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校开展“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传承策略的实证研究

2021-03-24 07:41侯广彦孙惠梅赵小芳同乐豪
关键词:两弹一星青海精神

侯广彦,孙惠梅,赵小芳,同乐豪

(青海师范大学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 西宁 810016)

“两弹一星”精神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的“强国梦”和“两弹一星”伟大事业共同孕育出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丰富,理念先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通过调查研究青海高校开展“两弹一星”的精神教育与传承策略,对进一步深入阐释 “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内涵,探讨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开展“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和传承的有效策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两弹一星”精神,丰富和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路径,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青海高校开展“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传承的状况调查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青海高校的800名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各抽取200名学生(按照性别、专业抽样)。

2.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小组自编问卷对青海高校开展“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传承状况的调查。自编问卷一共包含24个题。小组通过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分析对问卷进行初步编制,而后由课题组进行评价修改。最终形成主要包含四个维度的调查内容,即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维度,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同维度,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学习的主动性维度,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和传承途径维度。

3.数据处理

使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结果

1.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现状

此次问卷在调查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了解程度上,主要从精神的形成背景、内容和含义三个方面设置问题。如表1所示,大家对“两弹一星”形成背景和内容的了解情况比较类似,大部分人数(86.6%,87.4%)选择了有点了解和一般了解两个选项。而在被问及是否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含义的时候,有较多人数选择了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在团结协作和艰苦奋斗是否是在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问题中,90.5%的人认为是和有点是。在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的看法上,有82%的人认为是和有点是。在多选题如根据“两弹一星”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有基础性意义的品质问题的回答中,有79.9%的人选了科学精神,95.9%的人选择了爱国主义,87.4%的人选了自主创新。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和清晰,理解的程度大部分都集中都在“有点理解”和“一般理解”的程度,甚至有些学生还处于完全不了解或理解错误的状态。

表1 对“两弹一星”精神了解程度百分比

表2 对个人与社会有意义的品质所占百分比

2.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同现状

学生被问及“你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对于你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导向作用大吗?”65.4%的学生认为是有很大作用或较大作用的。在被问及是否会主动关注“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容时,将近8成的学生都是有点关注和一般关注。有11%的学生是不太关注或完全不关注。在问及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时,将近9成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都能意识到“两弹一星”精神是重要的,并比较认同此精神对自我发展的意义。但同学们主动的关注行为却不是很多,说明同学们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同只是在意识层面有较为理智的认同,而没有内化形成指导行为实践的动力。

图1 “两弹一星”精神导向作用程度

3.青海高校大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主动性现状

如图2所示,大约9成的学生都认为学习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在问及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否明确时,80%的同学认为非常明确或有点明确。在问及学生是否愿意参加更多与“两弹一星”精神相关的活动和学习时,只有23.8%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其他的人表明是要有一定条件才去。这说明同学们参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除非满足一些条件和要求,否则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主动参加学习。在问及学生到目前为止对自己参与“两弹一星”精神活动次数的调查中,一半以上的人参加学习(包含所有形式)次数一般,23.3%的同学表明他们相关学习参加的比较少或是没有。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参加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或活动都不是很多。

图2 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

4.青海高校对大学生实施“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和传承的方式与途径现状

在被问及你具体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问题中,如表5,占比多的三类分别是网络、讲座和媒体。然而,在被问及“你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时,如表6,依托社会实践的方式是被选的最多的方式,其后依次是依托党团活动,依托互联网,依托课堂教学和其它。今后对大学生进行“两弹一星”精神的教育方式应向课堂教学、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倾斜。在对“两弹一星”精神教育重点的问题调查中,如表7。结果显示,占59.2%的同学认为爱国情怀最重要,选择人数最多。考虑到目前高校教育中比较重视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我们也对“你更愿意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到哪些学习活动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成以上的同学都觉得放到思政课当中比较好,也有26.9%的同学觉得放到通识课中不错,11.2%的同学觉得可以放到专业课当中。

表5 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期望的途径

表6 “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内容排序比例

表7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课堂类型选择比例

(三)讨论

1.取得的成效

(1)青海高校比较重视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且活动多样,成效显著

根据调查发现在对学生所在学校和班级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学习活动次数和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途径多样性的调查中,有48.5%的同学认为了解和学习的途径比较多或非常多。有将近5成的同学认为学校班级开展的学习活动数量一般。这说明高校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还是比较重视,同学们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途径也比较多。

