从高校学生中流行的“内卷”这个词,它是从英文单词involution翻译而来的。与之相对应的是evolution,也就是“进化”,还有revolution,也就是“革命”。进化和革命都是表示社会向外的发展或变革自我,而“内卷”其实就是一种停滞、衰退或者退化的模式。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当代很多年轻人都用“内卷”一词来表示学业或工作上的内部竞争激烈。而“打工人”这个“梗”更是青年人的一种发泄和自嘲。“打工人”,泛指一切为了生活辛苦打拼的體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和之前流行的“社畜”一词很像。这一词语不仅是劳动者对自身的嘲讽,对社会阶层压力的焦虑,还是一种对生活的勉励。一句“早安!打工人!”表现了当代年轻人习惯用反鸡汤的自嘲方式来反抗现实生活的压力。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的带有悲观、抑郁、低沉情绪的言语“梗”。比如近些年的“废柴”“葛优躺”“我太难了”“人间不值得”等等。“废柴”一词源于粤语,与“废物”“无能”是同义,是青年人自嘲不想努力、不想上进的意思。“人间不值得”来源是脱口秀演员李诞发微博说“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在广泛传播中人们以为这句话是抱怨人间不值得我们努力活着,但其实李诞本人解释道,它的意思是只要你努力付出过,那么不管结果如何,人间都不值得我们不开心,我们都要学会释然。众多类似的“梗”看起来是表现当代青年人的沮丧颓废,但当我们张口把这些颓废语言娱乐化和自嘲化后,得到了心理上的发泄和安慰,仍会在实际中继续工作。

二、“梗”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

弗洛姆认为,“一个社会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会培养人们适应这种社会需要的特定的性格结构”。这也表明某一特定时代的群众性格结构有着相同的逻辑和特征。某个“梗”之所以有广大的群体基础,就说明这个集体有着跨越性别、年龄、职业的共同的心理暗语,正是这种相同的心理暗语才会打通我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梗”的传播也是这些情绪心理的弥漫:

孤独与认同心理。用“梗”会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我们的孤独感。勒庞在其《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说过:“当他们变成一个群体,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念头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或不可能变成行动。”[1]一些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梗”只有拥有共同经历的人才能明白其中之义,“梗”强化了他们的群体认同。当我们起初看到这个“梗”以诙谐有趣的方式表达着自身的处境,我们便会在网络空间里得到来自无名者的安慰和理解。随即我们点赞评论,并转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又通过别人对自己朋友圈的互动来获得一种群体共有的感受。“梗”就这样传播了。当我们参与了“梗”的表演和传播时,我们会有和网络同步的感觉,有走在相互理解的群体之中的感觉,仿佛自己不再孤独。

宣泄情绪心理。在生活中我们是沉默者,但在网络中隐匿了身份称谓时我们就会放松自在地表达情绪。网络空间的宣泄更多也是一种群体宣泄,当我们从个人到集体,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情绪扩大化和合法化,仿佛有着为集体发声的正义感,如此个人宣泄就会过渡到集体声音,直至成为时代情绪。比如“卷”这个“梗”就是表达了我们的位置焦虑感,在有限的内部空间中,我们的任何劳作都只有在量化比较时才会有效,在内卷的旋涡中我们都处于被追赶的状态。年轻人频繁使用这个“梗”,一方面是宣泄焦虑,另一方面也是在呼吁体制内部的改革和人才资源分配利用的合理化。

网络狂欢心理。狂欢和狂欢节源于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研究。巴赫金探讨了中世纪“低俗”或通俗文化对宗教和封建政治文化的关系,并把狂欢化定义为以各种语言幽默形式和展现组成的一个无边的世界,属于一种民间狂欢的幽默文化和戏仿文学。狂欢语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各种类型的粗话,二是仪式景观,三是喜剧式的语言创作。巴赫金说,狂欢化语言是一种丰富的、能够代表人民大众复杂统一的狂欢节世界感受的语言。[2]巴赫金把狂欢节视为一个所有人都积极参加的生活。网络狂欢语言会因民间智慧制造出妙趣横生的“梗文化”,民间智慧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愈和自娱,“梗文化”就是我们通过自嘲反讽来达到自愈,自我挖掘笑点编成段子来达到自娱。

