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诚电影灾难叙事下伦理主张的独特性

2021-03-16 12:48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利己主义新海利己

武 洁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2016年新海诚导演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上映后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好成绩,三年后的《天气之子》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在保持原有高水平动画制作的情况下依然有着不错的票房成绩。

《你的名字。》与《天气之子》有着相同的灾难事件作为故事背景,新海诚将现实发生的灾难作为灵感呈现在电影中,两部作品受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处处体现了物哀美,即外部物体被赋予了主观色彩,从画面中便能感受到情绪的生发。伴随着这样的影像风格,《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关注的并不是传统灾难类型片中事情突然来临时人物在整个过程所做出的选择与应对的办法,而是重点描述人物做什么事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灾难与灾难发生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你的名字。》相比较,《天气之子》没有选择普世的价值观作为结局,看似是人物年少自私抑或是逃避责任的心理,实际上可以说是导演新海诚所独有的利己主义伦理观的显现。

一、灾难叙事下利己主义的表现及原因

新海诚的电影被认为是“世界系”的故事,按照东浩纪的说法为:“‘世界系’作品的特征在于,男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被直接和‘世界的存亡’这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跳过社会关系的种种中介。”他的最新作品《天气之子》,可以说是标准的“世界系”框架。帆高作为《天气之子》的主体人物,和电影中的其他人物是在灾难的背景下机缘巧合“相遇”的,这种“相遇”可以说是西方哲学上马丁·布伯强调的“我—你”关系,只是帆高所表现的种种举动不仅仅是布伯所“强调自我与他者遭遇的‘之间’关系,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引入一种精神性要素,那就是完全由他者出发而导致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就是我对他者的责任。”所阐发的责任将我与他的划分不再拘泥于主体间不可调和或介入的关系中,反而把属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拉进同一个阵营里,营造了新的只有“我和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事件的推动者自然是电影中的主体人物——帆高,他对阳菜的责任显然影响了整个影片结局的走向,他的选择可以说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

这里的利己主义指的是“人的利己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管别人的利益,利己是对的,只是这个利己应该是与别人利益无关的利己,应该是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利己。”帆高做出解救阳菜的选择时,没有损害阳菜的利益,而是将阳菜划到自己的世界中来,从而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倾向。叙事主体帆高既想要使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又尽可能地没有损害到其他人的利益。因为按照电影的设定,东京原本就是一片海洋,如此一来,帆高的选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面对必须牺牲重要的人换来世界正常社会秩序的困境中,他的抉择是对主流话语的一种拒绝,即“个体的价值并非只能通过对于资本主义逻辑下的秩序的献身来得以实现。”

《天气之子》的设定把阳菜和天气推到了非此即彼的地步,以至于帆高不得不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后者在这件事上成了绝对的主体。站在利己主义的角度上来看,帆高的选择是“为自己”的,他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倾听自己的心声,因为喜欢阳菜才不愿意失去她。帆高所关心的问题看似是他要不要为了得到晴朗的天气从而放弃救阳菜的机会这个一般意义上推动人物行为发展的事情,两个行动之间不得不做出显而易见的带有结果性的动作,实际上,他关心的是自己为了其中一件事做出行动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帆高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阳菜的需求。但是主体单方面的下定决心并且在行动之后是离不开他者即阳菜配合的,一件事情中,只有他者的存在,主体的行动才有意义,从而进一步突显“个性”。这样,事件的主导者帆高与他者阳菜同属一个阵营,两者之间便有了共同的利益关系,帆高的决定是“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他者”。

如果说新海诚三年后的《天气之子》将利己主义的思想借用帆高之手明显地表达出来,那么《你的名字》则相比较前者而言在结局上的处理显得隐晦一些。在全知视角里,故事讲述的是三叶通过泷提前得知彗星会落到小镇上进而想办法避免这一自然灾害的经过。而从泷、三叶以及三叶的两个同学的角度来说,他们所做的却都是自己的事。表面上看,泷救了小镇上很多受到彗星影响的生命,实现大团圆结局的特别设定,实际上,他更想拯救的是三叶以及与他发生过亲近关系的三叶周围人的性命,以确保他所在的同一个阵营与世界的人相安无事,从而达成自身带有的利己主义倾向的目的。所以,“从客观上来看,利己主义完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每一个人只需要为自己而行动,这些行动造成的结果最终合在一起就是‘事情本身’”。事情最终得以实现,小镇没有无辜的居民伤亡,便是三叶等人做好了为自己的事情,自然转变成“为他人”“为大家”,最终得到圆满大结局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天气之子》是对《你的名字。》在叙事处理上的一种关于普世价值观的回应,不如用利己主义的观点来思考两部影片的相通之处

