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规督导中看教师教案改革的探索

2021-03-21 10:30杨幼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改革

杨幼

摘  要: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教案编写有硬性规定,如要求面面俱到、书写工整等,甚至对教学反思篇幅的长短、字体的大小也作了规定。如此的教案管理,关心的仅仅是每门课是否都备了课、格式正确与否、字数篇幅怎么样、基本程序和环节有没有等,至于是否适用,是否能指导教学,用于教学没有,则关注不够。实际上,课堂教学实践与教案设计往往成了不相干的两张皮,这显然有悖于写教案的初衷。因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教师的无用劳动,我们有必要改革教案。今撰以此文,和同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教学常规;教师教案;改革

冬日暖阳,照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温暖、舒适。2020年11月27日上午,我早早地来到了溪江中学,对挂牌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对常规工作的落实进行了随访督导。

在此次督导中,我认真查阅了教务处对老师常规工作的普查和抽查、老师们的备课和课堂作业的批改情况,以及听评课等。但我发现学校对教案作硬性的规定,要求教案的编写要面面俱到、书写工整,有时甚至对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篇幅的长短、字体的大小也作了规定。如此的教案管理,关心的仅仅是每门课是否都备了课、格式正确与否、字数篇幅怎么样、基本程序和环节有没有等,至于是否适用,是否能指导教学,用于教学没有,则关注不够。于是我陷入了沉思:这种评价标准是否合适?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吗?

看着老师那一本本崭新的、工整的教案,我在内心反复琢磨:那些脸谱化、模式化、做摆设的教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经过与老师聊天才知道,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案是抄写的。试想,抄写的教案对教学有一丝一毫的指导意义吗?因此,课堂教学实践与教案设计往往成了不相干的两张皮,这显然有悖于写教案的初衷。

什么是教案?教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的具体方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蓝图,是教师把备课内容用书面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教案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知识水平、课堂艺术,有助于帮助教师在课时内组织好教学活动。以上所列教案编写的种种现象与真正教案使用大相径庭,也不可能起到编写教案的实际作用。

如果说,写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教师又在无奈地“编写”着,教育管理者千篇一律地“检查”着,那么,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学改革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教师的无用劳动,我们有必要改革教案。我认为,教案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明确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

备课与写教案是不同的两回事。备课,简单地讲就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写教案,则是教学准备工作中最后写成的实施方案,即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备课,是对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了解驾驭的过程。备课的结果和要强调的内容可以写在备课本上形成教案,也可以记录在便签纸上备忘,还可以写在书本的边角处。

我们知道,上课是一定要准备的,不备课上不好课,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写教案上不好课”。其中的道理有:

其一,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案编写得再详细,也只是教学实际过程中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准备和基础。

其二,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设计好师生的对话;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不是群众演员;上课不是背台词,更不需要配“对白”。

其三,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案只是预设,如果过于强调预设,按照预设的教案完成的教学也未必是理想的教学。

因此,我们认为,教案只是备课结果的一种物化。如果教师习惯于写教案,备课的结果用简明实用的教案表达未尝不可,写在课本上或其他形式也同样管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写在哪里,而在于备课是否深入。

二、实行教案的层级化管理

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对教案的管理了呢?也不是。我们知道,教學工作最忌“一刀切”,因为面对的具体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教学管理也应该如此。凡事“一刀切”必然带来管理上的简单化与粗糙化,而简单粗糙的管理必定会产生管理的疏漏。所以,可以实行层级化管理。一是对于刚参加工作不到五年的教师,需要从各方面予以规范,要教给他们备课的整个程序,所以这部分教师要通过教案的撰写来熟悉教材,进而熟悉整个教学工作。二是一些有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即五年以上至十五年的教师则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可以手写教案,也可以电子教案,但电子教案必须有二次备课。三是五年以上的教师教学成绩连续三年在学校同类学科中排前三的教案免检。四是当有些教师教学成绩不理想,或学生对教师上课意见很大时,作为教学管理者,就需要帮助教师从备课上找原因。这时学校就要求教师要呈现备课的全过程,以便领导检查指导。

三、探索教学案一体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学校推行“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对于中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案”,然后学生根据“教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教学变革采用新的备课方式?我们认为,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避免一些重复劳动,不妨采用“教学案一体化”的方式,让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编制“教学案”,上课时,教师可利用“教学案”点拨、诱导,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编写好教案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前提,但不能说是唯一条件。因为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管考虑得怎样周到细致,而面临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具有活生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学生,所以课堂上的随机事件随时可能出现。因此,一个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一方面要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用“教学案”,另一面,又要善于根据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发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问题,并能处理好课堂上的随机事件。

一直以来,教学常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更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规范的常规管理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生命线。通过这次教育教学常规专项督导,学校教师更深刻地领会到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重要性,也将在以后的的工作中更规范地落实各项常规要求。

(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督学责任区督学,湖南   浏阳   410300)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