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现代诗教学三策略

2021-03-16 06:18陈志英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统编教材

陈志英

[摘 要]现代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体验、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模仿写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诗歌的乐趣。这样,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现代诗教学;以读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16-02

现代诗形式灵活自由、思维活泼跳跃、想象天马行空,将作者的情感以一种优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属于现代诗歌单元,其人文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童诗,对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教学现代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现代诗阅读呢?

一、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体验

朗读是学习现代诗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学习诗歌的乐趣。

(一)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节奏作为一切事物运动规律的一种现象,具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特点。回环往复既是节奏的核心,又是诗歌的特征。学生对诗歌有着天生的喜爱。在朗读诗歌的时候,他们就在节奏的世界里畅游。

如,本单元的《短诗三首》一文,三首诗的第一行都是三个字,下面几行也隐含着一定的规律。第一首短诗的最后三行都是五个字的短语,这就是回环往复。这几行虽然字数相等,但在朗读的时候还要读出它们细微的差别。如,最后一行的“母亲的膝上”这句话,读的时候语气就要更加舒缓一些,仿佛自己正享受着坐在母亲膝上的温柔。

在朗读现代诗的时候,不仅要读出节奏,而且要读出韵律。如,《白桦》这首诗中,第一节的“披了一身雪花”为什么要放在末句呢?通读全诗后,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采取四行一节的形式,偶句押韵。为了遵循这样的规律,“披了一身雪花”就放在了末句。其实,从语义以及意思上来看,它应该是第三句。作者把它放在末句,读起来音韵自然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

由此可见,在诗歌教学中,只有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二)读中想象,读出画面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同时,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把诗歌中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由于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是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因此学生阅读诗歌的过程就要把点还原成为面。这就需要教师循着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想象,以读出蕴含在短小精炼文字背后的无尽意蕴。

如,叶赛宁的《白桦》这首诗,用“银霜”和“雪花”来表现白桦的一身洁白。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先想象白桦的形象,再想象在不同光照下白桦不同的美。在学生分享完自己想象中的白桦的美之后,教师可把白桦的一些摄影作品呈现给学生看,最后出示补充资料:“白桦是苏联的国树。它生性耐寒,通体银白,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礼赞便饱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画面,他们就能真正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读出詩歌的画面感。

(三)读出个性,读出自己

朗读是学习现代诗歌的有效途径。现代诗的朗读应以自由读和指名读为主,不宜采用齐读的形式。在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时候,教师不能单纯地采取机械模仿的方式,而要注重诗歌朗读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紧密结合,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人进行深度对话,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在《繁星(一五九)》这首短诗的朗读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经历过哪些风雨,当自己躲在母亲怀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只有当学生的个体经验、情感世界与诗歌勾连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歌进行深度对话,并读出自己,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读中理解,感受诗歌的特点

第二学段的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很新奇。教师要在读中引导学生探寻现代诗的奥秘,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一)了解背景资料,探寻创作的意图

在现代诗教学中,要读懂诗歌就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遇等有一定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其中一个要素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需要搜集诗歌,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因此,在引领学生探寻作者创作意图的时候,教师就要改变传统讲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在《短诗三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请大家为《短诗三首》制作作家名片,可从作者生平、创作年代、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介绍。”既然是制作名片,就需要学生把搜集到的跟作家有关的内容进行提炼。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活动,互相补充。这样,让学生以自我探究的方式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能有效降低学生诗歌学习的难度,提升诗歌教学的质量。

(二)关注形式,感受诗歌形式的秘妙

语文教学主要是对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探究,前者指向文本说了什么,后者指向文本怎么说。诗歌的语言较为复杂,教师要找准诗歌言语形式探究的奥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审美意趣、审美理想对诗歌进行感受,并获得独到的见解。如,《繁星(一三一)》这首诗,除开头外,其他三句都是问句,其中一二句都是一行,第三句却分为两行。为什么呢?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访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想一想第三句为什么要分成两行。由于诗行的安排往往与诗歌的内涵有关,是诗人情绪的外化,彰显出诗人的表达意图,暗示诗人情感的强弱与敛放。经过思考以后,学生就会明白第三句之所以分为两行,主要是作者想把这种思绪拉长,表达作者对童年时生活在海边的那段时光的怀念。

(三)品味情感,感受诗歌背后的意蕴

现代诗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读懂诗歌蕴含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讨论分享并不是为了得到统一明确的答案,而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短诗三首》一课的课后练习第3题提出“朗读第 2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的学习要求。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诗歌教学的质量。

三、多元演绎,在创作中升华认识

对诗歌的教学,教师要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多元演绎中实现对诗歌的再认识、再创造。

(一)在表演中再现

表演可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动作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创造。在现代诗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熟悉、内化的基础上,采取演读的方式能让学生把文本所描绘的情境转化为图画,并以活动的场面显示出来,这样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如,在教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现代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手拉手,边走边读,感受在小径中散步的那份悠闲。演读,实际上就是一个由阅读理解到情感体验,再到情感外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再创造的过程。

(二)在绘画中创造

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它们的创作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诗歌与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诗歌描绘的意象以及表达的情感都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色彩是视觉因素中最活跃、最有冲击力的因素。《绿》这首诗有許多表示绿色的词语,使读者阅读时觉得仿佛深深浅浅的绿就在眼前。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自己阅读的感受表达出来,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诗歌文本意义的再创造。

(三)在模仿中滋养

诗歌创写的方式有很多:仿写、续写、改写……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是要捕捉意象、构建意境、运用修辞并以诗句的形式把自己的感觉与情绪表达出来。教师要善于在诗歌中找到有价值的训练点,引领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如,在《白桦》这首诗歌的课后练习有这样的要求:“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写的时候要注意分行。写完后,和同学交流。”基于这一练习要求,在学完《白桦》这首诗歌以后,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再仿照文中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这样对学生进行的诗歌创作指导,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无痕的嵌入,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根据诗歌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现代诗的特点,使学生爱上现代诗阅读,爱上现代诗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统编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