二、灾难叙事下利己主义的最终归属

新海诚电影所刻画的主人公大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少男少女在青春期所面临的孤单与无助、烦恼与反抗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天气之子》和《你的名字。》中所设定的父辈身份的缺席,让原本应该得到家庭教育的少年们直面社会的规训,从年少无知的小世界一跃到成年人的大世界中,尽显人物在大环境中的格格不入。

《天气之子》尤为明显地展现了主要人物皆是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尽管没说明离家出走的原因,一心想要来东京闯荡的帆高,未成年的身份既无法继续上学,也不能找到正规的兼职工作;同样是未成年的阳菜姐弟,相依为命,不得不伪造了年龄勉强维持生活;圭介和夏美叔侄二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随意的把家里当作公司,有报道就写,没有可能就面临毫无收入的情况。灾难叙事的背景给电影中的人物身上增加许多社会责任的厚重感,这就“要求个体做出能够维持社会按照希冀中的模样运行的抉择”,具体内容就是帆高不再倔强的执意留在东京,回家继续完成学业让父母安心;阳菜姐弟各自继续学业并接受社会的抚养;圭介不再抽烟,配合警方的工作,做一个能通过审核抚养女儿的父亲;夏美能有一份体面一些的工作等等。帆高、阳菜代表的少年没有受到家庭教育的约束,与早已步入成年人社会的圭介和夏美叔侄相比,宏大灾难事件所隐含世界观的神化、权威化、合法化的本质便极其突出了,两种人物都有各自利己的选择摆在面前,正因为他们之间面临的问题不同,又交织着不一样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利己观才能在相辅相成中得以实现。

诚然,电影中人物的利己主义倾向再往前一步,可能发展成完全为了个人利益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这种私心在没有伦理道德及法律的管控下,肆意张狂,后果不堪设想。能阻止它发生发展且在关键时候担当一定责任的就是国家。国家的工作“就作为一群个体的个别性这个极端来看,一般说来是双重的:一方面保持这些个体作为人,因而使法成为必然的现实,然后促进其原本是每个人自己照顾的、但绝对有共同方面的福利,保护家庭和引导市民社会,另一方面把这两者和力求独自成为中心的个人的全部意向和活动引回到普遍实体的生命中去。”比如,《天气之子》中的警察其实就是国家的代表,帆高在救阳菜的情节转折点上,警察最终还是保障了帆高这一救助他人的权利,没有继续追赶叙事主体从而使其接受之前违背社会秩序的处罚。《你的名字。》里国家的代表则是三叶从政的父亲,最终,身为镇长的父亲被三叶劝服才同意引导全镇居民紧急疏散,避免灾难造成的小镇居民的伤亡。

两部影片也都出现了比较偏激利己观的象征,《天气之子》的那把枪与《你的名字。》中三叶和朋友制造的炸弹爆炸事件,两者在电影所描绘的现代社会里,是有些突兀的。它们自然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人物为了达到自己一时的目的所做出违反社会秩序与妨碍公务人员工作的事。此时,国家的代表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是把他们从个别极端的角落拉回到普通人的世界,成为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普遍性的社会中的一份子,同时也让社会恢复它原有的运作规律。

三、结语

新海诚的电影具有浓厚的日式审美元素,在思想表述上亦有着自己十分个性的见解。他借人物所阐释的利己主义是一种全面、辩证的合理性观念,灾难叙事的前提不仅突出了人物独有的特性,还让这些特性在保持自身不变的情况下维持社会意义上的普遍性,以国家为后盾,试着解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也可以说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绝对的矛盾冲突,在电影中努力寻找一种中和的解决办法,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注释

①王钦.社会的“强伦理”与“世界”的“弱伦理”——论新海诚《天气之子》[J].中国图书评论,2020(4):29.

②黄瑜.他者的境域——列维纳斯伦理形而上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04.

③朱倩雯;王亚雯.合理利己与合理利己主义辨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4):71.

④x王艳妃.从《天气之子》看新海诚的艺术构建与表达[J].电影文学,2020(3):104.

⑤先刚.黑格尔哲学视域下的利己主义[J].哲学动态,2018(8):51.

⑥王艳妃.从《天气之子》看新海诚的艺术构建与表达[J].电影文学,2020(3):104.

⑦黑格尔.精神哲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99.

猜你喜欢
利己主义新海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利己”二面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生产实习课教案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归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罗尔斯原初状态中立约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