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外显性别角色与内隐性别角色的关系

2021-03-16 01:57申可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

摘  要 本研究利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问卷(CSRI-50)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分别测量外显性别角色和内隐性别角色,并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性别角色和内隐性别角色之间不相关,即相互独立。本研究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对外显性别角色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从而导致了外显性别角色和内隐性别角色的分离现象,并提示发展内隐性别角色研究的一些方向。

關键词 性别角色;内隐;外显;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B844.2

一、研究背景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与自身性别相符的行为规范,包括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特质,分别代表两类具有不同适应价值的人格特征。对于性别角色的结构探讨由来已久,早期研究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一个一维结构,男性化和女性化分别位于两极,个体位于维度上的某一点,性别角色与自身性别一致的个体最健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心理学家对性别角色的结构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高的男性化特质和高的女性化特质,这类“双性化”类型才是理想的性别角色;也就是说性别角色是一个两维结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根据这一双性化理论,Bem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SRI)[1]。国内的性别角色量表也大都基于双性化理论,如早期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2],以及近期刘电芝等人重新修编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3]。

然而,这些自陈式量表测量的是性别角色的外显结构,结果易受社会赞许、自我掩饰等主观因素影响。由于社会认知除了受意识控制的外显加工过程,还有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内隐过程,所以只考察性别角色的外显层面而忽略内隐层面是不合适的。自从Greenwald提出经典的内隐联想测验(IAT)[4],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许多研究结果发现,内隐和外显的结果并不一致,两者互不相关并出现分离现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性别角色的内隐结构,并分析内隐和外显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重庆某高校内随机选取98名大学生被试,数据预处理时删除错误率高于20%的被试13名,剩余有效被试85名。年龄在17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21岁,标准差1.98;其中男生39名,女生46名。

2、研究工具

(1)外显测量

尽管Bem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被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量表中的词汇易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词汇内容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考虑到文化因素和时代变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刘电芝等人最新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3]。该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男性化量表(16个项目)包括领导力、男子气、理性、大度四个因子;女性化量表(16个项目)包括同理心、女子气、勤俭心细三个因子;中性化量表(18个项目)不参与计分,只起到干扰作用。量表本身信效度良好,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和0.84,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以BSRI为效标得到的效标效度分别为0.84和0.83[3]。施测时要求被试根据与自己符合的程度,对每个形容词在1-7之间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符合程度越高。

(2)内隐测量

本研究采用Karpinski和Steinman 于2006年提出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5]来测量内隐性别角色。SC-IAT是对经典内隐联想测验(IAT)的一种修正,适用于单一目标对象,它的信效度和灵敏性类不低于IAT,是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良好测量工具。内隐性别角色的测量分为两个SC-IAT程序,分别测量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这两个程序基本一致,只是使用的性格词分别为男性化特质词和女性化特质词。为了防止性别因素的干扰,在实验过程中不将词汇贴上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标签,只告诉被试这是两批描述性格的词汇。性格词来自CSRI-50,男性化特质词和女性化特质词分别有16个;自我词和非我词分别有10个,词汇内容参考蔡华俭的研究[5]。

下面介绍实验程序的具体内容,SC-IAT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24个练习和72个正式测验。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将性格词和自我词分类在A键,非我词分类在L键,为了预防形成反应偏向,性格词、自我词和非我词以7:7:10的比率呈现,以致 58%的正确反应在左键,42%的正确反应在右键。第二个阶段的任务是将自我词分类在A键,性格词和非我词分类在L键,自我词、非我词和数学词以10:7:7的比率呈现,以致 42%的正确反应在左键,58%的正确反应在右键(如表5所示)。每次反应后都会跟随一个150ms的反馈,分类正确屏幕中央会出现绿色的“√”,分类错误屏幕中央会出现红色的“×”。

3、实验程序

全部实验程序在计算机上完成,被试首先填写性别角色量表,随后依次完成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2个测验程序均采用E-Prime2.0软件编写,练习阶段的数据不参与统计,测验阶段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测验之间可以休息,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

三、研究结果

1、内隐效应和测验信度

计算SC-IAT分数:删除反应时低于350ms或高于3000ms的数据,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替换为所属组块的平均值并加上400ms的惩罚;将不相容任务(测验2)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任务(测验1)的平均反应时,再除以所有正确反应的反应时的标准差,所得数值即D值,代表内隐效应的大小。

为了检验内隐测验的信度,本研究将每个内隐测量数据平均分为三份,每份数据中相容任务(测验1)和不相容任务(测验2)各包括24个试验次数,然后分别计算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最终每个内隐测量下都产生3个差值。根据这些差值计算出,男性化特质内隐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2,女性特质内隐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6,两者均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

2、外显和内隐测验的差异检验

对外显和内隐结果进行性别差异检验,并报告性别差异的效应值(d),具体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内隐层面上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效应值小于0.1,说明这一差异可忽略不计;外显层面上男性化特质的性别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效应值偏大(接近0.5),说明不同于内隐层面的情况,外显层面上男生的男性化特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3、外显和内隐测验的相关分析

内隐和外显结果的性别差异情况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性别角色的内隐和外显结构存在分离现象。为了检验这一假设,对内隐和外显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只有外显男性化特质与外显女性化特质显著正相关,内隐和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见表3)。

四、结论与讨论

内隐测验可直接测量无意识层面的内容,代表个体的真实想法;外显测验易受社会期望的影响,个体为了迎合社会规范往往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导致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的相关程度降低。由于性别角色问卷采用的均是正性词汇,为了迎合社会期望,被试容易出现“装好”倾向,导致男性化和女性化两个维度的得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同时差异检验发现,内隐层面上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外显层面上男性化特质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男性化特质显著高于女生。这些结果提示一种可能:社会期望可能对内隐性别角色表达存在抑制作用,导致外显性别角色与内隐性别角色之间相互分离。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角色定位,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角色。社会对男女性的角色定位不同,导致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往往存在性别差异。传统社会将女性的活动集中于家庭内部(如哺育、做饭、提供情感支持),这些活动相关的技能、动机和价值观就组成了女性化特质;男性则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如尋求资源、交换商品),从而形成相应的男性化特质。本研究中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的差异之处体现出了这一社会期望的影响作用:虽然内隐测量中男性化特质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女生自我报告的男性化特质显著低于男生,说明女性的社会定位仍局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这一社会期望阻碍了她们内隐男性化特质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Bem, S. 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 42(2), 155–162.

[2] 钱铭怡, 张光健, 罗珊红, 张莘.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 心理学报, 2000, 32(1), 99–104.

[3] 刘电芝, 黄会欣, 贾凤芹, 龚茜, 黄颀, 李霞. 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 心理学报, 2011, 43(6), 639–649.

[4] 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 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6), 1464–1480.

[5]Karpinksi, A., & Steinman,R. B. (2006).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1), 16–32.

[1] 作者简介:申可(1992-),女,河南新乡人,河南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助教,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河南警察学院青年项目"公安院校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HNJY-2019-QN-10

1572501705378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家校合作进行小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辅导与研究
复杂理论视角下性别角色与外语成绩的关系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的性别特征:自我参照实验范式的检验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现象调查与对策
《天香》中的性别角色倒置
在旅行中成长
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