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2021-03-20 05:52王怡琳张海涛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包膜完整性分型

王怡琳 张海涛 韦 敏

1.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放射科 (广东 中山 528400)

2.中山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中山 528400)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死亡率仅低于肺癌,是我国癌症致死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1]。对于HCC的影像诊断中,国内外对于影像诊断使用临床诊断标准较为认可[2]。在影像诊断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假包膜征象是其较为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此次研究对HCC的假包膜征象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且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的100例患者的CT和(或)MRI影像资料,全部病理报告对肿瘤进行组织学分级。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8.54±12.11)岁。仅CT增强检查53例,仅MRI增强检查24例,23例同时行CT及MRI增强检查。

1.2 检查方法及参数 使用GE Lightspeed VCT及Siemens avonto dot 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全部患者均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部至双侧髂前上棘连线水平。MRI检查采用SE序列进行横断面扫描,层厚6mm,矩阵320×240。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进行G d-DT PA 推注,用量0.1~0.2mmol/kg,注射速率为2~3mL/S。在注射对比剂开始后15~30s行动脉期扫描、50~60s门静脉期扫描、120~180s平衡期扫描。CT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尤为显350[碘浓度为350mg(I)/mL],用量80~100mL,注射速度2.5~3.5mL/s,扫描电压120kV,电流 280~350mAs,扫描层厚层间距5mm,于注射对比剂开始后第30秒行动脉期扫描、第60秒门静脉期扫描、第180秒延迟期扫描。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

1.3 测量参数及数据记录

1.3.1 测量参数 对HCC的假包膜的CT、MRI影像学征象进行多时相、多平面的观察分析,包括:(1)假包膜的完整性(完全包绕肿瘤的诊断为完整;不完全包绕肿瘤的诊断为不完整;无假包膜);(2)以CT、MRI平扫为参照,对假包膜的强化程度进行评估;(3)参考 Edmonson-Steiner 分级对HCC的分化程度进行分型,包括:Ⅰ型(高、高-中分化肝癌)、Ⅱ型(中、中-低分化肝癌)、Ⅲ型(低、低-未、未分化肝癌)。

1.3.2 数据记录 (1)对HCC假包膜发生百分比进行统计;(2)对小肝癌(直径≤3cm)、结节型肝癌(3cm<直径≤5cm)、巨块型肝癌(直径>5cm)的假包膜的存在及完整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假包膜与肿瘤大小两者的相关性分析;(3)对HCC假包膜的完整性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数资料如无序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CC假包膜CT、MRI表现 100例患者仅CT增强检查53例,仅MRI增强检查24例,CT及MRI增强检查同时存在的23例,CT检出假包膜61例,约80.26%,15例未见,约19.74%;MRI检出假包膜42例,约89.36%,5例未见,约10.64%。其中,23例CT及MRI同时检查患者中,CT检出假包膜18例,约78.26%,5例未见,约21.74%;MRI检出假包膜21例,约91.30%,2例未见,约8.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对于HCC假包膜的检出率(MRI约89.36%,CT约80.26%)MRI高于CT。

表1 CT及MRI对HCC假包膜显示分析(例)

2.2 假包膜与HCC大小的关系 此次研究中结合病理结果,假包膜完整29例;不完整63例;无假包膜8例(表2、图1)。三组对照HCC假包膜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5,P<0.05),肝癌假包膜的检出率:小肝癌77.78%、结节型肝癌95.00%、巨块型肝癌95.24%。统计显示,随着肝癌病灶体积的增大,其假包膜的检出率逐渐增高。三组HCC假包膜完整性统计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9,P<0.05),小肝癌、结节型HCC、巨块型HCC假包膜完整占各组病变存在假包膜总数的 44.44%、32.50%、19.05%,提示随着肝癌体积增大,病灶假包膜完整性减低。

表2 假包膜与HCC大小的关系(例)

图1 女,56岁,肝左叶巨大肿块(白色箭头)。1A: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病变边缘欠情;1B:门脉期病灶边缘见假包膜强化,假包膜不完整;1C:病理分级:中分化肝细胞癌。

2.3 假包膜与肝癌病理分型对照 本研究病例的CT、MRI诊断包膜分化程度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统计分析显示(表3、图2)。HCC病理分化程度与假包膜完整度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4,P<0.5),三型肝癌假包膜完整的比率分别为17.65%、12.50%、4.65%,无假包膜病例所占比率分别为29.41%、32.50%、62.79%,提示肝癌病理分型越低,HCC假包膜的完整率越低。

