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竞争与协商对话
——浅谈《协商中的世界文学》

2021-03-16 12:48马菁岭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协商竞争民族

马菁岭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协商中的世界文学》是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对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一书提出“世界文学空间”构想作出的回应,总体评价是——“勇敢而有缺陷”。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空间”理论构想通过提出一种基于世界文学的新型研究范式,同时又解决文学研究中注重于内部和外部这两种研究范式的片面性问题,这是一种勇敢的尝试,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普伦德加斯特在《协商中的世界文学》中便对其作出具体评论。但研究者们没有注意到普伦德加斯特书写内容的重要性,几乎没有研究相关的思想内涵,本文选取批判的一个角度——竞争关系的滥用进行评析。

一、竞争关系

普伦德加斯特在文中首先对歌德、理查德·G.莫尔顿和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世界文学”理论进行了解读。普伦德加斯特没有回避歌德构想的世界文学蓝图中蕴含着被赋予特权的中心观念,同时指出希望从歌德那里借鉴对当下时代有用的内容。其次,对于莫尔顿将世界文学定义为“文明的自传”的观点,普伦德加斯特指出这是立足于现代回望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将历史和世界文学的形成看作是“由一位叙述主体讲述的单一、连贯的故事”,单一僵化。最后,普伦德加斯特称赞富恩特斯将各类活动的目的归结为“文明间的相互介绍”的表述更加有力和直接。但是富恩特斯的概括内容并没有提到这种互动的特点和带来的效果,普伦德加斯特指出文明之间相遇后的关系并不平等,产生的效果也是多种多样。他看到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只局限于和平的介绍,有影响大小的区别,在输出自身文学的民族性时,有扩大自身影响力甚至“收编”其他“弱势文学”的野心。文明相遇产生效果的多样化,体现出普伦德加斯特开放包容的态度。由此也引发出文章中他对卡萨诺瓦将“世界文学”的发展特点概括为充满激烈较量和竞争的批判。

(一)卡萨诺瓦的竞争观点

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一书中,卡萨诺瓦主张将世界文学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结构,将文学思考为一个世界,并试图窥探这一世界文学空间领域中文学作品背后呈现的意义以及呈现的方式。“实际上,历史看起来像是在文学空间结构中得以体现和形成,文学空间结构本身成了历史的真正推动力”卡萨诺瓦强化了世界文学空间结构的作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各民族文学带有民族性的内容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并互有交融。而且,我们也不能忽视民族文学中不同区域、不同内容的影响效果。文学的逻辑不是完全独立于政治命令的,但它却有它的游戏规则,这些可以让它在必要时否认它的依附性。这一过程让文学可以产生自己的判断,也可以让它反对部分极端的民族及民主主义。这样文学就成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外在的可能性判断,比如历史的、政治的、民族的,只会借助一些术语及文学手段在被折射、改变、重新诠释后出现。在最自主的地方,文学的建立是为了反对政治或民族的简化或工具化,正是在那里才产生了文学自主法则,也是在那里才完成了罕见的、几乎不可能的,也是后来应被称为文学世界自主空间的构建。

每个民族文学空间的内部结构与世界文学空间的内部结构是相对应的:它也是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之上。“最文学的区域以及最具有政治依附性的区域,即自主性及世界性与非独立性、民族性以及政治性之间的对立。”每个民族空间在世界结构中的地位取决于它与这两极中一极的相近关系,即资本的大小、相对独立性和文学的古老程度。世界文学空间必须要通过民族文学空间的整体才得以呈现,这些文学空间本身是根据世界一极与民族一极在世界结构中所占据的相对重量而形成两极分化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各种对抗力量竞争的场所,“人们不能根据唯一的逐步自主化的简单文学逻辑来对它进行描述,向心力偏向独立和统一的一极,这就使得所有的主角都统一于文学价值共同尺度以及绝对文学参照点,即文学的格林尼治子午线”。根据这一参照点人们可以测量文学的价值,使每个民族空间的各极相互对立,也就是说那些消极的力量之间的相互对立,它们也是在分化、突出个性、提炼差异,复制过去的模式,帮助文学产品实现民族化及商业化的一些惯性力量。所以,统一国际空间文学的斗争主要是以民族空间内部的对立形式以及民族文学彼此之间的竞争出现的。