青海历来是“两弹一星”精神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早在2012年10月,青海省海北州历史上第一支“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就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诞生,宣讲团将“传承红色基因、铸就精神高地”作为其使命,从青海走向全国各地对“两弹一星”精神进行宣讲,对“两弹一星”精神走近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学习其的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青海高校也纷纷为宣传“两弹一星”精神,培养学生成为“两弹一星”精神接班人创设了各种途径和方法。除了要求高校老师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两弹一星”精神的宣讲,还积极组织大学生学习参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实践活动。例如2018年 9月30日,国庆前夕,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2017级、2018级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硕士研究生100余人,赴海北州开展了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青春报国之志”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庆祝了伟大祖国69岁生日。2019年7月19日,青海大学医学院组织党委中心组成员及各党支部委员赴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表8 高校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学习活动的现状

(2)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可度较高

根据表3可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大学生很有必要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并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家通过网络认识了许多舍己为人、努力奋斗的大学生、青年楷模。这些人为新一代大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如何鑫、罗东来、杨珂焓、罗清扬、王一帆、催译文等大学生舍身抢救落水者等事迹。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目前社会大环境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正在一天天地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思想正确的新一代国家基石。

表3 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主动关注与认可

2.存在的问题

(1)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了解呈现出不深入、不清晰的现象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青海高校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和教育颇为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理解不深入、不清晰,甚至片面理解等现象。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不充分主要涉及学校层面、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宣传“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阵地,但是也是造成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理解不深入的原因之一。一是学校老师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讲解不够充分,由于是“非考试重点”,所以一般分配的学习和讲授的精力和时间都会更少一些;二是“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在课堂中一般只局限于思政课堂,很少出现在其他课堂当中,且目前思政课堂与“两弹一星”精神教育的融入度也不高。三是“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不够系统,理论研究还需要完善。且学校还未编纂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专门学习刊物或教材,这导致学生们无法快捷有效地找到相关的学习材料,这也是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深入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原因之一。

从社会层面来讲,根据表4,在对问题“你是通过哪些方式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的回答中,选择网络的比例最高,占24.9%,随后依次是讲座、媒体、课堂、阅读和其它。可以发现,同学们对与“两弹一星”精神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网络和媒体,其次才是讲座和课堂。网络信息的复杂化是一些同学对“两弹一星”精神产生错误认知的主要原因。

表4 大学生学习和传承 “两弹一星”精神已有的途径

从个人层面来讲,由于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生养成了以接收碎片化信息为主的信息获取方式[2]。例如观看短视频、微信公众号与微博文章等等。对大多数的信息都是快速浏览,简略认识。很少对某一类信息进行认真的甄别和深入的学习。这也导致了像我们访谈时出现的问题,大家对“两弹一星”事迹和内容大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主动学习倾向偏低

调查结果发现,青海高校大学生总的来说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认为“两弹一星”精神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激励价值。将近9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但是在主动关注“两弹一星”精神上却呈现出偏低的倾向。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现代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3],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学校社团的活动,大三大四的学生还要准备一系列的考试以及实习等任务,闲暇之余,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娱乐信息。除此之外,现代社会学生生活水平普遍好,没有人真正挨饿受冻,对于革命先辈们的经历无法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无法形成深刻的体验与认同。最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4]是影响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在深层认同的另一个原因。在这个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大量外国文化作品涌入,有些外国作品出于政治目的甚至恶意扭曲丑化我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英雄事迹。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在接受特别复杂的外界网络信息时还不具备很完善的信息选择能力。加上在此阶段,辩证思维的高度发展,使大学生倾向于去探索事物的反面,容易被初次接触的错误信息所影响。其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表现明显[5],网络上也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很多人都不再推崇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而是变成了纯粹的“金钱至上”主义。

(3)青海高校大学生学习实践“两弹一星”精神的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更多‘两弹一星’精神学习活动”时,只有23.8%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其他同学参加意愿偏低。在对学生参加过的活动次数统计时,发现只有24.1%的人参加得比较多或非常多。这表明青海高校大学生参加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主动性较弱。学生学习和实践“两弹一星”精神的主动性不足的原因,一是因为学习生活上的压力。[3]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来自学习和为未来就业生活做准备的压力。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继续不断提升学历,学习更多技能,同学们用于准备各种考试的时间也大大增加[6]。相对于与就业没有直接联系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不那么受大家重视了。二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会在网络游戏、动漫、韩剧等休闲娱乐的产品上花费较多时间,有些甚至因为过度熬夜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不愿意用所剩不多的精力来学习“性价比不高”的知识[7]。三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事迹发生距离现在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现在有较大的差异,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与当时的青年面临的不同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与现在青年思想的“隔阂”。

