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指向深度阅读的个性阐释

2021-03-18 01:00石修银
语文建设 2021年2期
关键词:类型

石修银

【摘要】当前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引导学生掌握去境脉化的静态知识的浅层阅读,二是以教师的个性读解作为教学内容。尤其后者,无法演绎单元教学目标视域下的阅读,无法实现教材的课程价值。为此,当审视并矫正教师的个性读解,演绎学生具身体验与情境运用的真实阅读,实现多元思想与表达语言的生成,演绎深度阅读,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言的建构与应用。

【关键词】读解,类型,读解原则,教学作为

一、“读解”之释义与提出背景

“读解”一词,最先由陈日亮先生提出。他告诉笔者:“‘解读是动宾式,即解开、解释、解剖所读的文本,揭示内涵。‘读解是主谓式,即读了之后自己的理解,解决、阐说、发挥,侧重主观的心得感悟。孙郁《一个漫游者与鲁迅的对话》,其后记中有谓‘倒是读解式与书信体,更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此“读解”是基于文本语境的理解,是实现思想的深化与生成、情感的渐染与认同、情境的应用与创造的深度阅读,演绎的是布鲁姆所倡导的存在式阅读:“他们能领悟这一思想并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反应。他们学到的知识促进了自己的思考,于是他们的脑子里就出现新问题、新思想和新观点”。

其实,读解式的阅读早已有之。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喻“大学问者”经过的三种境界,王国维明知这是情诗,仍将其运用到自己对读书的理解上,幽默而见语言张力。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中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读者的眼光”,就是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的读解。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忽视个性体验与真实情境运用,学生往往还只是在掌握去境脉化的静态知识。这是在演绎占有式学习,“(此)就是抓住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或者牢牢记在心里,或者仔细保存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他们不需要产生或创造新的东西”。如此学习,无法生成自己的阅读感悟,也无法掌握阅读方法,实现读一文或一书而能读一类文或一类书的课程价值。二是以个人的读解作为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无视单元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验体悟。例如,某教师读出《背影》主题为“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此,温儒敏先生评道:“深入到对于生命、死亡等命题的思考,把握住了文章的深层意蕴,而且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启发引导,也是必要的。因为你对作品有深入的、带着自己体验的理解,所以能讲得如此精彩。”教师带有自己体验的理解就是读解,但若以此为教学目标,恐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故而,阅读教学当引导学生跳出去境脉化的识读圈子,鼓励学生从具身体验与情境语用中,演绎出合乎文本、合乎逻辑的读解,也就是实现情感内化与思想、语言生成的深度学习,实现阅读的创生价值,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二、读解之类型

观诸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把“读解”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具身体悟型

此表现为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而生发的个性阐释。阅读教学不可能脱离学生的主体体验,而必须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为主要方式,对之进行有意义的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后的积累拓展题:“‘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回溯人生体验,审思与表达个性感受,实现“有意义的构建”,继而实现阅读的创生价值。如此阅读也就有了触动与培植心灵的张力,也就促进了人格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生成。

建构主义者认为:“因为知识的产生是依据情境上的信念和经验,每个人的信念与经验都是不同的,因此所形成的知识是主观的、个人的,而且是我们认知的成品。”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再现自己独特的信念与经验,则可得出自己独特的认知,彰显文章的多元价值。如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学生大多只会道出文章的主题:无真才实学者,混日子难以持久;吃大锅饭,则会在制度的缺陷中培养懒人、庸人等。一个差生则感慨道:“同伴的冷漠,也会助长不学无术者。”学生联想到自己滥竽充数而无人提醒、帮助的体验,提出了真切而独特的感悟。

具身體悟也表现为具身迁移。此表现为结合自己对生活、人生的认识,生发出与文本不同的思想感悟,如陈日亮先生写道:“(读书笔记)如果能够坚持下去,积以时日,一旦形成习惯,非仅满足而已,还会顿然发现自己恍若走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语文世界,犹如陶渊明所说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但关键是,你是否发现那‘仿佛若有光?今天,我从白杏珏的笔记中,分明看到了这一线希望之光。”如此联想“迁移”而阐释读书笔记的过程与要求,生动、亲切而具有阐释的张力,实现个体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式发展,实现阅读的再生性价值。陈日亮先生道:“对所读作辩证思考或拓展延伸,这种更饱满更深入地与作者展开对话的巅峰体验,是阅读的更高境界,会给人更多启示,更具有学习借鉴的价值。”