(二)竞争关系的滥用

卡萨诺瓦将世界文学空间之下的各民族文学间以及民族文学内部的关系概括为充满较量与竞争。普伦德加斯特对于这一点提出了很多质疑。他首先对卡萨诺瓦借用华勒斯坦“世界体系”对“世界文学”进行参照的方法展开批判。“世界体系”强调权利的占有与市场的竞争,而卡萨诺瓦把“世界市场”与“世界文学”进行类比,更多的是把“民族间的对话”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偏向文学与市场的竞争关系,“从而完备地建构起了以竞争关系为基础的国际文学体系理论”。普伦德加斯特批评卡萨诺瓦忽略了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大汇集构想的原始语境,歌德提出的“市场”是普遍的思想交往,并不是预见到与大量翻译相伴随的文学进出口贸易的兴盛,卡萨诺瓦站在当代预设性地理解阐释了歌德的思想。

卡萨诺瓦认为,“世界文学空间”的形成是以民族文学为基本单位的跨国文学竞争的历史过程,“民族”和“竞争”是关键词。其中,“‘竞争’概念源于布迪厄‘场域’理论中关于‘不稳定的边界’的描述;而‘民族’一词关涉‘世界文学’问题争论的起点,即研究的惯常出发点——歌德的术语‘世界文学’”。普伦德加斯特肯定了卡萨诺瓦将布迪厄的“文学场域”理论引入世界文学理论的范畴之中,并进一步提出民族文学竞争模式:强调了这些竞争是“民族间的竞争,毕竟民族国家关系在历史上的确是作为一个对抗场所而发展的”。

其次,在分析民族竞争思想的第一个阶段时,法国——特别是巴黎开始在文学共和国形成过程当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普伦德加斯特批判了卡萨诺瓦将这一切归功于文化资本——无所不能的文化机器。文化资本以类似于卡萨诺瓦从布尔迪厄那里借来的经济隐喻“文学资本”的方式通过这个机器得到积累、贮藏和消耗。文学作品成为被作家售卖给出版商再经二次转手流向读者的“商品”,看起来具有合理性,但是忽视了思想的交流不只有具体商品传播的方式,将此类思想扩展为“资本”概念经不起具体推敲。

普伦德加斯特在分析华兹华斯的案例时,指出民族竞争不一定是文学发展中的首要决定因素。卡萨诺瓦不仅没有看到各民族文学间的独立性,将处于弱势的部分民族文学进行同化,当成典型民族共同体来处理,还用同个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代表整个民族文学的全部特点,掩盖了其文学发展内部的差异,忽视了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独特价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整体的世界文学空间之中,不同民族文学之间文学资源分布不平等,在相互较量之中它们逐步建立了不同的等级及依附关系,这些关系随着时光不断演变,但还是形成了一个相对持久的结构。这涉及的并不是两个文学空间之间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形容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最好说成是一个连续体:对立、竞争、各式各样的统治形式,这些都阻碍了线性等级的形成。”卡萨诺瓦在这里提到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关系多样,但是又偏激地只看到单一的“统治”形式,将文学间的关系概括成剑拔弩张的以压迫为目的的“统治”,对立和竞争只是共存时的方式。其实,各种所谓的下层文学并非都处于相同的境遇中,它们共同的特殊依附状态并不表明我们可以用同样的类型来描述它们。

最后,普伦德加斯特还批判了卡萨诺瓦在解读受压迫民族为了在世界文学中争得一席之地时过分强调民族因素,并不顾事实地将所有作品都赋予竞争和反抗意识。卡萨诺瓦“坚称贝克特转向法语写作是为了逃避英语对爱尔兰文学的殖民钳制”,目的是论述将贝克特的作品看作为建构爱尔兰文学空间和推进爱尔兰解放进程所从事的竞争的代表作。贝克特创作《等待戈多》时,正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事翻译工作,接触到拉丁美洲诗歌并受其影响,“最显著的后果之一体现在《等待戈多》中幸运儿的哲学演讲上,其形式和内容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塞萨尔·巴列霍的诗歌”。幸运儿哲学思想的主题没有超出巴列霍诗歌的中心主题范围,而且表达这些主题的方式也重复着巴列霍的比喻。贝克特试图创作一篇包含着对受人压榨、命运悲惨之人怜悯之辞的演说时,他充分体会并借鉴了拉美诗人的形式和主题,这个主题不能完全等同于爱尔兰人的民族斗争。“贝克特还运用了一些相同的语法结构来组织语言。”对语言形式的借鉴直观地反映出贝克特受到巴列霍的诗歌语言影响,可以说是受到拉美文字语言的影响,是界于文学审美的因素出发,而非卡萨诺瓦阐释中的对英语语言压制下的抗争和反叛。

