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碱结合孟鲁司特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研究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3-17 07:12朱小波范海燕刘金祥
实用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山莨菪碱孟鲁司紫癜

朱小波 范海燕 刘金祥

如皋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如皋226500)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自限性疾病之一[1],目前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机制尚不明确[2],主要认为过敏性紫癜与抗原以及抗体的结合,进而在血管壁沉着[3]。山莨菪碱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能力,通过对毛细血管的自我约束性修复,进一步降低血管的外渗能力,提升机体的抗炎作用[4]。孟鲁司特是重要的糖皮质激素,通过对白三烯的受体的显著拮抗作用,抑制过敏性紫癜疾病进展[5]。本研究主要探讨山莨菪碱结合孟鲁司特治疗HSP 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120 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 例,女66 例,平均年龄(8.69 ± 2.69)岁,体质量指数平均为(24.55 ± 2.69)kg/m2,发生肾损伤患者55 例,过敏性紫癜疾病类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45 例,关节型过敏型紫癜患者41 例,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患者34 例,病程平均(9.26 ± 2.65)d,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6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论证通过。

患者入选标准:(1)均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6];(2)无精神类疾病;(3)病史资料完整;(4)入院前1 个月未使用任何激素以及抗凝类药物。排除标准:(1)原发性肾病患者;(2)血液系统疾病患者;(3)药物性损伤患者;(4)血小板减少型紫癜。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男/女) 肾损伤情况(例) 疾病类型(单纯/关节/混合) 年龄(岁) 体重指数(kg/m2) 病程(d)352622/20/188.77±1.2124.66±2.029.11±2.03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χ2 P 值例数60 60性别(25/29/31 0.539 0.463 29 0.302 0.583 23/21/16 0.164 0.921 8.61±1.91 0.584 0.585 24.44±2.03 0.595 0.553 9.41±2.22 0.772 0.441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孟鲁司特(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372 生产批号:20170526,10 mg/次,每日1 次)治疗,观察组患者再此基础上联合采用山莨菪碱(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706,生产批号:20170109,5 mg/次,每日3 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效果评价标准:通过对患者的治疗,1 周内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显著消失,同时并未见反复性发作则为痊愈。经过治疗3 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显著消失,轻度复发,肾功能显著下降则为有效。经过治疗4 周后,皮肤的出血点并未见消退,反复复发则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7]。

1.3.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紫癜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进行比较。

1.3.3 两组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比较分别对于治疗前以及治疗1 个月进行采集静脉采血4 mL,离心(3 000 r,15 min)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肾素(Renin)、肾上腺素(E)、血管紧张素Ⅱ(ACEIⅡ)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之间的差异水平。

1.3.4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分别对患者的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NF-γ)水平进行比较。炎性因子水平检测主要采取酶联免疫法进行,实验试剂主要来自上海罗氏,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5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3 ~6 个月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1.3.6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中的腹痛、头晕以及恶心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1.3.7 治疗6 个月患者复发的单因素分析分别对复发以及非复发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体质量指数、反复性皮疹、EB 病毒感染、血小板升高、D-二聚体升高、肾损害情况进行比较。

1.3.8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 所因素分析对治疗6 个月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见表2。

表2 治疗效果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例(%)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紫癜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氧化应激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应激反应相关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后,两组应激反应相关激素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应激反应相关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4、IL-10、INF-γ以及TNF-α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4、IL-10、INF-γ以及TNF-α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IL-4、IL-10、INF-γ以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s

表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s

组别 例数 紫时癜间(消d失)腹时痛间(消d失)消关失节时肿间(痛d)观察组606.47±2.303.37±1.413.47±1.30对照组t 值P 值60 8.42±2.21 4.753 0.000 5.09±1.46 6.564 0.000 6.42±2.21 8.912 0.000

