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行为塑造法重构班级文化

2021-03-19 06:18邹伟王春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重构

邹伟?王春艳

摘 要 学生固有的习惯行为会导致其无法快速融入一个新集体,进入有序学习状态。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学中的首要课题。引入斯金纳行为塑造法,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在学生行为改变中的重要作用发现,运用靶向目标、及时强化、优化生态等举措,能够逐渐改变学生原有的行为型式,促使其不断接近行为目标,最终塑造出新行为,达到重构班级文化的功效。行为塑造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改变学生行为,重构班级文化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模式。

关键词 行为塑造 班级文化 重构

行为塑造法是一种行为治疗技术,其目的是帮助病人培育和养成新的行为型式,它是根据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把行为塑造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明确习惯行为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想一下子改变很困难,而新的习惯行为也不可能轻易稳固下来。所以要引导学生共同设定明确目标,采取渐进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重构的反应方向及时地予以强化,最终塑造出新行为。

一、靶向目标,让行为改变有方向

人生的意义在于认定和致力于一个美好或崇高的目标。想要改变学生行为,就要设定清晰的目标,指明改变的方向,这样才能集聚动力,聚焦靶心,创造无限可能。

1.确立行动目标

当学生们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指引作用,纷纷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时,还要提醒学生,远大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具身行动计划,才能行稳致远。为此,师生共同商定了班级行为公约:

课前两预:预习、预备。课中五姿:坐姿、听姿、读姿、写姿、站姿。课后五习惯:作业习惯、自查习惯、阅读习惯、复习习惯、整理习惯。

把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分解为一系列的小问题、小要求,使学生明确行动目标,定期分小组考核、评价。

2.共享最佳实践

最佳实践就是到目前为止践行班级公约的最好榜样,树立班级榜样是对学生行为改进的积极反应和及时反馈。通过师生共同推选出“一周达人”“月度之星”,让学生讲述自身转变的经历和实践经验,在他们身边树立看得见、学得着的榜样,营造学、赶、超的班级氛围,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小组负责制”“榜样引领制”等新举措。

3.寻找关键举措

这是让学生有目标地改变学习态度、改变学习行为的有效方法。面对作业中学生书写潦草、作业质量较低的现象,迅速召开“作业该不该认真书写”的主题班会,通过激烈辩论,让孩子们明确,书写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要从认真书写开始。

二、及时强化,让行为改变有动力

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刺激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积极状态或行为要及时反馈,进行正强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让行为改变事半功倍。

1.在亲身体验中获得认同感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接触并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来越高,学生在课间碎片化时间的阅读,导致知识不成体系,结构相对单一,不利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了营造读书氛围,班级全力打造“书香班级”“书香长廊”,开展“每日一诵”“亲子共读”“读书周评”“读书沙龙”等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每天半小时的阅读课与老师、同学共读、交流,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班级、长廊读书。每天晚上半小时的亲子共读时光也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共读的不仅是丰富的书籍,还是亲子交流的美好卷章。

2.在小幅改进中获得成就感

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向着目标前行的意识和行动。为此,应鼓励学生每天改进一点点,通过日积月累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小步子原则容易得到学生的呼应,同时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不仅口头表扬,而且发放积星,给予及时强化。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保持学习行为,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于确实差距较大的学生,遵循自定步调原则,和他们商讨可以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选择最适宜的学习进度,呵护他们的自尊,提高其学习动机。为确保班级公约的适用性和最优化,可以每月召开班级公约改进意见研讨会,让学生的意见能够被消化吸收为标准,替换到最新版的班级公约上,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3.在及时认可中获得满足感

要使班集体具有发展活力,学生就应该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持续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最终实现班级自治。因此师生应经常交流班级管理的办法,每月定期组织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讨论会。当有同学看到部分公物因管理不善而遭到损坏时,提出专人管理的意见。师生据此探讨在班级里实行“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班级同学负责制的可行性。在管理标准的实施中,同学们都能发挥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尽职尽责地履行好班级管理职责,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在班级里及时提出表扬。学生由此获得了满足感,有利于班级管理和学生行为的持续、良性发展。

三、优化生态,让行为改变有保障

承载着教育功能的学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群体,影响着其心理世界,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有助于巩固其行为改变的效果。

1.调整学习情境模式

斯金纳认为,利用断续强化程序,选择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可以起到较好的强化效果。班里有几个学生课上非常容易走神,因此作业效率很低。我发现他们比较喜欢像开火车、24点等数学小游戏。一次课堂作业前,我对学生说:“咱们改变一下作业模式,改为计时小测试。如果准时完成,质量又高,我们可以一起玩个小游戏。”学生们都兴致很高,包括那几个孩子都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作业,我依诺和他们玩起了数学游戏,并特别表扬了那几个学生。他们非常高兴,纷纷表示改变作业形式后,时间紧张让他们不由地就集中注意力了,而且感觉准时完成作业也不难。在夸奖他们的同時,也强调了提高作业效率的重要性。以后,在情境刺激及断续强化下他们慢慢提高了作业效率。

2.设定行动触发机制

研究表明,人有90%的行为是通过潜意识的习惯触发的,如果能得到及时反馈、强化,可以成为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行动触发机制就是通过营造班级特定的情境,触发学生相应的良性行为。午餐以后,值日生总是忘记打扫卫生,和同学商议后班里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由卫生委员提醒值日生打扫,另一个是午餐后全体学生离开教室(方便值日生打扫)。当午餐后看到同学们全体离开教室,班级环境的巨大变化一下子触动了值日生的神经,不需要卫生委员提醒,他们就意识到该打扫卫生了。得到及时表扬后,慢慢地,同学们就形成了午餐后打扫教室的习惯。

3.运用学生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群体行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判断,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社会现象。我们应当运用“从众心理”进行班级管理和氛围建设。一些学生刚转进学校时,根本没有早晨入班读书的习惯,有的在班里闲聊,有的在走道玩耍。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早读习惯,我和语文老师达成了一致,首先,每天下午放学后把第二天早晨要求学生读什么内容、读到什么程度写到黑板上;其次,安排班里喜欢早到校的几位同学入班就大声朗读,这样,早晨到校的同学看到黑板上老师的提示,听到其他同学琅琅的读书声,自然而然地就捧起书本朗读起来,很快也养成了入班即读书的良好习惯。

斯金纳说过:教育就是塑造行为。通过靶向目标、及时强化、优化生态三大举措,能够逐渐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塑造良好行为,实现班级文化铸魂育人的功效。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