二、青海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传承的策略

本研究根据问卷结果分析,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是传播“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学校在高校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积极结合健康向上的社会因素提高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能力与践行能力。认识是行动的基础,首先应该使大学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两弹一星”精神通过各种形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被人们呈现出来,比如热血参军的清华学子门良杰的爱国精神,为自己挣生活费学费的华南农业大学学子罗俊杰的自力更生的精神,2019女排世界杯中中国女排夺冠的团结合作精神等。“两弹一星”精神应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强大动力。其次是要促进大学生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主动学习者与践行者。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对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对国家人民有用的人。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没有把对“两弹一星”精神价值意义的认识落实到自觉的学习行动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深刻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指导意义和激励价值,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主动学习者与践行者。

二是在原有校园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完善校园传播媒体的建设。大学校园的媒体在引导学校舆论、教育高校学生、提供信息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校园媒体包括校园内的广播、有线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媒体、校内的告示板、条幅、标语等。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传播方式,依托互联网平台,有机结合“两弹一星”精神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

三是利用党、团组织活动宣传“两弹一星”精神。党、团组织活动参与人数多,参与度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到党、团组织活动中,利用党课、团课聘请专家通过专题讨论、演讲等形式宣传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也可以通过党、团组织活动,一起总结交流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体会,使同学们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基础上共同进步。通过党、团组织活动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有利于广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和认同,也有利于将党、团员培养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播者。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中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但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因此完成签到就自行离开。除此之外,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参加过“两弹一星”精神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并不是很多。针对第一个问题,为了促进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有更多的内在收获,对参观人员可以按人数分为不同的小组,由不同的人员带领,这样使每次参加的人数有所提升。除此之外要求每个小组每个人员提前准备关于参观地点的相关知识,到现场的时候分别为大家讲解,激发大家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鼓励大家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拍摄微视频,根据点击量评选最佳作品,促进大家积极参与到红色精神的学习当中。针对第二个问题,虽然大部分同学对参观红色景点等实践活动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活动经费、安全等问题不能使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其中,所以除了学校原本的一些实践活动,学校还应增加对校园社团活动和志愿活动的支持。例如,可以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的排练,以艺术表演的方式还原“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过程、回顾科学家们的光荣事迹。青海师范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反映科学家郭永怀典型事迹的《永怀之歌》[9],成为思政教育的丰富养料。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当地的一些需要帮助的社区、火车站、孤儿院、老人院、特殊学校等机构合作,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行动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在实践中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主动运用“两弹一星”精神指导行动的习惯。

五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对“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传承的作用。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两弹一星”的专业人才。第二,以教材内容为主,加强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各高校应积极撰写“两弹一星”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读本。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设计小型课堂演讲、读书会、故事分享、思想讨论等方式。第四,学校还可以开设“两弹一星”精神的相关选修课,建立“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基地和研究院等。第四,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两弹一星”精神主渠道的同时,还要将“两弹一星”精神教育融入到其它课堂教学中,让隐形课程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入“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创建融入“两弹一星”精神的校园文化,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借助微信、微博、QQ、B站、抖音、快手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沟通平台,建设高校校园宣传和传播阵地。例如,确立“两弹一星”精神宣传月,在宣传月期间开展主题演讲、主题展板、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通过网络平台发起征文比赛,创建校园故事分享平台,挖掘故事中的“两弹一星”精神。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创办校园电影院,结合网络平台,免费播放红色影片。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校园学习宣传“两弹一星”精神的氛围。

七是高校需要建立健全“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机制,形成系统完善的学习和管理方式,为“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和传承提供基础性的保障。首先是要完善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建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与各学院领导一起做好教学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专项研究活动或“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教学研讨会。其次是建立完善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的激励机制。例如,通过校园媒体宣传“两弹一星”精神校园践行者的事迹,以同辈榜样激励大学生。由学校团委组织建立“两弹一星”精神学生宣讲社团,设立最佳参与奖、最佳传播奖等,以激励大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10]。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进行“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将“两弹一星”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青海精神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