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东省特色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2021-03-24 10:56文江波龙志勤罗海军
大学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改革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

文江波 龙志勤 罗海军

[摘 要]石油、石化、天然气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之一。广东省拥有数量众多的石油类企业,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为了满足企业对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结合广东省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况,开展了具有广东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工作,主要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模式改革、素拓教育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该项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符合广东省石油工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广东省特色;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3-0170-04

石油、石化、天然气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之一。广东省拥有数量众多的石油、石化、天然气类国营及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单位都离不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对于加快推进油气重大工程进行了积极部署,要求到2020年前,达成天然气主干管网通达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实现“气化全省”。广东省气源包括南海海上天然气陆地终端、沿海LNG接收站、内陆跨省长输管道等天然气供应渠道,天然气资源供应总量预计约600亿立方米/年,省内建成天然气主干管道约4000公里,形成全省联网、多气源互补、资源共享、开放使用、安全可靠的天然气管网系统。在石化产业方面,世界级石化产业不断落户广东,比如:北欧化工集团将在惠州大亚湾建设其在中国的首个投资项目,中海壳牌化工二期项目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投产,湛江中科炼化项目即将投产,德国巴斯夫将投资100亿美元在湛江建设全球化学品生产基地。从全面的发展规划来看,广东省石油、石化、天然气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十分短缺,加大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广东省石油、石化、天然气支柱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要求石油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1-2]。但是,目前全国大部分石油类院校的毕业生仍然存在着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石油类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3-5]。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专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气储运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承载着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石油、石化、天然气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本文介绍了本专业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工作,主要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模式改革、素拓教育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做了较详细的阐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工作紧紧围绕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指导方针进行,既符合我省石油工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凸显我校办学特色。

一、培养方案制订

(一)培养目标制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共建学校这一重要平台,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努力建设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本专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发展定位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国家及广东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以及石油、石化、天然气行业对油气储运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办学状况和教学条件,制订了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如下:立足广东,辐射华南,面向全国,培养符合石油、石化及天然气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具有较深的文化素养、良好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具有解决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石油、石化及天然气行业就业,或在相關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经过大约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从事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方面工作,并通过工程实践与自主学习,成长为能满足石油、石化及天然气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称《国标》)为依据,结合学校、专业办学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学习和应用相渗透,同时突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并面向产业,人文与素质并重四个基本原则,构建了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化思政、人文类课程。除了完整设置教育部规定的相关思政、人文类课程以外,还设置具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特色的“西迁精神”育人课程。“西迁精神”反映的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将学校从广州西迁至茂名(早期油页岩产地),开启艰苦卓绝的办学事业的历程。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西迁奉献,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品质。

2.按照《国标》的建议要求,充分巩固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的学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力学(3.5学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5学分)、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3学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3学分)、油气集输(3学分)、油气储存与装卸(3学分)、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2学分)、城市燃气输配(2学分)、泵与压缩机(2.5学分)等。

3.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提高了天然气类课程的比例,开设了LNG技术、城市燃气输配、加油加气站设计与管理、燃气应用技术、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天然气类企业的用人需求。广东省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或还在筹建的LNG项目包括大鹏LNG、深圳LNG、珠海LNG、粤东LNG、粤西LNG(筹建),临近省份还有广西北海LNG、福建莆田LNG、海南LNG。此外,广东省还有较多的城市燃气企业。这些天然气产业就业需求量大,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4.增加实验、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油气储运集中制图、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泵和压缩机实验、油品分析实验、燃气实验、输油工艺实验、油气集输实验、蒸发与腐蚀实验、油气储运工程软件实训、油气储运仿真实训、油气储运综合设计实训、核心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以本专业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国标》要求,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

二、教學模式改革

(一)教学内容更新

时代在发展,企业、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这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本专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长期以来都存在理论知识一成不变的老问题,这导致大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固化、陈旧,年复一年基本没有更新。比如,在实际工程领域,某些新技术、新工艺明明已经成熟并开始应用,但是教材上、课堂上,教师还在向学生讲授已经被淘汰的工艺技术。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进行教材选订时,要精心挑选质量过硬、内容与时俱进、包含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优质教材。另外,本专业教师也在与其他兄弟石油类院校合作,积极参与教材编写,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