2.情境语用型

布鲁姆等人将理解分为三种:“记住公式”(记忆水准),“能说明电流、电压、阻抗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准),“能把欧姆法则运用于生活情境”(運用水准)。如果能将阅读思想、语言等运用到写作、生活情境中,达到理解的“运用水准”,则不仅可以深化对阅读的理解,更能生成自己的语言,真正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具身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将认知、身体、环境视为一个系统,将社会实践活动引入教育教学,把单项的、静态的、离身的传授过程,变成互动的、生成的、具身的实践过程。”阅读是写作或表达的基础,阅读是充实思想底蕴与语言底蕴的主要途径。可教师往往割裂阅读与写作、表达的链接,抑制学生对写作、表达的感悟。教师常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就会让你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有丰富的语感。”然而学生只会涵泳背诵、体味文章,却无以致用、生成。李帆等人认为学习当关注生长性素养的重构,提出:“生长性素养重构,是学习者能够根据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调用与重组已有素养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生长性素养,是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生成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素养。”将学过的文章链接到自己的习作或表达中,使之在新的境脉中演绎新的意义与新的活力,学生也就有了生长性素养。据此,情境语用型读解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引用类。恰当引用文句,显现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读过课文后,你在写作或表达时,可以用上哪些句子?”学生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为萧瑟的秋日带来了生机与喜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是你没有欣赏的眼睛。”这些都是在读懂文章后的恰当引用,不仅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更在情境运用中生成了自己的思想与表达,实现了阅读的再生价值。

二是仿用类。可引导学生仿写古诗的句子、句式甚或文章,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如学习《行路难》时,笔者让学生拟写《读书难》《秋天难》等。一学生写《拟行路难-流水西去人不复》:“暮至乌鸟悲朽木,秋来百花倚阑干。无风徒有鲲鹏翼,静海空展踏浪帆。镜悬高堂自喜怒,江逝孤舟不再来。杜公广厦起平地,太平盛世现一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何蹉跎?日久精卫可平海,志坚愚公定移山。”如此仿写,诗意灵趣中彰显出不同的意境与格调。

三是化用类。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化用了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水流无限似依愁”。又如,有学生谈“环保”话题时写道:“呵护我们的青山绿水,爱护我们的云雀白鹤。要知道,如果到了‘千山鸟飞绝的时候,那么我们也就离‘万径人踪灭不远了。”如此个性品读与化用诗句,语言韵味悠长。学生学习了《答谢中书书》后写道:“夕日虽已颓,沉鳞仍竞跃,积极的生命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失去活力。”借用文章状景句子,展示阳光积极的生命状态。

宋代就出现的“集句”,集合不同诗句或词而成篇,也是值得借鉴的化用之法。阅读教学中,不妨鼓励学生阅读古诗文后,选取其中的词或句,结合表达情境,集合成自己的语言表述,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设想。如讲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后,笔者采用此法,于是学生写出:“横柯上蔽水作响,月色入户柏影交横;水之缥碧,鸟之相鸣,闲人息心,风烟不迷。”如此,学生就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字词,也学会了在新的语境中加以运用。

而化用古诗创设意境亦为一法,既能进一步品味与内化诗歌意蕴,又能让人感受文化气息与浓重诗意。笔者让学生化用李清照《声声慢》的意象,写一片段(不少于80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思绪。一学生写道:“黄花,满地败落;梧桐,更披细雨。车快要开了,我透过窗外的梧桐林,凝望烟雨朦胧的故乡。”化用词中黄花、梧桐的意象,构建苍茫伤感的意境,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与深情。如此化用,使文章韵味绵长,也让人感受到文章潜隐的诗意与情感。

对此三种技法,教师也常引导学生使用,但大多只是置于语用题中作为专项训练,而非置于阅读课文后的拓展演练,并未意识到依此实现课文的深化理解与拓展迁移的价值。这是需要改变的。