表4 氧化应激反应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s

表4 氧化应激反应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s

nin(pg/mL)E(mg/mL)ACEIⅡ(pg/mL)NE(mg/mL)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60 60 Re治疗前1.18±0.45 1.17±0.46 0.120 0.904治疗后1.79±0.44 2.55±0.22 11.967 0.000治疗前25.44±4.65 24.99±4.18 0.557 0.578治疗后46.30±4.72 54.30±4.06 9.953 0.000治疗前17.45±4.11 18.25±4.12 1.065 0.289治疗后26.44±4.69 38.25±5.13 13.161 0.000治疗前221.55±37.25 223.59±36.66 0.302 0.763治疗后246.62±27.99 287.44±34.42 7.127 0.000

表5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5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4(pg/mL)IL-10(pg/mL)INF-γ(pg/mL)TNF-α(pg/mL)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60 60 IL-治疗前3.47±1.30 3.42±1.21 0.218 0.828 1.37±0.41 2.09±0.46 9.051 0.000 3.49±1.44 3.45±1.30 0.160 0.873 1.37±0.41 2.44±0.55 12.082 0.000 2.58±0.61 2.55±0.99 0.200 0.842 0.97±0.64 1.27±0.97 2.001 0.048 3.25±1.09 3.22±1.23 0.141 0.888 1.15±0.36 2.55±0.03 30.019 0.000

2.5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以及6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Tab.6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2.6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2.7 治疗6 个月患者复发的单因素分析复发组患者与非复发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性别、疾病类型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反复性皮疹、EB 病毒感染、血小板升高、D-二聚体升高、肾损害情况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

表7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Tab.7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2.8 治疗6 个月患者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反复性皮疹、EB 病毒感染、血小板升高、D-二聚体升高、肾损害均为造成过敏性紫癜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9。

表8 治疗6 个月患者复发的单因素分析Tab.8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relapse in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例(%)

表9 治疗6 个月患者复发的多因素分析Tab.9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elapse in patients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又被称之为自限性急性出血症[8],主要侵犯患者的皮肤以及其他器官的微动脉,造成患者局部的过敏性血管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过敏性紫癜主要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7 ~14 岁。主要以急性无菌性毛细血管炎症反应为其主要的病理反应基础[10]。该疾病主要涉及患者的多个系统以及脏器,主要以皮肤、胃肠道、骨关节、肾脏损伤为主,有研究显示[11],小儿过敏性紫癫发病机制可能与某种致敏源的变态反应相关,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12]。EB 病毒是临床常见的感染菌之一,其显著的是B 淋巴细胞特征,在淋巴细胞中能够建立起较为隐性的感染[13],进而刺激患者的炎性细胞增生以及转换,同时EB 病毒产生的抗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所以在发病后随着患者EB病毒感染程度的升高,在肾脏上皮细胞中大量积蓄,进而造成患者肾脏损伤的严重性[14]。在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治疗中,主要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造成患者的骨质疏松以及肥胖等异常反应[15],所以在对患者的治疗中,及时通过对患者的联合治疗,对于缩短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观察组患者的紫癜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认为,孟鲁司特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通过对白三烯受体的显著性抑制性作用,显著增加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机体的血管抗原沉着,对于机体的迟发型变异反应具有显著的意义[16]。山莨菪碱则主要通过对患者的局部血管的循环能力的提升作用看,进而提升患者的抗原成分的新陈代谢能力[17-20]。本研究在对患者的应激反应以及炎性反应水平的分析中,观察组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性反应水平显著下降。刘杰等提出,通过对过敏性紫癜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山莨菪碱结合孟鲁司特治疗,效果显著,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1],另外,通过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较好。

通过对过敏性紫癜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的反复性皮疹、EB 病毒感染、血小板升高、D-二聚体升高、肾损害均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治疗中,持续性的皮疹以及反复性的发作,局部病毒造成的炎性反应分泌物,对于患者的肾脏上皮细胞造成的损伤不断积累[22-23],肾脏超过耐受能力,发生肾脏损伤,所以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早期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24]。

综上所述,山莨菪碱结合孟鲁司特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炎性反应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均显著下降,复发性较低,通过对患者的复发影响因素分析,反复性皮疹、EB 病毒感染、血小板升高、D-二聚体升高、肾损害均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山莨菪碱孟鲁司紫癜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孟鲁司特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孟鲁司特结合沙丁胺醇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预后的影响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氢溴酸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