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表演课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1-03-16 12:48孙佳茵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融合

孙佳茵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在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课程思政”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和焦点。在“课程思政”视野下,探索高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协同育人,相向而行,是全国高校教师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而如何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已成为各大艺术院校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索的课题。

全面推进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学习中潜移默化的灌输思政教育内涵,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中深度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笔者作为一名音乐表演专业课教师,在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把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了专业教育中,对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多渠道、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

一、音乐表演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与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基础。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育人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

2.可行性

(1)“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

思政教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好的思政教育,能够为专业教育指引道路,引领方向。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和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2)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

音乐是一种十分富有感染力与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与文化活动。《乐记》有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音一旦发出,旋律一旦响起,人的情感便会不自觉的有所起伏,情绪也会自然的随之改变。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载体,音乐能够直观的传递思想价值,从而起到教化功能,给予听众审美引导、价值引导。

二、音乐表演课“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在本学年中,笔者对所承担的四个年级的专业课程都有意识的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侧重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本文中,笔者以课程《琵琶Ⅱ》为例,进行具体的梳理与阐述。

课程《琵琶Ⅱ》是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琵琶专业的专业主课,具有技术性、艺术性、理论性的学科特点。该课程开设于大一学年的春季学期,学生正处于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经过课程思政改革优化后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琵琶演奏的技能技巧、提高演奏水平的基础上,在思想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良好的职业操守,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之后大学生活打下坚实正确的思想基础。

1.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先天具有“思想教育”的特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将音乐作品蕴含的思政价值有机融入,则能够进一步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

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我结合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曲目作为该学期基本教学内容:《游击队歌》《飞花点翠》《三六》《送我一枝玫瑰花》。其中,《游击队歌》是红色经典作品,《飞花点翠》是一首传统曲目,《三六》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江南丝竹的代表作,《送我一枝玫瑰花》是一首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琵琶曲,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风格。这四首作品分别涉猎了红色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等方面。进一步确保在教学中,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进行深度的融合。另外,这四首作品的难度适中,适合大一年级的同学练习与演奏。

2.教学过程: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

在教学实践中,唯有将思政内容融合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授课的全过程,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下面笔者以《游击队歌》为例,阐释其融入“课程思政”后的教学过程。

在正式授课阶段,我会首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与创作历程。歌曲《游击队歌》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1937年底,贺绿汀随上海演出团队到了山西抗日前线,在听彭雪枫将军讲解游击队战术后,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此,贺绿汀一气呵成创作出了歌曲《游击队歌》。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将这首歌曲改编为琵琶独奏曲,保留了歌曲《游击队歌》朴实的情感、鲜明的时代性,融合了大量的琵琶演奏技法,增加了琵琶的表现力与音乐的感染力。

学习这首作品,不仅要求学生们了解作品创作历史背景,更需要他们学习与回顾抗日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查阅相关文献与资料,才能在演奏中将游击队员机智、勇敢、乐观、敢于斗争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贺绿汀一生的创作都是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游击队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使《游击队歌》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首作品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通过这首作品的学习,同学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在现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当我们的祖国母亲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这样一首誓死保家卫国、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在我们的耳畔时时响起。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作为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敬畏和热爱我们的国家,用艺术作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精神,讴歌伟大时代。

三、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本学年,我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都将思政教育融入了音乐教育中。从课堂参与情况上看,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学习能够更加主动与积极。从效果上看,与之前相比,本学年的课程将琵琶演奏的音乐表现、审美能力、音色处理、情感表达等专业能力培养与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思政元素更加深度融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道德素养与感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演奏的情感表达也起到了反哺的作用。

四、课程思政总结与反思

经过本学年的教学与实践,我认为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十分可行且成效明显的。针对教学效果与反馈意见,我对这一学年的音乐表演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1.应进一步创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能力教学建设的全过程,把握住课堂、舞台、社会、网络平台这四个“阵地”,在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思政内容。(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与艺术品位,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2)积极开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的舞台实践活动,在锻炼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3)积极开展服务社会、体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以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等形式开展,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自媒体平台,可以将平时专业技能练习、舞台实践、社会服务的过程等正能量内容进行视频录制与剪辑,定期在网络媒体上发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扩大社会影响力,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应该将主动自己置身于高等教育的政治大环境之中,拓展课程思政水平的提高路径,多方式、多渠道的学习与提高自身思政素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听课等活动,积极参加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与能力。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与传承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作为一名音乐专业教师,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会和思政教师多加沟通与学习,在思政融入的方法选择、内容选择、课程导入等问题上更加细化。提高自身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在平日里积累思政教学的元素,多阅读相关书籍,逐渐建立自身课程思政改革的资料库。希望通过思政改革,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齐头并进,赋予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以新的精神内涵与发展动力,用音符奏响当代高校学子的爱国之心,用歌声唱响新时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确立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融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