二、协商对话

世界文学理论研究日益热烈,面对卡萨诺瓦等人提倡并维护的“世界文学空间”理论,普伦德加斯特没有陷入盲目地追随,而是用谨慎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对其合理性和缺陷进行分析。

“世界文学”的含义在当下被不断刷新,有阐释者采取不同视角的原因,还有全球化的现实,这是必须引起正视的当代语境。全球化不仅使得科技和经济更加规范化和一体化,还引起了文化的多元共存。在新的国际环境中,文学理论者们必须看到新的发展要素。卡萨诺瓦推行的世界文学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充满较量与竞争,也是维护民族文学的最大途径。普伦德加斯特分析其借用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中的“不平等整体”公式,过分强调了文学间的竞争关系,没有正确看待文学和市场的关系。“虽然普伦德加斯特承认不同国家在传送文明的过程中呈现的对立与冲突,但他更强调双方在实现文明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协商意识。”普伦德加斯特主张“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理念,倡导民族文学彼此之间以及内部要协商对话,希望处理好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具有对立与竞争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是对文学市场机制的妥协”;另一方面,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也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对世界文学作出残酷竞争模式的概括必须作出重大调整,在全球化特征形成并不断加剧之下,“民族”标准发生了某种淡化。“‘协商’这个词本身是一个外交-商业用语,但至少能说明这种互动影响当中有那么一点儿合作而非竞争。但这并不一定是要说,协商构成了温和的和平主义交往;它们也完全有可能充满了紧张与矛盾。”普伦德加斯特很谨慎,不但看到在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充满竞争关系中的和谐、融合因素,借由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作出“民族”标准不断削减的推测,但是并没有否定在不断交流和协商中存在着认知差距和价值冲突。世界文学的确涉及文化资源的不平等占有,“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理念是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存在共通、相同的理解基础之上,就正如歌德阅读中国小说时感受到东西方文化间的共通性。

普伦德加斯特批判卡萨诺瓦对世界文学体系的描述不论如何充满竞争,提倡打破不平等关系,但其理论范畴体系本身是欧洲中心论的。并且非中心作家们不断进行靠近中心文学的创作,希望受到其认可并以此来逐渐发出自己民族的声音,这个不断靠近的过程反而肯定并强化了中心文学的地位。普伦德加斯特批判这种不平等关系的隐含“欧洲中心主义”,但是没有提出进一步的可借鉴的改善方式,没有指出避免陷入这种困境的途径。

普伦德加斯特看到了卡萨诺瓦世界文学理论中的竞争观点,对其利用竞争关系的合理性做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而通过对普伦德加斯特理论阐述的反思,我们看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必须形成范围更广、含义更丰富、更平等的世界文学观念,充分把握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展望一个更和谐的世界文学体系。

注释

①②③⑨(11)(12)(13)(15)(20)[英]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协商中的世界文学》.张永清,马元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第22页,第22页,第25页,第29页,第27页,第30页,第37页,第31页.

④⑥⑦⑧(14)[法]帕斯卡尔·卡萨诺瓦.《文学世界共和国》.罗国祥,陈新丽,赵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2页,第92页,第96页,第122页,第123页,第93页.

⑤[法]帕斯卡尔·卡萨诺瓦.《文学作为一个世界》.张永清 马元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⑩彭舒羽.《论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思想》.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第8页.

(16)(17)[法]埃弗兰·克里斯塔尔.《“想想,冷静地……”——答弗朗哥·莫雷蒂》.张永清,马元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第67页.

(18)(19)王燕.《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论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协商中的世界文学>》.人间,2016年第28期,第11页,第11页.

猜你喜欢
协商竞争民族
Multi-Agent协商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
MINORITY REPORT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感谢竞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