表演心理。从之前的“名媛拼单”“梗”到最近的“凡尔赛文体”“梗”,体现了“用梗人”在努力塑造自己高端优越的形象,满足虚荣心从而实现自我想象。豆瓣上有一个对“凡尔赛”的定义:是一种表演“高级人生”的精神。所有展示出来的“高级人生”“贵族生活”都是表演出来的。网络上先是对这种故作表演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但随之流行成“梗”,就将这种表演夸张化和趣味化,通过编撰凡尔赛文体来增加日常生活的趣味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凡尔赛文体”梗的出现和流行体现了我们的表演潜意识,想通过谦虚低调的语气讲出自己的优越成果,引起别人的羡慕和夸奖,从而实现自我形象管理。

当然,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新鲜趣味感使得“梗”现象更新速度快。当这些“梗”一是过于频繁使用,二是被无范围无底线地使用时,人们就会自动摒弃。比如“打工人”这个“梗”本是辛苦奋斗的劳作者的自嘲和安慰,但当很多人遇到些日常小事就喊道“打工人太难了”,或者网络评论说某一穿着奢侈品牌服饰的某明星是勤劳打工人时,这个词已经远远不再是最初的意味了。群众对其失去兴趣和耐心时,这股流行也就成了老“梗”,不再被人提起。

三、从繁荣的“梗”现象反观当下现状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会带来物质资本层面的富裕充足,保证舒适自由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种新型不自由,即人们丧失否定性、批判性,变成单向度的人,顺着社会洪流不假思索地单向度走着。看似是自由多声部的社会,但其实只是虚假需要和虚假意识。在当代社会,物质资本取代了历史上的宗教、理性、道德而成了新的“上帝”,我们再一次被主宰。网络“梗文化”的狂欢繁荣,大多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单纯趣味调侃,一种是发泄焦虑不满等情绪。前者是虚假无味的流行,这个被废弃后又会产生新的“梗”,它只是充斥着我们生活无聊的缝隙,不会成为生活的主体。后者也是对社会规约的顺从,抱怨发泄只是想要恢复内心的平衡,当我们符合社会的要求有了自身的位置后就又会满足愉悦。

后现代具有解构传统、消解一切神圣之物、主体身份呈现多元性与流动性、认同趋于琐碎化等典型特征。我们当下的网络社会就是以解构严肃、解构苦难作为乐趣。解构就是磨平,就是消解它的独特性。在当下大众看来,如果把过多的事情独特化、神圣化,会给生活增添规则和禁忌。相反,如果把它们降解为平滑生活的一部分,会更加轻松自然。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以戏谑玩笑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失落沮丧。

弗洛姆在微观心理学层面分析了当下社会的精神状况。他在《逃避自由》这本书中认识到,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和摆脱孤独的需要同时存在,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不得不逃避自由,这也体现了现代人生存的两重困境。而网络的迅猛发展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二者之间的分裂和矛盾?人们在网络中用匿名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熟人社会,寻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快感。但同时这种自我又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寻求相同观念相互安慰的陌生人群体,“梗文化”就是在这种群体中得到分裂式传播。网络文化就是人们既想要独立自由,又渴望集体安全感的体现。换个说法就是,网络空间是我们主动选择群体的平台,我们不再是因社会身份而被置放在某个圈子,而是能通过共同的兴趣话题、共同的心理状态聚集在一起,从而在实践层面和心理层面改变我们的当下生活。

总之,“梗”是建立在新媒介情境基礎上的网络亚文化现象。“梗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文字、图片、视频等“梗”背后的事件原型和情感指向;二是网络群体在传播“梗”时所共享的集体心理;三是网络“梗”的繁荣所表现出的社会状况和问题。大众文化看起来像是社会洪流的表层,但其实它扎根于本土民间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所以我们也能通过对“梗文化”的分析来一窥当下的社会心理和时代问题。

注释: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王浩宇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21页。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13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巴赫金亚文化群体
狂欢生活中的亲昵化人际关系建构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调查
中间群体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