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时期”广府首饰的艺术风格的流变与成因*

2021-03-16 12:48杨晓旗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洛可可珐琅首饰

胥 璟 杨晓旗

(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一、概况

历史上的广州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城市,也是一个海上贸易发达的城市,特别是从清代康熙至光绪200年间,广州的手工业发展最为繁盛,十三行时期的手工艺品更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一时期的手工艺品品种繁多、精美华丽,最终的流向大致有两个去处,一是远销国外,成为享誉世界的外销器物,并对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二是上供清廷,成为珍藏大内的宫廷贡品,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和若干上流社会人士的需求。

二、十三行时期广府首饰风格流变

1.西风东渐

西方元素的出席。十三行是清代唯一与西方各国交流的门户,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手工艺人来说,广州的手工艺人最早接触西方文化,他们勇于接纳西方文化,在许多创作风格上都引领着社会风潮。首当其冲的是来自西方的首饰创作题材,包括西方的宗教故事、生活场景、植物花卉等,其中宗教故事题材最为多见,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的《贝雕镂空最后晚餐图挂件》,这是一件海外回流的饰品,题材来源于西方的宗教故事《最后的晚餐》。其二,是传自欧洲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大卷叶写生花卉和贝壳等西方图案,多用对称或均衡的组织形式,广人称作“洋花”或统称为“西番莲”。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的银錾花卉纹镶紫水晶手链,累丝西式缠枝花纹以一朵或几朵为中心向四周伸展枝叶,上下左右对称均衡,精细繁缛,充满西式洛可可风格的韵味。

繁复构图的极致。十三行时期始,欧洲纹饰图案在广东工艺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有卷草番花、大卷叶写生花卉、西洋建筑等,以及带有“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纹饰,这些纹饰的广泛应用带来了首饰装饰构图得越来越繁复,这一时期审美取向繁缛而纤细,喜爱满饰,少留空白,端庄厚重,华丽大方,常用的花丝工艺也更倾向于追求工艺的难度与视觉的繁复华丽。如东莞博物馆藏清乾隆时期18K金累丝龙凤纹镶象牙雕花卉纹手链,累丝龙凤花纹造型生动、工致精细、繁而不乱,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建筑雕刻的影响,隆起较高,层层叠叠甚至趋于立体。

彩色宝石的流行。欧洲彩石工艺品随着珍异商品输入广州,如芙蓉朝珠、芙蓉石手钏、益达联手钏就是用进口彩石在广州加工制成,洋玛瑙、水晶、青金石等彩石也是在广州进口后,就地加工成传统工艺品,再销往各地。珠光宝气是十三行时期以及之后清代首饰的主要特色,首饰材料大量取用翡翠、珊瑚、碧玺、蜜蜡、紫英石、茶晶、青金石,中期以后又有钻石。如故宫博物院藏清金镶珠石兰花蝈蝈簪,选用白玉、珊瑚、猫眼石、茶色水晶分别琢成灵芝和花卉等图案。一只蝈蝈落在花间,身嵌上等蓝宝石一块。寓意“国泰民安”。

2.兼容并蓄

传统纹样的延续。中西交融是十三行时期首饰最突出的特色,一方面仍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龙凤、植物、动物、吉祥寓意的纹样丰富多样,人物与生活场景较前代则增多了,越来越彰显强烈的个性色彩。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海外回流的清骨雕仕女彩绘镜,以传统仕女图作为镜的装饰图案,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这也是当时西方社会的关注点与兴趣点。另一方面吸取了西方的各种风格元素,如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清代象牙雕天使人物故事图信插,信插头部左右对称镂雕基督教天使形象,正面雕刻中国传统花鸟人物纹作装饰,中西两种题材的纹样同时出现在一个物件上而毫无违和感,结合得和谐而融洽。

社会功能的多样。十三行时期的首饰较前代演变出更多的社会功能,一方面由于朝代民族的更替,清代内廷有很大一部分首饰是依据满族的文化习俗而设计的。如清代流行的钿子、扁方、指甲套、扳指等首饰式样都是根据满族流行的头型、蓄甲的习惯,善拉弓骑射而设计的。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首饰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不断渗透、融入其中,中西文化出现了大融合的局面,比如西方商人青睐的胸针、手表、名片盒、鼻烟壶等,工匠们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特色,使其更加新颖和华丽,一度风靡整个欧洲社会。