2.针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安排实际工程案例的讲授,注重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工程背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目前各大石油公司都在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数字油田、智慧管道的建设如火如荼。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一是要在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信息化、智能化应用的讲授;二是聘请其他相关专业教师与本专业教师合作开设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方面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让学生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潮流。

4.每一位教师都有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特别是近年来本专业引进的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他们的科研经历较丰富。鼓励教师将科研带入课堂,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要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法改进

坚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正在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慕课建设和微课录制。在与超星公司的合作中,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已经录制了不少专业课的微课视频,这些微课视频已经上传到校园网,供学生线下学习。

2.鼓励教师参与雨课堂建设,将雨课堂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雨课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达到考勤的目的,起到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提问、课堂测验融入其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校层面目前有“渔欲杯——青年教师讲台基本功大赛”和“本科课堂教学竞赛(贯穿整个学期)”两大教学竞赛项目。本专业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与教学竞赛,通过竞赛,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水平。教师之间授课的同台竞技,能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助力。

三、素拓教育体系建设

本专业目前正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开展“多维渗透‘铸灵气素拓教育体系”的建设。其内涵是“教与育交叉、渗透、融合”,构建由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与企业、地方、科研等资源多维渗透(单门课渗透、多门课渗透、课程群渗透、教学科研渗透、综合多素质渗透)的素拓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的特质[6]。

素拓教育体系的具体做法是:依托课程群,从各类课程群的理论教学课时中,适当分配一定课时量,用于制订专业能力培养的素拓项目。本专业经过对培养方案学时、学分的合理分配,制订了16个素拓项目,其中必修素拓项目12个,选修素拓项目4个。必修素拓项目覆盖面为全体学生,选修素拓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选修。

项目开展方式采用翻转课堂、讨论、汇报、答辩、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考核方式包括设计作品、汇报竞赛、现场答辩、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成绩、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成绩等。节选的部分必修素拓项目如表2、选修素拓项目如表3所示。

四、实践平台建设

广东省经济发达,石油、石化、天然气产业是其中重要的经济支柱,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也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本专业在实践平台的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省市实验室建设项目、校级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建设油气储运工程综合实验中心。不断更新升级仪器设备,并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补充仪器设备的台套数,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实验课程的需求。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打造油气储运工程特色品牌,致力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使油气储运工程综合实验中心成为华南地区石油、石化、天然气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广东省石油、石化、天然气产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其二,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与数量可观的企业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与产学研合作协议,加强了校企合作与交流。每年都会输送学生赴合作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地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同时,校企合作是本专业的办学优势所在,专业教师承担了众多石油、石化及燃气企业的科研、培训及技术服务工作。通过这些合作交流,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企业也得到了在科研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活水和动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本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加强人才引进,积极调整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结构。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青年博士人才,增加教师队伍的活力;另一方面,重点引进具有高职称的科研教学人才,特别是在本领域学术科研上已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

其次,继续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对于还未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鼓励其报考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副高以上教师,鼓励其外出做访问学者,加强与国内、国际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科学设定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岗位,在学校有关学科带头人培养政策基础上,制定配套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并完善一套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再次,本校目前正在从学校层面筹建科研创新团队与教学创新团队,要求本专业全体教师积极组建或加入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通过融入团队建设,一方面,形成了若干科研和教学的研究方向,摆脱了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学科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加入团队以后,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教师多出科研教学成果,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最后,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要求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和经历的教师,特别是应届毕业的青年博士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素质,这样有利于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结束语

基于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总体目标,本专业开展了具有广东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工作,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模式改革、素拓教育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师資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做了较详细的阐述。改革工作较好地满足了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对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也为全国兄弟石油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彦军. 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5): 102-110.

[2] 赵哲, 宋丹, 徐琪. 工科优势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及深化路径:基于辽宁五所省属高校的调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6): 65-70.

[3] 吴朝晖. 努力构建以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 (3): 1-6+29.

[4] 郝莉, 代宁, 朱志武, 等. 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高校课程质量提升机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8): 87-93.

[5] 周珂, 赵志毅, 李虹. “学科交叉, 产教融合” 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3): 33-39.

[6] 文江波, 龙志勤, 罗海军.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科教导刊, 2019(7):51-53.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改革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统一集中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反思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的嬗变与改革实践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