三、读解之原则

读解不是随意、随性的发挥阐发,也不是教学目标选择的原点,它要遵循三个原则。

1.尊重原则

读解,最主要的前提是准确理解与尊重文本的原本意义。陈日亮先生告诉笔者:阅读的根在文本中,读解的思想要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如有学生读了苏轼的《定风波》后点评:“生命需要豁达的心胸,当有‘苏轼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潇洒。”显然学生将“穿林打叶”的雨声误读成苏轼的洒脱行为,这样的读解则显得浅薄、轻佻。有学生从《记承天寺夜游》中读出“生活之美,就是与他人享受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个读解有独特性,也有逻辑的自洽:睡欲被心灵的审美欲替代,性情中人的苏轼并不因此而满足,他把这种审美的快乐同他人分享。“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此中“亦”字,链接了两人的精神世界。

教师在教学中对超出文本的解读或读解,当保持警惕。陈发明提出:“接受美学历史性地提示了读者对文本和文学的建构意义,但读者一旦成为最高阐释者和文本的创造者,并视文学的历史就是作品的接受史,这就是滑向谬误。”继而呼吁:“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让阐释回到文学本身,尊重作者、尊重意图、以文本为依托的个案考察,这是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最切实有效的抓手,也是最具操作性的突破点。”

2.拓展原则

读解基于读者体验或自己独特的知识背景,只能是理解文本之后的拓展训练与引导。据此,教师不可以将自己的读解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一教师执教《登勃朗峰》时,就把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感悟人生要慢慢走,要享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这是教师联想到自己生活、工作的忙碌而生发的感慨。这种读解是个性化、情绪化的,不仅无视文章意脉所呈现的情感与思想,而且是由自己的特殊感觉而片面截取的阐释,还罔顾单元教学的目标。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一是文章的文体特点,文章精要与妙处的分析,阅读方法所呈现的课程意义;二是单元教学目标。《登勃朗峰》是一篇游记,单元目标也指出:本单元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因此,以让学生领悟教师个性的读解作为教学目标,是不合理的。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适当安排语言建构与思维拓展向度的训练,如:對文章哪句话你最有感触,你会获得什么人生思考?以《生活需要____》为题开头,然后从文章中找到支撑的理由。如此拓展演练,能够引导学生回溯人生、思考生活,获得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构建。

3.逻辑原则

杜威认为:如果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将大脑的任何想法都称之为“思维”,比如胡思乱想、遐想、一掠而过的感触、白日梦,那么傻子也有思维。显然这个思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不涉及“尊严、逻辑和道理”,也不可能产生“知识、学术与思想”。可见,要让读者接受观点或支持行动,就应有逻辑与道理的基础。同理,读解是阅读文本之后自己的理解、阐说、发挥,而支持的基础,一是文本的依据,二是逻辑的自洽。有学生感悟:“我从莫怀戚的《散步》中读到‘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猛然感觉世界如此逼仄,只有亲情才构成属于我们的世界。”《散步》中的这一句,是说拥有了亲情,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表达的是对拥有亲情的喜悦与珍惜。但从逻辑上无法由此句推理出世界的逼仄,因而该生犯了逻辑上归因谬误的错误。一学生写道:“读《记承天寺夜游》,我看到作者在告诫世人要有超脱的心,要热爱世界、热爱生活。”显然学生产生了滑坡谬误。学生从读文后自己有所超脱的感受,继而滑到作者告诫世人超脱,又滑到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如此意识滑坡,超出文本,亦超出作者写作时的语境,使其读解显得强词夺理。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解须尊重文本的逻辑,彰显依据的可靠、思维的缜密。

四、反思与期待

“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表现出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国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收,而美国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诚如是言,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与灌输,引导学生对知识权威的尊重,关注对知识的掌握与继承。而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期待学生对知识的拓展与创造,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则是注重知识、思想的生成与真实情境中的运用。钟启泉基于二者差距,提出我国的“基础教育”概念:“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基础教育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我们当反思尚滞于关注低阶认知、无法促成生命成长的教育。

演绎读解是为实现构建性的学习,“构建性的学习,强调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经验,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构建语言与思想,实现深度学习。王宁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引导学生表达基于文本与个人体验的读解,进而演绎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真实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此为深度阅读之需,更是生命成长之需。

猜你喜欢
类型
互利方法下公共关系危机的理论与实践
论国防科技工业区域融合中企业间网络的划分及主要类型
细说小学课外阅读的类型及阅读指导方法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