制作工艺的巅峰。十三行时期的首饰既继承传统的工艺,也被其他艺术及海外文化所影响。除了前代流传下来的锤揲、錾花、拉丝、累丝、掐丝、炸珠、镂空、焊接、范铸等,清代还发展了“点蓝”“点翠”新工艺。更重要的是,中西贸易及文化艺术的交流将欧洲的一些先进技术和传统工艺也传到广东,这些技艺代表了当时欧洲最高的技艺水平,广东匠师们在虚心学习和认真钻研下,很快掌握了这些先进技术和工艺,不仅如此,还把西方的技艺用于本土的传统工艺中,实现了传统工艺的创新。广州珐琅工艺,玻璃工艺,象牙工艺、玳瑁工艺、琥珀工艺,珍珠宝石工艺都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手工艺。

三、风格流变的成因

1.国外因素

文化的传入与碰撞。文化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人文环境对其的滋养,十三行时期西方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首饰艺术视觉繁复,追求一种精致、轻巧、纤秀的艺术理念,似乎有西方洛可可艺术之风,其缘由来自18、19世纪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随着中外贸易不断地外销到欧美国家,掀起了崇尚“中国趣味”的社会风尚。18世纪正是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趣味”的引进促进了洛可可艺术的多样化与繁荣,两者融合后又通过海外贸易的往来回流中国,所以我们能够在西方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手工艺品中能够找到许多的“中国元素”;在十三行时期首饰设计中也能找到巴洛克、洛可可纹样。

西方材料、技艺的引进。西方文化的传入同时也带来了新型的材料和工艺,迄今为止已知的清代广东工艺的基本品种和技术基础,都受到欧洲工艺的不同程度的外来影响。例如十三行时期及之后的清代宫廷首饰就是以彩色宝石的广泛应用著称,而大部分彩色宝石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除了新型的材料之外,还有西方的先进工艺,例如广州錾胎珐琅就是受到外国錾胎珐琅的影响,淡雅色调与18世纪欧洲立没季斯和德国科隆錾胎珐琅类似,铜板上减地填珐琅烧成做法也接近欧洲錾胎珐琅。新型的材料与工艺不仅作为一种材料资源与工艺技术引进,还包含着对蕴含当地的民族文化内容的外邦文化观念的引进,随着时间的延续,引进的文化内容也被新的文化环境所选择和改造,逐渐形成了十三行时期独有的新装饰形式和多元文化内涵。

2.国内因素

来自宫廷的采购。清代经济逐渐繁荣,帝王的宫廷生活无不奢靡铺张,宫廷审美风尚也逐渐转向追求奢华艳美的装饰,炫耀性是当时宫廷及上层社会审美风尚的显著特征。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三年下谕旨,令粤海关贡进洋货消费品,[作为对外贸易的物流中心,十三行为皇家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珍奇洋货。清宫后妃的诸多戒指、手镯、簪子等金银制品中,有“宝华足纹”“粤海昌兴”“粤东新长兴足金”等戳记,这些都是广东的老字号。这种审美取向的转变以及大量的内廷需求,使得广东匠师开始对西方奇特的艺术形式、造型和先进的功能进行模仿、仿造,但更多的还是改造,在众多的广东贡品中,绝大多数首饰是中西造型、风格、材料、工艺等结合的产物。

南北方工艺的交融。十三行时期,广东地方官员除了进贡各式各样奇珍异宝土贡、洋贡,还进贡大量的能工巧匠,从康熙朱批奏折中可知康熙五十五年两广总督杨琳派潘淳、杨士章等四人进入内廷珐琅厂效力。不仅如此,广东牙匠也是乾隆时期造办处牙作的主力军,宫廷的象牙雕刻工艺基本上由广东牙雕工艺变化而来的。广东工匠心思灵活,善于把握新鲜事物,对变革要比一般人更为敏锐,他们往来于宫廷与民间之间,把宫廷中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带出皇宫带入民间,通过自己的手艺将新鲜事物、不同的工艺融合到本地传统的首饰中,既保留了传统的形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广州的掐丝珐琅,从现存实物观察是与北京掐丝珐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但与内廷、北京、扬州等地掐丝珐琅相比,不仅有自己的特点,且其精美程度更胜一筹。

四、结论

十三行时期清代的首饰内承明代的世俗情怀,华丽、浓艳、精致,外受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工整、细腻、繁缛,融汇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出特殊历史时期独特的艺术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时代审美特征,也表明了以广东工匠为代表的开放、包容、自信、务实的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洛可可珐琅首饰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17世纪 洛可可艺术风格 繁复与浪漫
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
绝代风华下,一抹洛可可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首饰的数量
珐琅器之画珐琅
新首饰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