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2021-03-16 12:48王子豪杨丽华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舞蹈动作情感

王子豪 杨丽华

(1.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辽宁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一、为何要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堂

(一)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它一共包含了四个领域,其中最后一个领域就是不仅要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此同时也要进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和拓展,那么舞蹈作为音乐的姊妹艺术就更成了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了,音乐课堂中加入舞蹈元素能够使课堂更具有能动性和普及性。在小学教育中各年龄段的特点不同所以我们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年龄段较低的学生,我们要侧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在教授学生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拓音乐视野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友爱互助的合作精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普遍好奇心重,好动,模仿力强,所以将舞蹈元素融入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课堂的艺术氛围营造出来,课堂效果会明显提升同时教学任务也就随之完成了。著名的艺术家宗白华曾评价道,“舞蹈是中国艺术的瑰丽结晶。”舞蹈非常直观感染性强,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融入一种艺术氛围中,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受小学年级学生的喜爱,被广泛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将来一定会成为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感受意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通常都是直接的将作曲家的情感表现出来,他是一门直接表现情感的艺术,然后通过这种直接的情感表达使听者融入音乐深处进入想象。但是与音乐不同的是,舞蹈可以很直观的表达出音乐所体现出来的内涵,伴随着音乐的章节开始舞蹈,将画面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是舞动的画面,舞蹈可以用肢体将音乐不同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将音乐内在的情感用舞蹈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的情感被放大出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情绪会更加放松并且兴奋,这样的情绪会使他们很顺利的将全部注意力融入音乐当中。那么在推动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音乐教育,它是各个学科当中最不可缺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推动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通过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这一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想象能力便很自然地被挖掘,同时创新能力也会提高。

2019年10月18日,辽宁省实验学校召开了九年一贯制20周年学术会议,音乐学科将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暨大型环保音乐剧《家园》的展演,展示《艺术情境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型环保音乐剧《家园》,将音乐、体育、综合实践等学科进行结合,将戏剧表演、器乐演奏、声乐、舞蹈、健美操以及美工制作等艺术元素进行创作融合,学生在艺术情境下进行艺术实践,能够整体性的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艺术创作力、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全面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

对于艺术教育这个领域来说,舞蹈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它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最基本的渴望和向往,不管是形体、空间构图还是一些与音乐相交融的艺术领域,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且可以直观的表达表演者的美学素养,从而带领学生探索艺术的奥秘。

(三)增强合作意识,促进身心健康

学习音乐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愉悦身心的体验和提高审美的体验,而不是一门知识。然而在艺术的领域当中,舞蹈是让人亲近、交流融洽的一个纽带,与其他姊妹艺术相比,舞蹈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群众性。所以当我们将舞蹈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时,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无形中会提升,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相处也会更加融洽。就像辽宁省实验学校举办的这次环保音乐剧《家园》,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每个人都饰演不同的角色,在进行舞蹈动作时每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合作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教授学生知识只是我们最基本的义务,教书育人,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很多道理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合作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舞蹈可以强健体魄,发展身心,不仅能够强壮我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能够自身亲自参与,缓解紧张、增强自信,从而使得身心愉悦。

二、如何把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堂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教案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如何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音乐教学中的关键。低年级的学生活泼爱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耐性,在音乐课堂中,唱歌、跳舞、游戏这些都很自然的能够受他们的欢迎,而对于例如欣赏类型的课程他们就没有足够的耐心。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就要充分发挥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为音乐中的歌词添加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这样他们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也很自然地将舞蹈元素加入音乐中,并且不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反而会使他们更有兴趣。但在小学教育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性格特点方面与低年级的学生有着显著的不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拓展,性格也偏内向,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这时教师的中心就要转移到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所以对于这样的较高年龄段学生就不能使用低年级的教学方式了,可以多让他们欣赏一些舞蹈作品,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会受到音乐的感染,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了解舞蹈,在将音乐和舞蹈这两个姊妹艺术结合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欣赏音乐情感,从而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艺术素养和音乐审美标准。

(二)提高教师舞蹈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音乐专业素养高,同时具备较高舞蹈能力的教师,他们可以自如的将舞蹈和音乐结合起来,习惯性的用舞蹈和音乐来表达自己,这样的音乐课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教师在掌握音乐相关的知识的同时,也要自身的舞蹈知识和能力,真正感受提高舞蹈对于音乐的影响,学习一些少数民族和经典通用的舞蹈动作,便于通过舞蹈加深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能力。

(三)培养学生兴趣

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对于表达音乐情感的主要方式就是肢体动作,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用舞蹈来表达音乐,引导学生肢体语言及时对他们的动作提出表扬,提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音乐的神奇之处就是有着不确定性,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听后因为生活经历和阅历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让学生欣赏音乐时,不能总是老师直接将音乐情感表述给学生,要通过诱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自主的思考。比如作品的节奏特点如何?情感是欢快还是悲伤?音乐表现的内涵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出音乐内涵,使学生对音乐深入理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用舞蹈动作来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艺术素养,长久以来学生会形成即兴舞蹈的习惯,对于音乐舞蹈课堂的兴趣也对大大提高。

(四)舞蹈动作简单化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我们在教学舞蹈动作时要尽量简单化。以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为例,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几个比较经典的舞蹈动作,它们大多都自然纯朴,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新疆舞时,维吾尔族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我们教师就要以移颈、跷脚等经典为中心,使它们简单化、儿童化。教学移颈动作时可以让学生把双手举起来放到耳朵的两侧,手心朝里,然后用耳朵对往一侧的手心慢慢靠,然后换成另外一边,简单易懂的就把这个动作学会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把基础动作和民族舞经典动作儿童化,简单化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不仅仅学到了少数民族经典的舞蹈动作,也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很容易激起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其他文化的兴趣,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探索民族风情和文化,课上进行分享,通过分享能够开拓学生课外知识储备。

(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当前我们的小学课堂都制定在四十分钟,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对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来说就是非常珍稀的。如果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堂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这珍贵的四十分课堂中,教授和灌输音乐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还要涉及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好好分配这珍贵的四十分钟。比如我们将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放在课堂的前八分钟,或者是利用这前八分钟根据我们音乐教材中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歌曲来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课中可以让学生乐舞共存,歌唱中感受舞蹈。如在教学《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时,我们可以在演唱“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这句歌词的同时“双手搭在肩上”来表示背着竹筐;例如教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可以结合舞蹈来进行教学,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让喜欢跳舞的同学组合成队形来伴舞,这样的课堂既有歌唱又有舞蹈立马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一堂课上有歌有舞,课程结束前进行一次完整的表演,这样一个作品就不单单是演唱了。教师分配好课堂时间,合理地将舞蹈融入课堂可以为音乐课堂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三、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提出:“原始的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和舞蹈、动作、语言等一系列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将舞蹈元素融入课堂中,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意义。这种位于舞蹈和音乐之间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尝试的新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舞蹈动作情感
下一个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