3 讨论

本研究对HCC假包膜的CT、MRI影像表现(病灶大小、有无、完整性)观察及分析,对肿瘤的病理分型进行评估。

3.1 CT、MRI在假包膜检出对照分析 CT、MRI是HCC诊断中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且为首选检查方法,CT、MRI不仅可以直观、完整地对病变进行显示,还可以利用后处理技术对病变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连续性观察,对肿瘤的大小、结构、形态、比邻关系进行精确显示。HCC典型的CT、MRI表现呈快进快出改变,即动脉期病变呈高于肝实质的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变内的强化程度明显减低,低于肝实质强化。因此,影像学检查也是临床诊断肝癌的必备条件之一[2],CT及MRI检查中肝癌病灶的假包膜征象与其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资料[1-3]。本研究中,针对肝癌在CT及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显示与国内研究相符,对于CT及MRI的HCC假包膜征检出率比较显示,MRI约为89.36%,CT约为80.26%,MRI优于CT,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与临床研究文献报道相符[3]。分析原因由于MRI成像利用人体不同组织之间、同一组织内正常结构与病变之间氢核密度、弛豫时间T1、T2三个参数的差异,因此优于基于灰度成像的CT检查;同时,MRI使用的普美显显影优于CT的碘离子造影剂,切用量小,更易获取理想的强化峰值的显示图像,脂肪抑制序列使得病变增强检查的信号对比度更为明显,避免了CT大量造影剂长时间注射对病灶边缘显影差异的影响。因此HCC假包膜征的诊断MRI相对CT更为有利,分辨率高。

表3 假包膜与肝癌病理分型的关系(例)

图2 男,63岁,肝右叶椭圆形肿块(白色箭头),2A:T2WI内信号不均匀,边缘假包膜信号不完整;2B:增强扫描静脉病灶边缘假包膜强化明显,连续;2C:病理分级:中分化肝细胞癌。

3.2 HCC大小与假包膜的相关性 国内研究认为,HCC的假包膜在CT上呈高或低密度,当HCC病灶直径大于3cm时,假包膜显示率增高,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假包膜的显示率逐渐增高,其中假包膜检出率最高的是巨块型HCC,假包膜可因癌细胞浸润而不完整[4-6]。本研究依据HCC病灶大小分成小肝癌(直径≤3cm)、结节型肝癌(3cm<直径≤5cm)、巨块型肝癌(直径>5cm)三组进行研究,三组假包膜的检出率分别为小肝癌77.78%、结节型95.00%、巨块型95.24%。三组之间假包膜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5)。三组病灶的包膜完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5),其中HCC的假包膜完整率为小肝癌44.44%、结节型32.50%、巨块型19.05%,提示HCC病灶越大,假包膜的检出率越高,假包膜完整性越低。能否对HCC进行准确的评估,对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的评估十分重要。本研究HCC假包膜与病灶大小的相关性数据与文献报道[6-7]相符。当HCC体积小,生长缓慢时,病灶周围组织受压情况不明显,故HCC假包膜征象不明显,当病灶增大后,由于肿瘤膨胀性生长速度加快,病灶周围组织受压明显,假包膜征象出现;当病灶局部癌细胞生长速度过快时,假包膜局部呈破坏性改变,假包膜完整性破坏,因此,CT及MRI对假包膜及其完整性的评估,可以对HCC分期进行评估,对临床治疗评估提供更多信息。

3.3 HCC假包膜完整性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国内研究认为,HCC大小、数目、分化程度、假包膜的完整性、病理分级以及手术方式等等因素,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8-10]。其中,假包膜的有无及完整性对预后评估十分重要,假包膜对肿瘤的转移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假包膜的完整性与HCC分化程度呈正比,无假包膜征象的HCC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呈浸润性生长。故多数研究认为发生假包膜的HCC肿瘤分化程度相对较高。本研究对于HCC的不同分化程度进行分组,对各组的假包膜完整性进行评估。本研究结果显示,三型HCC与假包膜完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5),三型HCC假包膜完整的比率分别为Ⅰ型17.65%、Ⅱ型2.50%、Ⅲ型4.65%,无假包膜病例所占比率分别为Ⅰ型29.41%、Ⅱ型32.50%、Ⅲ型62.79%,提示HCC病理分型越低,病变假包膜完整率越低。HCC假包膜完整性越好,肿瘤的血供越少,同时病灶的侧支循环越少,其病理分型越高。相反,若肿瘤假包膜不完整或无假包膜时,HCC易发生浸润性生长,病灶血供越富,同时发生临近结构侵犯及远处转移可能性增肌,其病理分级越低。

综上所述,MRI检查对于HCC假包膜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随着HCC的体积增大,假包膜的检出率增加,但假包膜的完整性降低;在病理分型的三组间,HCC假包膜的完整性越低,HCC的分化程度越低。假包膜的增强检查中,动脉期强化越明显,提示HCC的分化程度越低。

猜你喜欢
包膜完整性分型
乳房假体包膜挛缩发生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CT在早期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临床分型的应用
关于防火门耐火完整性在国标、英标、欧标和美标中的比对分析
更正说明
马铃薯包膜尿素田间肥效试验分析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谈书法作品的完整性与用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